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关于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促使学生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通过细节感悟、批点思考、交流分享、平台展示等方式都能强化过程指导,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得到提高。
【关键词】过程指导;课外阅读;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渗透性,而且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范围较窄,课外阅读环境不尽如人意,学生掌握的课外阅读技巧也不够,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展开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尝试加强过程指导,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创造性和积极性,这样就能让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得到显著提高。
一、发现细节,领悟文本精髓
首先,指导学生尝试采用细节发现式的阅读方式。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可以读文章进行一字一句的分析,并且可以深入探讨,尝试对文章的思想和情感有初步的把握,从而能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精髓部分。在这样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效果。
《昆虫记》展现了各种昆虫的生活,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我鼓励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昆虫的细节部分,并展开深入阅读,说说作者如何描写昆虫的特点。如,有学生提出:“作者所描绘的昆虫都不是静态的,而是鲜活的,作者总是喜欢描写昆虫在飞翔、捕食等动作中的样子。”我鼓励学生思考:“那么,看了文章之后,大家能否感受到作者对于昆虫的情感呢?”学生提出:“看得出作者十分喜欢昆虫,否则不会有如此细腻的描写。”最后,我又鼓励学生总结作者的写作手法,并思考自己在写作时能否借鉴其方法,写出更精彩的细节描写。
在指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尝试将细节意识渗透到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学生要认真完成每一个阅读的环节和步骤,还要发现其中的细节,并展开细节思考,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领悟文章的精髓。
二、圈点批注,强调学思结合
圈点批注也是一种课外阅读的好方法,学生可以在展开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采用线条标注的方式划出自己觉得重要或者是觉得写得好的词句,然后在再次阅读时可以重点阅读相关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在批注的过程中尝试用文字标注下自己的阅读感言。这样的阅读方法起到了学思结合的效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精彩的作品,作品中展现了一个个精彩的海底探险故事,同时还展现了如梦似幻的海底场景,如海底墓地、珊瑚群、大章鱼等,故事情节也很引人入胜。我鼓励学生尝试用批注法展开辅助阅读。学生可以标注上自己觉得精彩的句子,还可以标注下主人公经历了哪些探索,他们的行程是怎样的。在自己觉得感兴趣的地方,标注上自己的感想。如,有学生在阅读中标注:“这真是一个漫长的旅行,展现出了时而危险,时而又具有诗情画意的场面。我喜欢这样的作品。”学生在标注中展现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找到了文章中的精彩部分。我鼓励学生细读这些精彩的段落,感受作品展现的美妙场景。
我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掌握正确的批注方法,如可以让学生指导如何标注出文章的中心段落,如何找到文章的题眼所在,如何将自己奇思妙想记录下来,等等。这些方法都能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三、交流分享,发展深度思维
分享交流也是一种能促使学生深度思维的好方法,我在教学中尝试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活动,在讨论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想表达出来。在活动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演讲等活动形式,这样就能强化交流活动的效果,更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草原上的小木屋》讲述了罗兰一家离开大森林来到大草原的经过,展现了西部拓荒者的形象。在作品中,学生和作者一起經历了大草原的冒险,遭遇狼群、大火和疾病,最后终于收获了打猎为生的甜美时光。我鼓励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故事的主人公,并且在分享交流中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如果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表述则更好。如,有学生提出:“这个故事让我觉得,幸福的生活总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后才会得到的。我的妈妈也经常跟我说,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我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故事,自己如何挑战自我,最后获得收获。最后,我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表述记录下来,整理成精彩的读后感。
小学生一般都活泼好动,所以我组织学生展开互动活动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不仅能深化阅读效果,更能让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情感被充分激发起来,因此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四、搭建平台,展示个性理解
在组织学生展开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还利用网络给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笔记或者是围绕书籍创作的作品展示出来。在平台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能展现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同时还能给学生创设更广阔的交流空间。
在指导学生阅读《亲爱的汉修先生》的时候,我给学生搭建了平台,鼓励学生像作品中的主人公雷伊一样,给作家写信,并将自己创作的作品上传到网络上。如果学生选择的作家是当代作家,并且有微博的话,我还鼓励学生在微博私信中将自己的信送出去,期待作家的回音。这样就将课外阅读活动变成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综合性活动。学生可以在阅读《亲爱的汉修先生》的过程中思考如何才能写好信,在写信时要注意什么格式,要如何称呼对方,如何能在信件中将自己想说的事情说清楚。如果有幸能得到作家的回音,我还会鼓励学生一起阅读作家的回信,并说说自己从回信中能获得什么启迪。
为了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平台展示中,我还举行了相关的竞赛活动,点赞数量最高的学生能得到一定的奖励,这样也能让学生激发阅读的积极性。
在小学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很难监督学生的阅读情况,而我则设计了一些有助于展开过程指导的策略,这样不仅能看到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如何,而且还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包丽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过程性指导策略探究[J].内蒙古教育:C,2016(9):52-52.
[2]王婷婷.小学高年级班级读书会的实践策略探究[J].新课程评论,2018(3):71-77.
