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有没有读者看过《笑傲江湖》,东方不败的小小绣花针可谓是无敌大杀器,钢针加上丝线就打败了好多武林高手。在现实生活中,绣花针大概不会有那么强大的威力,但是这小小的针线的确能发挥出超乎想象的神奇魔力,创作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奇迹。这倒是跟武侠小说里写的一样:针和线,得捏在高手的指尖才可以发挥出极致效果。
什么是蜀绣
美是一种心灵的追求,也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当人们有了衣服,就开始有了一种可以创造美的材料。作为丝绸的原产国,咱们的祖先很早就能用丝线和针在衣服上绣出飞禽走兽、花鸟山石。最早关于刺绣的记载是在《尚书》中,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那时候人们是用朱砂把丝线染成红色,然后在白衣服上绣出各种图案,所以又叫做“素衣朱绣”。
因为中国的面积太大了,各个地方的刺绣发展也不同,就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图案风格和针法,因此也形成了流派。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的是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此外还有其他小的流派和咱各个少数民族自己的刺绣。但其实无论是哪种绣,都是用针线创作艺术品,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地域。
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小编最熟悉的就是四川地区的蜀绣了,无论是电视里还是商店里,多多少少都见过,特别是以熊猫滚滚为题材的作品,圆圆的萌死个人。
不过知道归知道,要说多么精通,倒是不敢自夸了。蜀绣究竟是怎么创作出来的?绣出来的作品有多神奇?究竟怎么样去品味一副刺绣作品的美……这些细节都需要一点一点地了解。其实对于艺术都是这样的,只有了解以后才能真正地欣赏。
针和线的描画
在重庆枇杷山正街,有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级传承人,是蜀绣艺术的大师,她叫做康宁,她独创的绣法被称为“康宁绣”。
小编有机会来到康老师的蜀绣研究院,亲眼看到了蜀绣的创作。
在一个大的木头绷子上,展开了一张绸纱。要创作一幅好的蜀绣作品,首先就得在这绸纱上描图样。如果是单面单色绣,或者是双面同色绣,甚至是双面异色绣,只需要描出一面就可以了,因为绸纱很薄,描上去的图案正反面都很清晰。
但如果是双面异形异色绣,那可就不容易了,得用不同的颜色同时在绸纱的两面都画好图样再进行创作。
康老师正在创作的一幅双面异形异色绣,是正面为一只银色萌小猫,背面是一只金色萌小狗的作品,我们能看到绸纱上有铅笔和白色粉彩勾画的痕迹,这就是双面不同的图样。
有了好的图样,接下来就是飞针走线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创作好的绣品,最重要的就是针线了,这就跟画家的画笔一样,外人看着都差不多,可行家手里就有讲究了。
不知道读者们有没有见过家里缝衣服的针和线,那可真小呢。不过就算是那么小那么细的针线,跟康老师的刺绣针线比起来也算大个子了。猫哥在拍康老师的刺绣过程时,那手里相机好半天才聚焦——针线太小了,相机也叫苦呢!
