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它着重写齐相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威王必须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的故事。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我想它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被人传诵,这是主要的原因。
那么,在文章中,齐威王是否真正广泛听取了人民的意见?“民声”是否真正得到体现?“吏民”是否真的玩了一把民主呢?要解决这几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
齐威王下令号召“群臣吏民”都来提意见,可是踊跃进谏者只写到“群臣”而没有提到“吏民”。可见地位低下的“吏民”,实际上是不可能参与政治,发表看法的。在政令的实施过程中,“吏民”缺席了,在半路上被抛弃得更远了。“吏”一般指的是地方官,也就是基层干部;“民”则指广大老百姓。要想真正去了解一个国家,没有“吏民的声音”,可以吗?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的是“吏民”,而非“群臣”。文章中不提“吏民”只写“群臣”,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政治活动的阶级局限性。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我更喜欢更欣赏的是勾践的“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它更能体现一个君王对老百姓的终极关怀。由此可见,劝谏的主体在政令的落实过程中发生了重大的转化,由“群臣吏民”转化到“吏民”,两字之差,谬以千里,“吏民之声”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被“群臣之声”所取代。
文章中说:“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见“群臣”都是在“面刺”,不管提出的意见是否合理,是否对治理国家有用,都可以得到上赏,皆大欢喜。而“上书”为什么只能受中赏,“谤讥于市朝”为什么只能受下赏。这也是文章的一个较大漏洞。作为弱势群体的“吏民”能否见得到齐威王,能否有机会“上书”,能否让齐威王听到自己的心声,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所以齐威王的命令无论有多英明,“吏民”最终还是无缘“见天颜”,真正的“民声”还是无法传到齐威王的耳朵里。“吏民”在政令的落实过程中,被遗忘、被摒弃、被边缘化。青年学者余杰曾说:“渴望理解的往往是弱者”(《心灵独白》),“吏民”就是时代的弱者。从受赏令的不合理性可知:在封建时代,“吏民”永远无法成为时代的传声筒,无法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无法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自己最真实的呐喊声。
在文章的结尾还提到:“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只写了“燕、赵、韩、魏”,未提及秦、楚。燕、赵、韩、魏是战国时齐国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国力和齐国相若,后来都比齐国弱小。秦、楚则是齐国西方和南方的大国,文章没有提秦、楚,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形势。但从另一个角度却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齐威王实际上还是没有真正得到民心。“皆朝于齐”或“战胜于朝廷”,是因为这四个国家本身就比齐国弱小,所以“皆朝于齐”也好,“战胜于朝廷”也罢,真正的原因应该是齐强而燕、赵、韩、魏弱。如果说纳谏如流,人家就“朝于齐”,那是不太现实的。“力量的对比”撕破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身上的神化外衣,赤裸裸地将其真实展现在我们面前。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其实,将其定义为浪漫主义更确切一些。文章的后半部分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但作者却将其过分夸大。“门庭若市”到“虽欲言,无可进者”,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的意见,使国家强大;让统治者意识到这样做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理想化的君主应该是什么样的。作者在此通过浪漫笔法描绘了自己理想中的君主,而这正是千百年来知识分子最希望遇到的君主,是知识分子的终极理想,是知识分子的浪漫情怀。历史真实和浪漫情怀的碰撞,最终只能是以浪漫情怀的破碎而告终。历史真实也就和作者的终极理想背道而弛。
从劝谏主体的转化,受赏令的不合理性,当时力量的对比,浪漫的表现手法等四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这“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臧克家语)的千古文章中,只有知识分子对理想的呐喊,而缺乏了真正代表国家的“吏民之声”。所以劝谏主体的转化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面镜子本身就是一面哈哈镜。我们却在知情或不知情,有意或无意的状况下用它去正容、正形、借鉴,使我们在美丽的谎言中隐藏得更深、更严。
