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地\此人与此景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83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如今在大城市中,地铁俨然成为人们日常出行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同时地铁网络的发展和健全,也逐步成为一个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的主要展示窗口。近年来公共艺术在国内发展迅速,成为最热门的艺术话题之一。然而地铁中公共艺术作品的展示现状和艺术品质却不尽人意。笔者通过考察发现,上海地铁中公共艺术的现状与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形象有很大距离。以上海地铁1号线为例,其25个站点公共艺术作品不超过10件,大多为传统的简易的装饰主题和形式,且观赏环境不便于人们与作品近距离交流,艺术作品很难与观众产生共鸣,互动性差。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学者和艺术家对公共艺术的认识存在差异,但是有一点却是大家都认可的,即不管公共艺术的实现形式怎样,其最终目标是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愉悦人们的心灵。基于此,笔者考察现今地铁中公共艺术及其环境现状,综合分析地铁地下空间的特殊性,探索地铁空间中“此人”于“此时”在“此地”的生理和心理感受,据此提出相适应公共艺术“此景”创作启示,从而提高地铁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创作质量,使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与公众产生良好的互动和共鸣。
  
  一、于“此时”的公共艺术创作
  
  分析“此时”强调的是快节奏下的运动状态与人接受信息的关系。首先,人们正是由于因其快捷,准时的特点选择乘坐地铁,但同时这种“按点出发、按时到站”的快节奏简单重复,使人们相对被动地跟随地铁“停-行-停……”的节奏单方向前行。这种简单重复的快节奏加重了人们在封闭的地铁地下空间中焦躁和麻木情绪。其次,快速移动对乘客的主要影响之一便是乘客对周边的信息感知能力呈下降趋势,无法准确详细地捕捉到地铁空间里的信息。所以人们在地铁快节奏运行中,常常伴随着反应缓慢、心情焦虑和心理麻木的表征。在地铁空间中人们就不太注意艺术的存在意义,也无法辨识艺术作品的细部,无法观赏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大打折扣。
  因而,针对人们“此时”的运动状态和心理特征,一方面艺术家应充分发挥公共艺术的积极作用,帮助人们缓解这种消极心理。比如采用视知觉的相关原理,通过营造某种“异度空间”效果来缓解快节奏运动带来的焦虑感;另一方面既然人们在快速运动状态下只能感知相对粗略的视觉形象信息,那么艺术家创造公共艺术作品要以“大”为主,选用很强视觉冲击力的形式、材质和色彩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人们在观看的第一瞬间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麻木的乘客能够最大化地捕捉到清晰的必要信息,或者通过艺术感染力给人带来某种愉悦的感官刺激。
  
  二、在“此地”的公共艺术创作
  
  “此地”即为地铁地下空间,有着与地面任何空间形态大相径庭的特性。公共艺术最大的特征便是公共艺术因为其相应的环境空间而具有其存在价值。那么分析地铁地下空间的特性,可以为艺术家如何存这种空间中创造良好的公共艺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首先,地铁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仅限于地上室外空间,不包括建筑及其室内空间)相比,两者存空间形态、视野界面、光与色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单一的地下凹型空间使人们的视野界面受限,对于地面空间信息的感知和接受能力下降甚至被阻断,由此带来的重要后果便是造成了人们无法感知地面周边环境的变化,即会造成人的“生物节律的混乱”。“当一个人的正常生活节律被打破时,会体验到内部节律的失调,其结果可能是疲惫、工作效率低或者增加发生事故的危险。”因此艺术家在创作公共艺术作品时可以尝试建立地下和与之相应地面空间的联系,尽量减少封闭空间中人的生物节律的混乱。
  其次,正是由于地下空间的封闭性特征,人们在相对单一线性空间中对于地铁站点的识别性和认同感变得模糊。于之相反的是,人们在地面乘坐公交车时,通过站点环境清晰地判断自己的位置和在哪下车,但是在地铁地下空间中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地铁中人们只能在慌忙中焦虑、迫切地等待目的站的到来。这种焦躁感使人们无法辨析自己的空间位置,迷失感由此而生。那么艺术家在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时,有必要通过艺术作品来增强每个站点的识别性和认同感,增加和丰富运动状态下的视觉变化,帮助乘客在头脑中通过艺术作品来形成空间地图,更好地辨别不同的站点。例如北京地铁奥运支线森林公园南门站的室内天花上的公共艺术装饰,“森林”特征明显,“树木”林立,其清新的装饰风格呈现丰富的视觉美感,仿怫让人置身于大自然森林之中。亲切的心理感受与暗示既缓解了人们的不良心理压力,同时也明确地告知乘客森林公园站的抵达。再如南京地铁车站艺术品数量为全国单线最多。南京地铁1号线近年制作了一批公共艺术作品,分别以十个非常具有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装饰主题分布于十个站点,艺术设计富含南京文化古城底蕴,彰显地铁文化,雅俗共赏。同时人们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相应的装饰艺术辨识自己的位置,在头脑中形成了连贯的地铁文化空间地图。
  
