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邹忌讽齐王纳谏》劝谏主体的变化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g10060651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它着重写齐相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威王必须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的故事。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我想它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被人传诵,这是主要的原因。
  那么,在文章中,齐威王是否真正广泛听取了人民的意见?“民声”是否真正得到体现?“吏民”是否真的玩了一把民主呢?要解决这几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
  齐威王下令号召“群臣吏民”都来提意见,可是踊跃进谏者只写到“群臣”而没有提到“吏民”。可见地位低下的“吏民”,实际上是不可能参与政治,发表看法的。在政令的实施过程中,“吏民”缺席了,在半路上被抛弃得更远了。“吏”一般指的是地方官,也就是基层干部;“民”则指广大老百姓。要想真正去了解一个国家,没有“吏民的声音”,可以吗?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的是“吏民”,而非“群臣”。文章中不提“吏民”只写“群臣”,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政治活动的阶级局限性。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我更喜欢更欣赏的是勾践的“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它更能体现一个君王对老百姓的终极关怀。由此可见,劝谏的主体在政令的落实过程中发生了重大的转化,由“群臣吏民”转化到“吏民”,两字之差,谬以千里,“吏民之声”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被“群臣之声”所取代。
  文章中说:“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见“群臣”都是在“面刺”,不管提出的意见是否合理,是否对治理国家有用,都可以得到上赏,皆大欢喜。而“上书”为什么只能受中赏,“谤讥于市朝”为什么只能受下赏。这也是文章的一个较大漏洞。作为弱势群体的“吏民”能否见得到齐威王,能否有机会“上书”,能否让齐威王听到自己的心声,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所以齐威王的命令无论有多英明,“吏民”最终还是无缘“见天颜”,真正的“民声”还是无法传到齐威王的耳朵里。“吏民”在政令的落实过程中,被遗忘、被摒弃、被边缘化。青年学者余杰曾说:“渴望理解的往往是弱者”(《心灵独白》),“吏民”就是时代的弱者。从受赏令的不合理性可知:在封建时代,“吏民”永远无法成为时代的传声筒,无法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无法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自己最真实的呐喊声。
  在文章的结尾还提到:“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只写了“燕、赵、韩、魏”,未提及秦、楚。燕、赵、韩、魏是战国时齐国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国力和齐国相若,后来都比齐国弱小。秦、楚则是齐国西方和南方的大国,文章没有提秦、楚,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形势。但从另一个角度却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齐威王实际上还是没有真正得到民心。“皆朝于齐”或“战胜于朝廷”,是因为这四个国家本身就比齐国弱小,所以“皆朝于齐”也好,“战胜于朝廷”也罢,真正的原因应该是齐强而燕、赵、韩、魏弱。如果说纳谏如流,人家就“朝于齐”,那是不太现实的。“力量的对比”撕破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身上的神化外衣,赤裸裸地将其真实展现在我们面前。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其实,将其定义为浪漫主义更确切一些。文章的后半部分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但作者却将其过分夸大。“门庭若市”到“虽欲言,无可进者”,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的意见,使国家强大;让统治者意识到这样做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理想化的君主应该是什么样的。作者在此通过浪漫笔法描绘了自己理想中的君主,而这正是千百年来知识分子最希望遇到的君主,是知识分子的终极理想,是知识分子的浪漫情怀。历史真实和浪漫情怀的碰撞,最终只能是以浪漫情怀的破碎而告终。历史真实也就和作者的终极理想背道而弛。
  从劝谏主体的转化,受赏令的不合理性,当时力量的对比,浪漫的表现手法等四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这“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臧克家语)的千古文章中,只有知识分子对理想的呐喊,而缺乏了真正代表国家的“吏民之声”。所以劝谏主体的转化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面镜子本身就是一面哈哈镜。我们却在知情或不知情,有意或无意的状况下用它去正容、正形、借鉴,使我们在美丽的谎言中隐藏得更深、更严。
  掩卷沉思,忽发奇想。两千多年前,齐威王若市的门庭前,偶然夹杂着为数不多的“吏民”在呐喊着、倾诉着,那又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其他文献
文科综合考试中的地理内容不但是新教材必修的内容,而且还加入了高二和高三的地理选修教材内容。因此,对于传统的高考内容来讲是新内容。在这种新情况下,如何把握教学思路,这里谈谈笔者的一些见解。    一、从新旧教材考试说明的对比差异中把握新动向,指导高三教学与复习。    高考考试说明它是高考命题的指南,在编写形式上它对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都作了明确说明。大家对旧教材考试说明已有了解,
随着建筑业的建设能力的提高,高层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公众面前,同时也促使了电梯行业的高速电梯甚至超高速电梯的发展.随着电梯速度的提升,相应的对电梯井道底坑深度和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要协调好环境与资源间的关系,促使两者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供热系统中重要
在现阶段,宏观调控的重点任务是处理好保增长、防通胀和调结构这三者间的关系,怎样摆布这三者间的关系才是正确的呢?  首先应该看这三方面都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从增长看,5月份以后出现了下行拐点,包括投资、消费、工业增长率、工业用电量和PMI指数等一系列主要经济指标都出现了下滑。从下半年看,中国经济增长的下滑会更明显,作出这样的判断有三个原因:  第一,去年的经济走势是前低后高,受去年基数影响今年下半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把审美情趣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也可以说,语文课程在美育方面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著名的法国艺术师罗丹曾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成长,而且还
在园林绿化施工中,苗木的管理是重点内容,苗木管理的好坏,不仅关乎工程的质量,也关系到园林绿化的艺术内涵.本文将从苗木管理的物料要求、苗木的种植管理以及苗木的栽后管理
仪表因为拥有一定的灵敏度,精确度,复现性,稳定性,可靠性成为了企业生产中必备的仪器,但是由于安装环境的不到位,检查、报警以及巡查措施实施力度不够等原因,仪表出现了各种
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扎实做好“三农”各项工作。全国农业生产克服了西南特大干旱、北方及东北地区持续低温等不利影响,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夏粮面积继续增长,产量有望接近上年水平,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畜牧水产业生产总体平稳。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好转,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一、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
热锅炉控制系统的DCS技术与产生大量的煤粉烟尘,浪费资源的传统的燃煤锅炉相比,不仅解决了煤气排放问题,极大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也确保了系统的安全与高效,除此之外还可供给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园林绿化工程逐渐成为了城市规划发展中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的园林绿化施工技术虽然在逐步发展完善,但是仍旧存在着施工技术落后、监督体制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