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自语”能成文

来源 :新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hh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自言自语”,也能成文。
  有一篇小小童话式的美文《泉水》:
  它要把自己献给美好的生活。
  泉水流进一弯水池,山里的姐姐顶着瓦罐来汲水。泉水说:“来吧!来吧!我这儿的水很多很多,泉眼里就像有一座天然水塔。”
  泉水流到一块平地,火红的杜鹃花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泉水说:“照吧!照吧!我这儿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镜子。”
  泉水流下碧绿的山坡,满坡的果树正想喝水。泉水说:“喝吧!喝吧!我这儿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能结出更多鲜美的果子。”
  泉水流过静静的山谷,百灵鸟正在山间唱歌。泉水说:“唱吧!唱吧!我这儿的琴声很美很美,正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哩。”
  这里写泉水蜿蜒曲折,水声叮咚,清亮甜美;它滋润着大地,美化着自然。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让“泉水”“自言自语”,反复“吟唱”,生动地表现了“泉水”的纯美心情,传达出诗意的美感。
  再看一则寓言:
  一个采白芷花的城里人
  冯雪峰
  白芷花是一种很名贵的花。所以,有一个城里人,某一天跑到乡间一座山上去采这种花,一直向着山顶上跑去。他自言自语说:“这种名贵的花,是一定生长在山顶上的!哪会生在卑下的地方呢?”
  他跑到了山顶,在那里仔仔细细地寻找。可是,他总是找不到。城里人失望地回去了,但他非常不甘心。他第二天又到乡间去,依然照原路跑到山顶去寻找。他自己勉励自己说:“它生长在山顶是决没有错的,我应留心找。”可是,他同样没有找到。第三、第四天,又跑到那山顶上去找。他坚决地说:“我非在山顶找到它不可!”
  最后,他自认失败:“算了吧,我已经不耐烦了!”就垂头丧气地一步一步下山来。却不料,就在山脚下的草丛里,他看见了他要寻找的白芷花。但是,很可惜,这种名贵的白芷花早已被他自己每天上山下山踏得稀烂了。
  这则寓言,写了一个人的反复行动和自我独白,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凭主观臆想办事、过于自信不知变通的性格,讽刺了那些思维狭隘固执的人。人物的“自言自语”,使故事行文简洁而又寓意深刻。
  课文《王几何》,是成功地运用了“自言自语”的写作技法,表现人物性格幽默、教学技艺精湛的好文章。如下面片段:
  “这就是我的大名!”他说,声音出奇地洪亮。
  全班男女同学被他那金属般的声音镇住了,大气也不敢出,一个个睁大双眼,屏息静听。
  “上几届的同学。承蒙他们的特别关爱,私下里给本老师取了个绰号。”矮胖老师缓缓转过身去,挥手在黑板上优雅地又写了三个大字:王几何。
  真是太幽默了,全班男生、女生哄堂大笑。
  王老师却毫不理会满教室的笑声,继续用他那金属般的声音说:“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哪,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
  这里正面描写,侧面映衬;王老师的“自言自语”,推进着故事的发展,渲染了快乐的课堂氛围。
其他文献
【备考金题·命题作文】  请以“幸福的n种感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导引】  “幸福的n种感觉”这道题,落实题意的关键在于“n”——“n种感觉”,意味着必须在文中多侧面、多方位展示对“幸福”的体验与感悟,否则,就偏离题意了。此外,为了更好地切合“感觉”一词,可以把“幸福”与“酸甜苦辣咸”等味觉相联系。  就本题构思作文
期刊
作文课上,我与大家分享了一篇小说: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这就是一篇小说?  对!你没有问错,我也没有说错。这就是整部小说,这是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这篇文章最大的成功之处在哪里?悬念的设置。作家弗里第科布朗成功地将一个巨大的问号植入了读者的心中,大家于是都去猜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我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争辩着。小说尽管只有一句话,但它同样具备了小说的特点。就小