  三、服务于“此人”的公共艺术创作
  
  这里的“此人”是一个集合概念,泛指进入地铁地下空间的人的总和。把进入其中的人作为一个群体概念来考察,更能准确地把握特定空间中特定人群的生理和心理共性。
  通过前面对地铁“此时”、“此地”的分析,不难发现进入地铁地下空间中的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生理感受上,由于地铁地下空间的长距离封闭致使人的视界受限,纷繁的广告和不当的人工照明都使人的视觉焦点难以集中,机车的运行声音、人流的嘈杂声和设备噪声都给人的听觉上以混乱感,地下空间单调的室内装修、统一简易的座椅和地面铺装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触觉上的乏味和麻木;在心理感受上,由于狭窄、封闭和单调的空间环境和装饰风格,人们大多在进入地下空间以后感到疲惫、闷烦,更有甚者头晕,人们在地下空间中不同程度地持有不安全感、压抑感和时空错乱感等。
  正如前面所述的,“此人”为一个人群集合概念,那么分析“此人”的群体心理意识就显得很重要,特别是“从众心理”。人们在群体中做的一些事情是从众的,“他们会在真实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采取行动或态度”。在地铁空间中,就表现为“人们可能因为‘别人都这么做’而无意识地遵从”,自动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空间氛围,这种“想象中”的群体“毒气”随着消极心理蔓延空间的每个角落,这就阻碍了空间与人、人与人的信息交流,从而使本来的压抑气氛更加浓重。
  公共艺术家就必须关注空间中具体人群的生理和心理感受,通过艺术的媒介引导人们产生愉快的心情,有效地组织人们与艺术作品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尽可能消除空间的消极氛围,使空间中充满轻松愉快的气氛。艺术家可以运用绚丽的色彩、庞大的造型、奇异的光影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奇幻世界,引导人们把注意力聚焦在“奇幻”上,从而建立起人们交往的可能性,极大地活跃空间氛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论
  
  地铁地下空间中公共艺术绝非艺术家本人情感的个人发泄,而是艺术家通过对地下空间特性、人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等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后寻找灵感,选择适合的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呈现,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这样的公共艺术作品才能使艺术和人产生良好的共鸣和互动,除了帮助人们获得必要的信息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缓解地下空间的负面心理阴影,增加亲和力和场所认同感,增加场所在人们记忆中的历史感。因此,地铁中的公共艺术并非单纯装饰作用,而是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好奇心理。只有这种交流和共鸣关联搭建起来,才能体现艺术真正的魅力,即渗透人心,塑造美好灵魂,使心灵得到愉悦和自由。
其他文献
Shanghai Spring Art Salon will create an exhibition form with mo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imes, style of salon and ecological concept. With more open cultural attitude, it will attract artists to show
期刊
Sponsored and implemented by the China Arts and Crafts Association, compilation launching national-level cultural project Complete Works of Chinese Arts and Crafts was held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
期刊
魅力上海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第四十一届世界博览会。众所周知,世博会是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新创造、新产品的伟大聚会,世界国宝级珍品亦将纷纷亮相于展会。中国“三宝”之一的福州脱胎漆器——雕填漆瓶亮相福建馆中,福州脱胎漆器工艺不仅继承了中国漆艺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技艺,又为现在、将来的漆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漆有着7000年的历史。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
期刊
澳门新建不久的“新濠天地”、“威尼斯人”、“新葡京”等处,那里的环境之豪华,装饰之精美,场面之宏大,都令人叹为观止。  Appreciating Macaointheluxuriousand dissipating lifestyle In Macau, newly-built “The City of Dreams”, “The Venetian Macao”, “New Lisboa”
期刊
Students of Shanghai University—Mod’Art International (Paris) integrate “Ethics” and “Fashion” for the first time, who blaze their fashion career path on the gorgeous stage of graduate show to bring a
期刊
This exhibition displays 61 cross artworks created by the artist Ding Yi since 1986, including 35 paintings on cloth and 26 paintings on paper. They are not only historicchronicle for Series of “Cross
期刊
Two-month “Plan for Artists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to Create in Fixed Places of Taiwan” is launched. Such exchange is committed to helping cross-straits artists indialogue, cooperation and interactio
期刊
Successful practices of Zhang Shawa (brand founder of SU) and Lv Yongzhong (brand founder of half-timbered home furnishing) prove that traditions should be re-combined with modern elements to integrat
期刊
Zhu Ming, Lin Yuan, Gan Xinyi were poor when they were young, without any academic qualification or specific art training. But now they become the worldwide renowned artists; their success, thanks to
期刊
The young people copy Picasso’s works, Picasso in their eyes and Picasso’s style in such “real” manner. Everyone is inspired to blaze the route for Exhibition of Picasso’sWorks, enjoy Picasso’s extra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