拖拉的借口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723694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在欧洲和美洲。拖延症患者人数众多吗?
  A通过对北美、南美、欧洲和大洋洲成年男女的调查,我发现他们中有20%是慢性拖延症的患者。说句不好听的话,对于这些人来说,拖延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不及时付账单,错过买热门电影门票,手里的礼品券、现金券忘了兑换,圣诞夜才匆忙赶去买圣诞礼物。更糟糕的是,很多人因为拖拉。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或生意一蹶不振。与这20%拖延症患者相比。绝大多数人的拖拉行为是可以改正的,而这20%则需要来自医生的外部干预和协助。
  美国的拖延症患者比其他英语国家多。他们在自己的道路上设置障碍。选择性地去做那些影响自己表现的事情,寻找让自己分心的事——特别是那些不需要付出什么努力就可以做的事情。
  拖拉表现为一种自制力的问题,从文化上来说,我们并不把它当做什么大不了的事。在美国,如果对方借口说自己的亲人住院或者去世了,尽管我们也半信半疑,却并不愿意拆穿别人的借口。一旦接受了拖延的借口,就相当于做出了无罪推定。我们太在意礼数,而忽视了时限已到,更糟的是,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拖延到底有多严重。作为一个拖延者来说,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身边所有的朋友都“不是那么好说话”,他们不会让你轻易地糊弄过去,而你却可以以他们为榜样。
  Q单纯加强时间管理的能力,不能治愈拖延症吗?
  A建议拖延症患者买个日程表,就跟建议慢性抑郁症患者打起精神一样困难。拖拉并不是缺乏时间管理能力和缺乏计划性的问题。拖拉者有能力估算时间,对于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他们甚至于比一般人还要乐观。
  某些拖延行为并非拖延者缺乏能力,而是某种形式的完美主义和求全观念的反映,他们共同的心声是:“多给我一些时间,我可以做得更好。”事实上,拖拉者在用谎言欺骗自己:“这件事我更想明天做”,“有压力我会工作得更好”。事实上,第二天他们并不会有紧迫感,也不会在压力面前迸发出更强大的工作热情和能力,事后他们又用“那并不重要”的谎言来安慰和保护自己。
  一个更大的谎言是,拖拉者认为,压力使自己更具有创造力。很不幸,最后他们并没有显示出更多的创造力,这只是他们自己的感觉而已。拖拉者的表现往往不如那些不拖拉的人。在有时间限制的条件下,他们进行复杂认知活动的表现更慢、更不准确。一方面,拖拉者很享受那种临近终点、伴随着紧张的愉悦,但同时,会比同僚更不自信。当临近终点时,他们倾向于付出更少的努力,因为这样一来,人们只会认为他们最后一步没使上劲。而不会小看了他们的能力。
  Q如何才能让爱拖延者在工作中减少分心?
  A拖拉者通常会积极地寻找一切能够让自己分心的东西。特别是在自己的工作中没有承担太大任务的情况下。这个时候来回查邮件是一个最好的办法,也可以上网溜达一下,看看新闻,写写评论,这种分散注意力的办法可以让拖延者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说对失败的恐惧。拖拉者可以改变他们的行为—但这么做需要耗费不少心力。事实上人们可以通过一些高度结构化的行为来实现,比如说我们的工作结构。
  很多人在家里工作,看上去不受打扰,做起事来很容易,但有时候又会想尽各种理由怠工,如突然间萌生去洗衣服、打扫的迫切愿望。在家工作而不拖延的一个办法是,假想自己就在办公室里:先换掉睡衣再走进书房,给自己设定办公时间,设立一个带有奖惩机制的目标体系——写完1000字就可以去洗衣服。回复完刚收到的邮件就可以去阳台走走。画家马格里特把这种方法发挥得更加夸张:他过去每天早上都穿上细条纹西装,戴上圆顶硬礼帽,吻别妻子并绕着街区走几圈,然后回到家中,准备好画架。开始工作。
  Q列一份清单,哪怕是强迫自己,这样是否有效?
  A是的,但是即使是强迫也是有技巧的。有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叫“结构化拖延”。把你要做的事情列出清单,在清单的最顶端,通常是最重要的事情,接下来,技巧就在这里,这件“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醒目的位置。它理应获得“最特殊”的待遇,但是事实上。它只是看起来很重要,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在你已经清楚自己的“标杆”,而通过设置“标杆”,你把除去它以外的其他事情都完成了,最后你会发现。靠这样一个“幌子”,你让自己做了很多事。
  Q如何管理拖拉的员工?