期刊
父亲的爱是深沉的,他们往往不善于表达,却将那份爱深藏心底,我们也许不会那么真切地感受到,但有的时候,只需父亲的一碗面,我们便知道,那份爱,一直都在。  面是一个象征,文章前面全是铺垫,从老师办公室出来的沮丧、惶恐、沉重,饭桌前的沉闷和焦灼,半夜时的凄凉与悔恨,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去写这些情景,烘托因为“我”的错误使父亲失望和自己的悔恨,到最后母亲告诉我是父亲亲手为“我”做的面时,才是全文的中心,无论
期刊
作者的文字触动了我的心弦,这里好像就是在诉说着我的中学时代。也许很多人也曾经如此:觉得缺少知己,觉得好像被世界遗弃。青春的世界里满是忧愁的味道,就像这篇文章一样。虽然作者的语言是轻柔细腻的,可透出的却是心酸、惆怅的味道,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悲伤的气息。  世人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处处是愁,满满是悲,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片落叶,在初冬的微风里四处游荡,无处可归。这,是属于青春时期的忧
期刊
2014年开播的《奇葩说》迄今已播了三季,红了一众辩手的同时成功将以前小众到了极致的辩论提升到了全民关注的热度,会辩论成了一项新的男神女神技能,每一个会辩论的人都自带光环,魅力值满分。而辩论对于逻辑思维的培养和知识储备的要求无疑需要每一个人做出精深训练。做一个会辩论的人,你将成为一个更有魅力的人!  辩论的前世今生  苏格拉底  史上最出名的擅长辩论的人,恐怕就是苏格拉底了吧!这位古希腊三贤之一,
期刊
国辩:全称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前身是国际大专辩论赛,是华语辩论的最高赛事之一。1993年首创,两年一届,成功举办了十届。2007年更名为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2013年停办。  新国辩: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曾经主办过“两岸四地”辩论邀请赛,在国辩停办之后,便于2013年11月举办第一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自此从国际大专辩论赛手中接过世界华语辩论最高级别赛事的接力棒,江湖人称“新国辩”。  另外还
期刊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王献之等40多位名士在兰亭举办修禊集会,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写下了著名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而兰亭也因此而著名。  壶觞须就陶彭泽,风俗犹传晋永和。——皇甫冉  逸少集兰亭,季伦宴金谷,金谷太繁华,兰亭阙丝竹。——白居易  兰亭宴罢方回去,雪夜诗成道韫归。——李商隐  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座上皆豪逸。——苏
期刊
去过日本的人都会有两个印象:宁静和干净。日本的公共场所绝少见到大呼小叫的场景,人们讲话的时候大都尽量压低声音,唯恐影响到别人。即使在东京的银座、大阪的心斋桥等人头攒动的繁华街道,也不见嘈杂,没有高分贝的声音。东京路窄车多,交通繁忙,但几乎没有汽车喇叭响。据悉,在地铁或公共场所,日本人大都会自觉把手机调成振动模式或者关机,而且尽量不接听电话。显然,在日本,安静被视为是一种涵养,一种公德。  在欧洲不
期刊
无论时光怎样流变,在所有爱书人的眼中,书店,永远是一帧百看不厌的风景。于巷弄深处偶遇一家古旧老书店,绝对是一等一的清福与惊艳。在旧书店里徜徉好比是在跟老时光叙旧,店内静谧安然,心底却轰隆隆的。空气里弥漫着微醺的书香,触摸那些磨损的书脊,好像在晚秋的黄昏里遇见了一个多年未见的老友,一时激动失控,甚至湿了眼眶。书店,不只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存在,更是一个人与书结缘的地方,是慰藉心灵的庇荫之地。在书店里,
期刊
学生的作文,大都不爱说真话,有猜测教师口味、迎合考试要求之嫌疑。  老师讲了许多技巧,学生仍然无动于衷,写作仍然生搬硬套。于学生而言,他们也想写出好文章,但怕说“真话”暴露了缺点,得不了高分。我曾问学生什么是“爱”,学生张口结舌、不知所云。我又问学生“我爱这月色”里的“爱”与“我爱妈妈”里的“爱”有何区别,学生想了半天也说不清楚。所以有人说:我们不缺乏才情,却缺乏生活;我们不缺乏生活,却缺乏对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