[3]卢艳玲.语文课外阅读过程性指导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17(32):90-90.
【关键词】过程指导;课外阅读;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渗透性,而且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范围较窄,课外阅读环境不尽如人意,学生掌握的课外阅读技巧也不够,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展开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尝试加强过程指导,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创造性和积极性,这样就能让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得到显著提高。
一、发现细节,领悟文本精髓
首先,指导学生尝试采用细节发现式的阅读方式。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可以读文章进行一字一句的分析,并且可以深入探讨,尝试对文章的思想和情感有初步的把握,从而能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精髓部分。在这样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效果。
《昆虫记》展现了各种昆虫的生活,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我鼓励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昆虫的细节部分,并展开深入阅读,说说作者如何描写昆虫的特点。如,有学生提出:“作者所描绘的昆虫都不是静态的,而是鲜活的,作者总是喜欢描写昆虫在飞翔、捕食等动作中的样子。”我鼓励学生思考:“那么,看了文章之后,大家能否感受到作者对于昆虫的情感呢?”学生提出:“看得出作者十分喜欢昆虫,否则不会有如此细腻的描写。”最后,我又鼓励学生总结作者的写作手法,并思考自己在写作时能否借鉴其方法,写出更精彩的细节描写。
在指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尝试将细节意识渗透到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学生要认真完成每一个阅读的环节和步骤,还要发现其中的细节,并展开细节思考,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领悟文章的精髓。
二、圈点批注,强调学思结合
圈点批注也是一种课外阅读的好方法,学生可以在展开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采用线条标注的方式划出自己觉得重要或者是觉得写得好的词句,然后在再次阅读时可以重点阅读相关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在批注的过程中尝试用文字标注下自己的阅读感言。这样的阅读方法起到了学思结合的效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精彩的作品,作品中展现了一个个精彩的海底探险故事,同时还展现了如梦似幻的海底场景,如海底墓地、珊瑚群、大章鱼等,故事情节也很引人入胜。我鼓励学生尝试用批注法展开辅助阅读。学生可以标注上自己觉得精彩的句子,还可以标注下主人公经历了哪些探索,他们的行程是怎样的。在自己觉得感兴趣的地方,标注上自己的感想。如,有学生在阅读中标注:“这真是一个漫长的旅行,展现出了时而危险,时而又具有诗情画意的场面。我喜欢这样的作品。”学生在标注中展现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找到了文章中的精彩部分。我鼓励学生细读这些精彩的段落,感受作品展现的美妙场景。
我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掌握正确的批注方法,如可以让学生指导如何标注出文章的中心段落,如何找到文章的题眼所在,如何将自己奇思妙想记录下来,等等。这些方法都能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三、交流分享,发展深度思维
分享交流也是一种能促使学生深度思维的好方法,我在教学中尝试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活动,在讨论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想表达出来。在活动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演讲等活动形式,这样就能强化交流活动的效果,更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草原上的小木屋》讲述了罗兰一家离开大森林来到大草原的经过,展现了西部拓荒者的形象。在作品中,学生和作者一起經历了大草原的冒险,遭遇狼群、大火和疾病,最后终于收获了打猎为生的甜美时光。我鼓励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故事的主人公,并且在分享交流中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如果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表述则更好。如,有学生提出:“这个故事让我觉得,幸福的生活总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后才会得到的。我的妈妈也经常跟我说,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我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故事,自己如何挑战自我,最后获得收获。最后,我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表述记录下来,整理成精彩的读后感。
小学生一般都活泼好动,所以我组织学生展开互动活动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不仅能深化阅读效果,更能让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情感被充分激发起来,因此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四、搭建平台,展示个性理解
在组织学生展开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还利用网络给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笔记或者是围绕书籍创作的作品展示出来。在平台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能展现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同时还能给学生创设更广阔的交流空间。
在指导学生阅读《亲爱的汉修先生》的时候,我给学生搭建了平台,鼓励学生像作品中的主人公雷伊一样,给作家写信,并将自己创作的作品上传到网络上。如果学生选择的作家是当代作家,并且有微博的话,我还鼓励学生在微博私信中将自己的信送出去,期待作家的回音。这样就将课外阅读活动变成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综合性活动。学生可以在阅读《亲爱的汉修先生》的过程中思考如何才能写好信,在写信时要注意什么格式,要如何称呼对方,如何能在信件中将自己想说的事情说清楚。如果有幸能得到作家的回音,我还会鼓励学生一起阅读作家的回信,并说说自己从回信中能获得什么启迪。
为了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平台展示中,我还举行了相关的竞赛活动,点赞数量最高的学生能得到一定的奖励,这样也能让学生激发阅读的积极性。
在小学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很难监督学生的阅读情况,而我则设计了一些有助于展开过程指导的策略,这样不仅能看到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如何,而且还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包丽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过程性指导策略探究[J].内蒙古教育:C,2016(9):52-52.
[2]王婷婷.小学高年级班级读书会的实践策略探究[J].新课程评论,2018(3):71-77.
[3]卢艳玲.语文课外阅读过程性指导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17(32):9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