不过康老师说,她手里的那根线还不算最细的,有时候绣到细微处,还要把一根丝线分成两股,用半丝才能绣呢。
再看看那根针。普通的缝衣针可不行,绣花的绸纱绷得紧,针鼻可不能太大,不然在绸面上一戳就是一个洞。康老师会用比较好的日本制绣针,那针长不过三四厘米,捏在指头上几乎快要看不见了。
细节成就美
蜀绣美,美在它亮丽的颜色和生动的造型上。但凡是艺术作品,总会有水品的高低。跟很多艺术品一样,要判断一幅蜀绣的艺术价值,得看它的细节是否经得起观众的细品。
蜀绣的细节当然就是针线了,线的颜色和针法会让作品呈现出光影和色彩的变化。
在绣植物的时候,那些叶片和花瓣都会有明暗和形态的变化。比如白色的花朵,仔细看那白色就有深浅的过渡,而同样都是绿色的叶子,也可以用深浅不同的绿色丝线表现出叶子翻转和折叠的模样。
在绣动物的时候,动物的皮毛和神态是最重要的。
小编在看康老师的作品时,就特别喜欢其中的动物,那些熊猫、金丝猴、鸳鸯、老虎和猫狗等等都非常活灵活现。康老师用未完成的那幅双面异形异色绣告诉我们,原来动物的皮毛是一根一根地绣,为了制造出皮毛蓬松的感觉,先用一种颜色的丝线打一个底色,然后再根据动物毛色的变化绣一层别的颜色上去。这样不断地一层层绣,栩栩如生的皮毛就“长”在了动物身上。如果你仔细去看,就会发现这些毛色并不是规规矩矩一块一块的,而是如同真的动物皮毛一样长短不一,层层叠叠,这是康老师在绣的时候用不同针法特意营造的效果。
而动物们的神态要逼真,最重要的就是眼睛了。
以前的蜀绣动物,在眼睛部位很多都是模式化的黑色。而康老师在钻研蜀绣技艺的过程中,对动物的眼睛做了重点改良。她告诉小编,光是眼睛,往往就要花十几种颜色的丝线。而且在造型上绝不能简单地黑色在中间,白色打点,要仔细将颜色分出层次,从深到浅慢慢地绣,用浅色勾勒出眼睛的轮廓,用白色的半丝将高光绣好。这样绣出来的眼睛,不但生动,而且连动物们的视线方向都能够表现出来。
常言说“画龙点睛”,眼睛绣得出色,整个蜀绣作品才会活起来。
热爱所以卓越
跟很多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一样,蜀绣也曾经非常濒危。在重庆曾有一间挑花刺绣厂,康老师就是在这个厂子里开始学习刺绣的。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刺绣厂因为经营不善倒闭,很多工人们纷纷改行,唯有康老师没有丢下绣花针,她不像其他姐妹一样去做生意,反而坚持绣了下去,这一绣就是三十多年。
因为专注于蜀绣,康老师不断地改良技艺,除了上面说到的对动物们眼睛的创作,她在绣异形异色绣的时候,还给小编露了一手绝活:两枚绣花针同时在两面绣。
康宁蜀绣艺术研究院的汤登勇院长说,这种在同一张绸纱上一次使用两枚针完成正反两面异形异色绣作品的技术,大概就康老师能做到了。
如果不是对一项技艺几十年如一日的潜心研究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
现在咱们穿的衣服、盖的被子还有其他一些纺织品上的刺绣,都可以用机器完成。但是要绣出更精细的图案,却不是机器能够办到的了,这必须得靠人的细心、耐心和创造力。康老师说,一般一幅小型的蜀绣作品她得全心全意地工作三四个月才能完成。而大型的,有时候需要一年。所以蜀绣作品是不能像肯德基的炸鸡翅一样批量生产的,这个原因让今天的蜀绣更多地从日用品变为小众的艺术品,普通人不一定能消费它,但是它所创造的美确实每个人都能欣赏得到。
大概因为这个原因,小编更加尊敬像康老师这样创造美,并且通过教授学生努力将美传承下去的人。

