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在提出咨询员伦理胜任力概念基础上考察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员伦理胜任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法对415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员进行在线调查.结果:①热线咨询员伦理胜任力水平普遍较好,男性咨询员伦理意识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性;30岁以下组咨询员伦理意识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从无热线咨询时数咨询员伦理胜任力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热线咨询时数≥100小时组;有危机干预经验咨询员伦理意识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无危机干预经验组;②咨询员受训经历、督导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后二者的交互项均正向预测伦
【机 构】
: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248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提出咨询员伦理胜任力概念基础上考察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员伦理胜任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法对415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员进行在线调查.结果:①热线咨询员伦理胜任力水平普遍较好,男性咨询员伦理意识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性;30岁以下组咨询员伦理意识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从无热线咨询时数咨询员伦理胜任力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热线咨询时数≥100小时组;有危机干预经验咨询员伦理意识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无危机干预经验组;②咨询员受训经历、督导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后二者的交互项均正向预测伦理胜任力,且管理制度高分时督导制度对伦理胜任力的正向预测作用较强.结论:咨询员受训经历、所在机构的督导制度及管理制度影响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员伦理胜任力.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线上客体化经历对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线上客体化经历量表、性化享受量表、假想观众观念量表和身体监视量表对566名在读女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线上客体化经历、性化享受和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彼此之间显著相关.(2)性化享受在线上客体化经历与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之间起中介作用.(3)假想观众观念可以显著调节中介模型的前半段和直接路径,中高水平假想观众观念组,中介模型的前半段和直接路径显著,低水平假想观众观念组,中介模型的前半段和直接路径不显著.结论:性化享受在线上客体化经历
目的:探讨主动性人格和核心自我评价在父母情感温暖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影响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主动性人格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对47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父母情感温暖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②主动性人格中介了父母情感温暖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之间的关系;③核心自我评价中介了父母情感温暖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之间的关系;④核心自我评价中介了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之间的关系.结论:主动性人格和核心自我评价在父母情感温暖与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之间起链式中
目的:探讨COVID-19控制期间,自尊和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焦虑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尊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对236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社会支持与自尊、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自尊、心理弹性与焦虑显著负相关;(2)社会支持负向预测焦虑;(3)自尊和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焦虑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在COVID-19控制期间,社会支持除了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焦虑外,还能通过自尊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大学生焦虑.
目的: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转入常态化防控的特定时期,探讨相对剥夺感和抑郁在疫情下社会排斥与武汉高校学生智能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2020年6月,使用疫情下社会排斥问卷、相对剥夺感问卷、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以及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对399名武汉高校学生匿名施测.结果:(1)疫情下社会排斥与武汉高校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呈显著正相关;(2)相对剥夺感和抑郁在疫情下社会排斥对武汉高校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影响中的单独中介作用均显著,相对剥夺感与抑郁还在二者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转入常
目的:研究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状况、希望感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大学生希望感测评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600名大学生施测.结果:大学生希望感与其心理健康量表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432**);大学生希望感与其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617**),与其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r=-0.585**);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得分与其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r=-0.513**),与其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438**).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大
随着信息物理系统的发展和普及,信息世界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趋势日益显著。在此类系统中,信息的时效性对系统性能具有决定性作用,时效性越好的信息越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然而,基于传统网络性能指标(时延,吞吐量)的优化设计无法捕捉信息的这一特性。近年来,信息年龄作为一个新的性能指标被用来衡量信息的时效性。目前,基于信息年龄的研究多集中于单跳网络的理论分析。然而,由于节点能耗限制,大规模物联网普遍采用多跳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的一线心理治疗方法.儿少焦虑障碍的发生和维持与父母养育方式以及一系列学习过程(替代学习、信息传递和强化)有密切联系,儿少焦虑障碍CBT的父母干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阐述了儿少焦虑障碍CBT父母干预的基本原理,根据父母在治疗中角色的不同将其分为作为孩子治疗的促进者和主要干预对象两种类型.对儿少焦虑障碍CBT父母干预的方案和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为儿少焦虑障碍的有效干预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