掩卷沉思,忽发奇想。两千多年前,齐威王若市的门庭前,偶然夹杂着为数不多的“吏民”在呐喊着、倾诉着,那又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那么,在文章中,齐威王是否真正广泛听取了人民的意见?“民声”是否真正得到体现?“吏民”是否真的玩了一把民主呢?要解决这几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
齐威王下令号召“群臣吏民”都来提意见,可是踊跃进谏者只写到“群臣”而没有提到“吏民”。可见地位低下的“吏民”,实际上是不可能参与政治,发表看法的。在政令的实施过程中,“吏民”缺席了,在半路上被抛弃得更远了。“吏”一般指的是地方官,也就是基层干部;“民”则指广大老百姓。要想真正去了解一个国家,没有“吏民的声音”,可以吗?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的是“吏民”,而非“群臣”。文章中不提“吏民”只写“群臣”,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政治活动的阶级局限性。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我更喜欢更欣赏的是勾践的“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它更能体现一个君王对老百姓的终极关怀。由此可见,劝谏的主体在政令的落实过程中发生了重大的转化,由“群臣吏民”转化到“吏民”,两字之差,谬以千里,“吏民之声”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被“群臣之声”所取代。
文章中说:“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见“群臣”都是在“面刺”,不管提出的意见是否合理,是否对治理国家有用,都可以得到上赏,皆大欢喜。而“上书”为什么只能受中赏,“谤讥于市朝”为什么只能受下赏。这也是文章的一个较大漏洞。作为弱势群体的“吏民”能否见得到齐威王,能否有机会“上书”,能否让齐威王听到自己的心声,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所以齐威王的命令无论有多英明,“吏民”最终还是无缘“见天颜”,真正的“民声”还是无法传到齐威王的耳朵里。“吏民”在政令的落实过程中,被遗忘、被摒弃、被边缘化。青年学者余杰曾说:“渴望理解的往往是弱者”(《心灵独白》),“吏民”就是时代的弱者。从受赏令的不合理性可知:在封建时代,“吏民”永远无法成为时代的传声筒,无法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无法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自己最真实的呐喊声。
在文章的结尾还提到:“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只写了“燕、赵、韩、魏”,未提及秦、楚。燕、赵、韩、魏是战国时齐国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国力和齐国相若,后来都比齐国弱小。秦、楚则是齐国西方和南方的大国,文章没有提秦、楚,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形势。但从另一个角度却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齐威王实际上还是没有真正得到民心。“皆朝于齐”或“战胜于朝廷”,是因为这四个国家本身就比齐国弱小,所以“皆朝于齐”也好,“战胜于朝廷”也罢,真正的原因应该是齐强而燕、赵、韩、魏弱。如果说纳谏如流,人家就“朝于齐”,那是不太现实的。“力量的对比”撕破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身上的神化外衣,赤裸裸地将其真实展现在我们面前。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其实,将其定义为浪漫主义更确切一些。文章的后半部分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但作者却将其过分夸大。“门庭若市”到“虽欲言,无可进者”,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的意见,使国家强大;让统治者意识到这样做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理想化的君主应该是什么样的。作者在此通过浪漫笔法描绘了自己理想中的君主,而这正是千百年来知识分子最希望遇到的君主,是知识分子的终极理想,是知识分子的浪漫情怀。历史真实和浪漫情怀的碰撞,最终只能是以浪漫情怀的破碎而告终。历史真实也就和作者的终极理想背道而弛。
从劝谏主体的转化,受赏令的不合理性,当时力量的对比,浪漫的表现手法等四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这“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臧克家语)的千古文章中,只有知识分子对理想的呐喊,而缺乏了真正代表国家的“吏民之声”。所以劝谏主体的转化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面镜子本身就是一面哈哈镜。我们却在知情或不知情,有意或无意的状况下用它去正容、正形、借鉴,使我们在美丽的谎言中隐藏得更深、更严。
掩卷沉思,忽发奇想。两千多年前,齐威王若市的门庭前,偶然夹杂着为数不多的“吏民”在呐喊着、倾诉着,那又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