  A一个有趣的事例是,一家报纸收到读者来信,发现刊登的文章中有一大半与维基百科上的内容完全一样。编辑于是找到了文章作者一一家软件开发公司的工程师,最后他承认文章确实来自维基百科,但是维基百科上的那些词条也是他写的。上维基写词条是他拖延工作的一种方式,并一再要求编辑不要让别人知道。
  这家软件公司的管理者要是最终发现他会怎么样?严厉斥责、扣薪水,甚至解雇他。并不会解决问题,必须把他们向选择和承认自己能力的方向上去引导。在个人或企业设置任务进度时,可以把大型任务分割为若干较小的任务,并分别设定最后期限。管理者可以赋予每一个最后期限以意义,或者鼓励任务负责人、参与者赋予它们意义,信守向同事或客户许下的诺言。如果“最后一刻”总是在“眼下”。在全世界喜欢拖延的人中,你将是效率最高的一位。
其他文献
理论上的方法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直到真正体会其精髓后,才会变成自己语言风格的一部分。但是记住一些经典的话语,掌握一些看似细微末节的说话技巧,却能够迅速让你的语言生动起来。    语录篇    刚出道时,林志玲被说成花瓶,她却幽默地接受了批评:“花瓶吗?很好啊,这也是对外表的一种肯定,我会把它看成赞美,再说声谢谢。当然,如果你真的对这只花瓶有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看到真实的我。”  约请前麦肯锡
期刊
在奔驰E系新车发布会以及《中国经营报》25周年庆典上见过周瑛琪的主持功力。她对厂商意图的了解、语言的到位、对场面和氛围的把握,相信台下每个来宾都能感觉到。而让她成为备受主办方欢迎的主持人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她主持的技巧,更在于她修炼为人。这让她的临场反应更有温度和高度。  “人首先要有一种善意。能为对方考虑时,他说的话就会比较好。”周瑛琪说。她的外公曾经对她说过:“要关心你所关心的人关心的事一关心别
期刊
1982年。陶景洲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继续到巴黎第一大学学习。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最早公派留学生之一。也是进入法国律师界的第一位中国人。  陶景洲认为:“语言是沟通的基础。用对方熟悉的语言,沟通才会没有障碍。”工作需要全球飞的陶景洲除了中文外。法语和英语都非常流利,在法国留学掌握了法语;而开始执业后,商务上用得最多的是英语;不过,陶景洲说得最多的还是中文:“我刚好掌握的是三个时代的语言:法语的辉
期刊
虽然作为电台主持人,工作很大一部分通过说话来展现,小飞和喻舟还是坚定地认为自己算是说话方面的“反面教材”。  首先,他们打心眼里觉得说话这件事不是技术活儿——当然,这不代表本刊的观点;其次,他们也认为自己不算会说话。尤其是喻舟。典型地“直”——位主持人采访他们时。说起来小飞长得有点儿像演员夏雨,喻舟立马接了一句,“少来了,你太明显了吧?怎么当主持人,功课不做也就罢了,还这么拍人马屁。”原本以为这是
期刊
“沟通的能力,简单来说可以有两个部分:一是沟通技巧。一是沟通者的心态。”耿峰做了一个手势,“我们用冰山来描述沟通的能力。水面上的部分,是沟通的技巧;水面下的部分,是沟通者的心态。技巧短时间可以掌握,也容易模仿。但水面下的成熟心态部分才是更长久、更稳定,更容易生成专属于你的独特的沟通模式。”  耿峰在业余时间喜欢研读佛法、练习瑜伽。她说话平和、温柔,不会令人感觉到情绪有太大的起伏。在她看来,佛学和瑜
期刊
小精子最近刚刚到新公司上班,在一家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任高级经理,做咨询相关工作。尽管在“最会说话排行榜”中。这个职位看上去远不像销售、公关那样需要“会说话”,但经常进入不同的项目组,和不同的同事主管配合合作,在短时间内呈现高质量的报告;需要面对不同的客户,进入对方陌生的环境,给对方的工作提出具体意见甚至关系对方命脉的建议,这些都为“说话”增添了难度。  博客中的小精子最让人离不开的,就是天马行空的幽
期刊
我们不吝于语言,不外乎是为了通过沟通去了解别人,尽情地倾诉从而表达自己,更或者是既有倾诉又有倾听,实现到彼此理解的最高境界,因此,看清心底的真实想法。有的放矢相当必要。  我的祖母年纪大了耳背得厉害,可是依旧每天和邻居家的阿婆聊得乐此不疲。某次我潜心去听,发现翻来覆去都是些从前的事,祖母讲祖母的,阿婆说阿婆的,两个耳背的人凑到一起,倾诉才是她们的目的,对方听没听到又有什么关系?好比我们现在的网上日
期刊
做投资移民,宁立工作中接触的人都是有着良好商业背景的企业家或社会成功人士,这样的人群中,哪一个没有一身“带眼识人”的本事?要获得他们的认同,技巧是招势,学识才是内功,如果内功没有练好,技巧就会弄巧成拙。  听说宁立“特擅长沟通和表达,不但善于照顾别人的情绪,而且会在言语间不经意地传递很多道理”,在看过他的简历后便对此更深信不疑,很快约下了采访。没想到采访的过程却并不顺利,鉴于宁立的经历,问题围绕着
期刊
说高兴不如听进去  刘龙静    “会说话”要诚恳、要用心,这个道理谁都会说。但你可知道,如果“用心”的方式不对,很可能就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无奈了。  外面已经春光潋滟,你刚脱下厚厚的冬衣,母亲就跟在后面唠叨:“别这么早脱衣服,老了会得老寒腿的。”你就算是什么也没说,但心底是不是已经升起了大大的不耐烦?  生活中最苦闷的人,莫过于那些不被孩子理解的母亲,但是谁能说母亲没有对孩子
期刊
听到我最近在看一本叫做《拖延心理学》的书。身边的朋友都露出一副不屑一顾的表情:“你看了那书后有什么变化吗?”  他们都这样问我,不经意,却也不死心的样子。  作者简·博克写道。我们的生活经常上演这样一出戏——  “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或者只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发出去的邮件,还有自己焦虑不安的小心脏,可还是边咬着手指甲边想,再待一会儿,就一下下……玩完这个小游戏。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