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风格的成因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12345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坛领袖,在诗词、绘画和书法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苏轼虽一生坎坷,宦海沉浮,历经多次升职被贬,但却一直宠辱不惊,人生坦然。种种原因,使得苏轼的诗词中满是旷达的人生写照,也开创了豪放派的新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围绕苏轼诗词中旷达风格的成因展开描述,从不同角度说明其诗词旷达风格的形成乃情理之中。
  关键词:苏轼;诗词;旷达风格;成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1
  苏轼(1037-1101),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生于眉州眉山(现今四川眉山),字子瞻,又字和仲,世人尊称其为苏东坡,同时位于“唐宋八大家”和“宋四家”之列。他的诗词成功引领了北宋文学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多得的文学大家。他一生积极致力于出世,希望能够为国为民多做事,虽然他的一生为官清廉,为国贡献智慧,兴修水利,传承文化,培育人才,但却屡屡不顺,被贬数次,经受牢狱之苦,最终客死他乡。回顾他的一生是悲情的,然而,我们却未能看到悲情的苏轼,他一直旷达超然,乐观豁达,随遇而安,或许正是他的生平,人物性格形成了他诗词的旷达豪放之风。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具体探讨他旷达豪放诗词风格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从小就根深蒂固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并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表现在对未来生活事件的指导之中。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人格塑造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当然,这不仅适用于当今时代,在古人时代也同样有效。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他的父亲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散文写作,语言犀利,针砭时弊,信奉道教,喜结交道士,他的母亲程夫人,出生于名门世家,饱读诗书,通情达理,曾为年幼的苏轼讲解古代志士的英雄事迹,以此鼓励苏轼刻苦读书,求学奋进,对于苏轼的成就功不可没。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从小他不仅能够时常接受文学熏陶,能够得到父母的谆谆教导,也能够得到父母的尊重和关爱,因而,锻炼了他的文学修养,为他以后在诗词等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赋予他乐观豁达、不拘小节和浩然正气,为诗词中的豪放旷达风格埋下“伏笔”。
  二、时代背景
  儒家在古代备受青睐,其以先圣孔子为代表,重视仁和礼。而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重视人的自然性,主张无为)和外来佛学(认为一切皆空,主张轮回报应)也争相登上历史舞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其重要作用。隋唐时期,三教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开始出现融合的局面,到北宋中期,三教鼎力已发展成为三教合一。宋朝时期的三教合流局面也使得文人的思想汲取三教的优势,最终形成完备的人格品质。身处这一时期的苏轼也不例外,他能坚持仁爱,力谏言,爱惜百姓;能够热爱自然,将自己的思绪寄托于自然之中;能够百折不挠,坚持自己的本性。因此,即使一生坎坷,诗词也能豪放旷达。
  三、性格使然
  纵观苏轼的一生,仕途不顺,屡遭被贬,也能从失意中成功解救,并非是因为他对于苦难已然免疫,也非对待官场不得意麻木不仁,而是用一种坦然的人生态度正视一切。正如被贬黄州时,他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来实现对痛苦的超越。当被贬到惠州,一个环境恶劣,资源匮乏之地,他称赞到“他年谁作舆地质,海南万里真吾乡”,何等乐观豁达。苏轼的诗词多数表现出对忘我的境界,把自我融入自然,以自然来愈合心中的伤口,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思念家人,但转念一想能看到同一个月亮也是极好的。此外,不论身在他乡,还是不得志,他总能寻找到生活的乐趣,日常小事,像梳头,洗脚也能深深打动他心,体验到常人所不能发掘的乐趣,这是世人罕有的乐观旷达。也许正是因为无论被贬多远多久,他总能坦然应对,诗词中的旷达风格却总是一成不变,导致他的“敌人”越发不悦,因此形成屡屡被贬的局面。
  四、先贤影响
  苏轼诗词旷达风格的成因,就其内部因素是受到家庭,时代和人格的影响,但就外部因素而言主要是受到他人的影响。然而,论对苏轼影响深远,要数田园诗人陶渊明为之最。苏轼曾自言到“渊明形神似我”,也提到“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然而两者的时代不同,陶渊明生于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虽同有济世想法,但无奈官场权力之争,因此,一身正气,不畏权贵的陶渊明最终选择田园生活。苏轼虽认可陶渊明,将其作为精神领袖,创作大量的和陶诗,但最终还是超越了陶渊明,并未因直言被贬而退隐,而是选择咏归,如“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表达自己的归隐思绪,但转念“凡物皆有可观”,使得他终究是保持了乐观的人生态度,为百姓做实事,通过豪放旷达的诗词激励更多的人,而非真正地归隐。
  总而言之,苏轼一生坎坷,但因其和睦家庭关系,三教合流的时代背景,乐观豁达,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使他领悟了人生的不易,要苦中作乐。同时,诗词也成了苏轼传情达意的载体,从他现存的许多诗词来看,风格颇为旷达,尽显他乐观豁达,狂放不羁的性格。
  参考文献:
  [1]杜安成.苏轼诗词的“旷达”风格简论[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2):30-35.
  [2]李芹香. 論苏轼诗词中的旷达风格[D].贵州师范大学, 2008.
  [3]刘张旭雯.浅析苏轼诗词的旷达风格[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6,(46):42.
  [4]张铮.苏轼豪放词风格特征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7):75-76.
其他文献
摘 要: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的诗词创作者,其诗风以清丽婉约、缠绵悱恻为主,融入了纳兰性德真挚的情感。本文结合纳兰性德的诗词作品,分析其诗词中蕴含的爱情、友情和亲情,进而探讨清代诗词风格。  关键词:清代诗词;纳兰性德;创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1  清代诗词主要受元明两朝的影响,其风格多以借景抒情、借物言志为主
摘 要:我国古代诗歌主题一直集中于描写与咏叹女性,但在审美意识、社会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同时期作品体现出不同的女性形象,其中南朝宫体诗中的女性形象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朝着物化特征方向发展。本文着重针对南朝宫体诗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对大家了解南朝宫体诗有所帮助。  关键词:南朝宫体诗;女性形象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林海霞(1974.12-),女,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人,本科,小教高级,河北
摘 要:各个时代都有对言意关系问题的探讨和争论。先秦老庄的言意之辨是为了探索世界的本源,魏晋的言意之辨是为了知精神尽心性。魏晋人的言意之辨的成果澄清了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一些问题。受其影响,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在六朝时期得到了迅猛发展,出现了以刘勰为代表的《文心雕龙》,文学创作也追求个性自由。  关键词:老庄;言意之辨;文学影响  作者简介:李启帆(1994.1-),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在
摘 要:“说话”源于唐代,与佛教僧俗讲渊源颇深;话本小说诞于宋代,正因始自于唐的佛教世俗化促进了以适应广大市民阶层欣赏趣味为主的宋话本小说的发展,佛教故事丰富了宋话本小说题材与内容,佛教轮回、禁欲等思想影响了话本小说的文化趣味、叙事模式。  关键词:佛教;宋话本小说;影响  作者简介:苏换着(1990-),女,河南濮阳人,大理大学民族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宗教、研究领域家族佛教
摘 要:“诗教”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重,传承与展现了中华文化魅力;经典文学的诵读体现了民族思想与精神的进步;鉴于“诗教”与“经典诵读”的效用、情感、价值与意义,本文对“诗教”与“经典诵读”的汉语言文学研究价值与意义进行简要地分析探究。  关键词:诗教;经典诵读;汉语言文学;研究意义  作者简介:唐红星,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