什么是蜀绣
美是一种心灵的追求,也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当人们有了衣服,就开始有了一种可以创造美的材料。作为丝绸的原产国,咱们的祖先很早就能用丝线和针在衣服上绣出飞禽走兽、花鸟山石。最早关于刺绣的记载是在《尚书》中,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那时候人们是用朱砂把丝线染成红色,然后在白衣服上绣出各种图案,所以又叫做“素衣朱绣”。
因为中国的面积太大了,各个地方的刺绣发展也不同,就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图案风格和针法,因此也形成了流派。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的是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此外还有其他小的流派和咱各个少数民族自己的刺绣。但其实无论是哪种绣,都是用针线创作艺术品,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地域。
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小编最熟悉的就是四川地区的蜀绣了,无论是电视里还是商店里,多多少少都见过,特别是以熊猫滚滚为题材的作品,圆圆的萌死个人。
不过知道归知道,要说多么精通,倒是不敢自夸了。蜀绣究竟是怎么创作出来的?绣出来的作品有多神奇?究竟怎么样去品味一副刺绣作品的美……这些细节都需要一点一点地了解。其实对于艺术都是这样的,只有了解以后才能真正地欣赏。
针和线的描画

在重庆枇杷山正街,有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级传承人,是蜀绣艺术的大师,她叫做康宁,她独创的绣法被称为“康宁绣”。
小编有机会来到康老师的蜀绣研究院,亲眼看到了蜀绣的创作。
在一个大的木头绷子上,展开了一张绸纱。要创作一幅好的蜀绣作品,首先就得在这绸纱上描图样。如果是单面单色绣,或者是双面同色绣,甚至是双面异色绣,只需要描出一面就可以了,因为绸纱很薄,描上去的图案正反面都很清晰。
但如果是双面异形异色绣,那可就不容易了,得用不同的颜色同时在绸纱的两面都画好图样再进行创作。
康老师正在创作的一幅双面异形异色绣,是正面为一只银色萌小猫,背面是一只金色萌小狗的作品,我们能看到绸纱上有铅笔和白色粉彩勾画的痕迹,这就是双面不同的图样。
有了好的图样,接下来就是飞针走线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创作好的绣品,最重要的就是针线了,这就跟画家的画笔一样,外人看着都差不多,可行家手里就有讲究了。
不知道读者们有没有见过家里缝衣服的针和线,那可真小呢。不过就算是那么小那么细的针线,跟康老师的刺绣针线比起来也算大个子了。猫哥在拍康老师的刺绣过程时,那手里相机好半天才聚焦——针线太小了,相机也叫苦呢!
不过康老师说,她手里的那根线还不算最细的,有时候绣到细微处,还要把一根丝线分成两股,用半丝才能绣呢。
再看看那根针。普通的缝衣针可不行,绣花的绸纱绷得紧,针鼻可不能太大,不然在绸面上一戳就是一个洞。康老师会用比较好的日本制绣针,那针长不过三四厘米,捏在指头上几乎快要看不见了。

细节成就美
蜀绣美,美在它亮丽的颜色和生动的造型上。但凡是艺术作品,总会有水品的高低。跟很多艺术品一样,要判断一幅蜀绣的艺术价值,得看它的细节是否经得起观众的细品。
蜀绣的细节当然就是针线了,线的颜色和针法会让作品呈现出光影和色彩的变化。
在绣植物的时候,那些叶片和花瓣都会有明暗和形态的变化。比如白色的花朵,仔细看那白色就有深浅的过渡,而同样都是绿色的叶子,也可以用深浅不同的绿色丝线表现出叶子翻转和折叠的模样。
在绣动物的时候,动物的皮毛和神态是最重要的。
小编在看康老师的作品时,就特别喜欢其中的动物,那些熊猫、金丝猴、鸳鸯、老虎和猫狗等等都非常活灵活现。康老师用未完成的那幅双面异形异色绣告诉我们,原来动物的皮毛是一根一根地绣,为了制造出皮毛蓬松的感觉,先用一种颜色的丝线打一个底色,然后再根据动物毛色的变化绣一层别的颜色上去。这样不断地一层层绣,栩栩如生的皮毛就“长”在了动物身上。如果你仔细去看,就会发现这些毛色并不是规规矩矩一块一块的,而是如同真的动物皮毛一样长短不一,层层叠叠,这是康老师在绣的时候用不同针法特意营造的效果。
而动物们的神态要逼真,最重要的就是眼睛了。
以前的蜀绣动物,在眼睛部位很多都是模式化的黑色。而康老师在钻研蜀绣技艺的过程中,对动物的眼睛做了重点改良。她告诉小编,光是眼睛,往往就要花十几种颜色的丝线。而且在造型上绝不能简单地黑色在中间,白色打点,要仔细将颜色分出层次,从深到浅慢慢地绣,用浅色勾勒出眼睛的轮廓,用白色的半丝将高光绣好。这样绣出来的眼睛,不但生动,而且连动物们的视线方向都能够表现出来。
常言说“画龙点睛”,眼睛绣得出色,整个蜀绣作品才会活起来。

热爱所以卓越

跟很多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一样,蜀绣也曾经非常濒危。在重庆曾有一间挑花刺绣厂,康老师就是在这个厂子里开始学习刺绣的。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刺绣厂因为经营不善倒闭,很多工人们纷纷改行,唯有康老师没有丢下绣花针,她不像其他姐妹一样去做生意,反而坚持绣了下去,这一绣就是三十多年。
因为专注于蜀绣,康老师不断地改良技艺,除了上面说到的对动物们眼睛的创作,她在绣异形异色绣的时候,还给小编露了一手绝活:两枚绣花针同时在两面绣。
康宁蜀绣艺术研究院的汤登勇院长说,这种在同一张绸纱上一次使用两枚针完成正反两面异形异色绣作品的技术,大概就康老师能做到了。
如果不是对一项技艺几十年如一日的潜心研究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
现在咱们穿的衣服、盖的被子还有其他一些纺织品上的刺绣,都可以用机器完成。但是要绣出更精细的图案,却不是机器能够办到的了,这必须得靠人的细心、耐心和创造力。康老师说,一般一幅小型的蜀绣作品她得全心全意地工作三四个月才能完成。而大型的,有时候需要一年。所以蜀绣作品是不能像肯德基的炸鸡翅一样批量生产的,这个原因让今天的蜀绣更多地从日用品变为小众的艺术品,普通人不一定能消费它,但是它所创造的美确实每个人都能欣赏得到。
大概因为这个原因,小编更加尊敬像康老师这样创造美,并且通过教授学生努力将美传承下去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