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课堂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 :文理导航(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chao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慧课堂环境下,推进智慧教育发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创新思考的能力,是当前教育的重点。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实验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究、自主、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本文先反思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基于智慧课堂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讨了开展意义及有效的策略,以期推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
其他文献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并且系统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提出了人的本质对象化和共产主义如何实现的构想,揭示了资本与劳动之间对立与剥削的内在事实。通过阐述手稿中的“劳动”以及异化的矛盾,进一步探讨异化的“扬弃”和人的解放之间的关系。在当代社会,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以及美学价值。
在“智能+”时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学术交叉融合的趋势助推了教研室的变革,此时虚拟教研室的出现对于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创新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首先探讨了虚拟教研室的基本内涵,指出虚拟教研室既是区域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和教师教学研究的共同体,又是教学资源共享的新平台。接着,文章以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课程虚拟教研室为参考,设计了虚拟教研室的架构,包含平台支持、基本模式、成果产出、智慧教学
马克思的哲学是一个由劳动本体论、劳动辩证法、劳动历史观和劳动人道主义价值观构成的哲学体系。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是其法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基于劳动哲学的马克思法哲学思想,强调在主体与客体对立统一的社会实践中把握社会法律现象,法律是事物的法理本质与人的主观意愿的统一,是统治阶级意志与人民公意的统一;法律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关系,是物质生产实践与精神生产实践之间的
学校存在的目的绝不是培养缺乏社会技能与迁移能力的应试型人才,教育目标应以未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有一种观点认为学校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停滞。18世纪的普鲁士学童慑于教鞭的威压正襟危坐,在石板上沙沙地抄写、演算;21世纪的中小学学生依然花费大量时间埋首于五颜六色的课本中,疲于应付各式标准化测试。数百年来,教学活动似乎从未摆脱"教师教、学生学"这一机械性困境。哈
期刊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够通过各种机会或学习活动,与生活产生联系,赋予数学意义,从而再创造数学知识,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在最近的几次国际测试(TIMSS和PISA)中,荷兰的数学成绩十分突出,始终排在九个西欧国家之首,也超过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荷兰的数学教育有何独特之处?我们注意到在荷兰有一种叫做"真实数学教育(Realistic Mathematics Educatio
期刊
"大概念"对应"理解",是学生根据前面学习到的知识和开展的实践活动所建构的概念,即回答"学生理解了什么"的问题。为应对快速变化的21世纪,让教育为学生的未来做好准备,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经过三年的试验和反馈,在2016~2017年实施了幼儿园至九年级的新课程。十至十二年级的课程也正在根据反馈进行修订和改进,将于
期刊
目的 观察有限切开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联合钢缆套扎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9-04诊治的26例股骨粗隆下骨折,所有患者在牵引下有限切开复位骨折端,钢缆套扎固定维持骨折端稳定,置入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直径9~10 mm,23例主钉长度>240 mm,3例主钉长度为240 mm。单股钢缆固定22例,双股钢缆固定4例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含义丰富。它首先是一个历史的概念。要正确理解它,需要返回19世纪、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中。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于21世纪人类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要正确理解它,既要把握21世纪人类前途命运、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纪观”,又要认识到21世纪是一个金融信息技术跨国垄断和军事化的资本主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合作共存、激烈竞争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
文科基地建设作为落实文科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抓手,对于创新人文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浙江省磐安中学在借鉴兄弟学校历史学科基地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资源优势,提出了建设“历史+”大文科基地的设想。“历史+”大文科基地以“立足学生当下,关怀学生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知识传授的基地、素质培养的载体、能力锻造的摇篮”为建设目标,聚焦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加强历史学科的实践教学、跨学科
在新课标、新教材的背景下,依托新科技、新途径开展了智慧课堂的高中应用实践。以高中必修一中《氯及其化合物》为例,从课前、课上、课后得到的反馈,思考智慧教学如何更好的反馈到高中化学教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