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之韵流转现代生活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7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uccessful practices of Zhang Shawa (brand founder of SU) and Lv Yongzhong (brand founder of half-timbered home furnishing) prove that traditions should be re-combined with modern elements to integrate into modern society, and meet and cater to the needs of modern life.
  手工艺是一种蕴涵人类文明之始的工艺文化,更是一种创意装扮人们生活、满足人们物质及精神生活需要的造物艺术。正如日本学者柳宗悦所说:“只有工艺的存在我们才能生活。……如果工艺是贫弱的,生活也将随之空虚。”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曾经非常熟悉的传统手工艺已离我们远去。如何面对现实,响应时代需求?传统文化内涵、传统手工艺及设计如何传承?本期采访了沪上两位享誉业内外的著名设计师,半木家居的品牌创始人吕永中和S U素的品牌创始人张沙娃,他们的成功实践再一次证明:传统只有与现代要素重新组合,才能融入现代社会,满足和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吕永中:当代设计归于当代生活
  2012年1月,举国欢庆新春佳节之际,吕永中在法国巴黎度过了一个不寻常的春节。由他设计的中国苏州常熟吾壹工场“水-厢”项目荣获美国IIDA国际室内设计协会颁发的2011年度全球卓越设计大奖小型办公空间类金奖,并最终由评委团一致评选为所有类别的年度最优秀设计大奖(唯一的),又一次为中国的室内设计行业在国际大赛舞台上增添了一份耀眼的光彩。
  吕永中1968年出生,1990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留校任教近二十年,作为半木品牌创始人,他长期致力于空间及家具设计,旨在探索一条中国设计的实践之路,让中国设计走出国门,绽放于世界舞台。他的作品获奖无数,2008、2009年他分别荣获EDIDA国际设计大奖“中国区最佳家具设计”和“中国区年度设计新秀”。近年来吕永中相继应邀参加荷兰设计周、米兰设计周,并担任爱马仕品牌中国地区橱窗设计特邀艺术家。他先后被评为2009年“上海十大杰出青年设计师”、2011年“CIID中国室内设计十大影响力人物”,被喻为中国独创设计力的代表。
  “我做的是当代设计,只是我更关注在我们的土地上找到或者建立一些中国的设计语言,”成长于斯,尽管他受到的都是现代思想的洗礼及现代教育体系的塑造,但植根于中国的土地,一定会受到很多传统的影响,“能不能找到一些元素重新演绎符合东方人的思维或者生活方式,这才是真正的当代中国设计。”吕永中表示,为了能和当代生活方式契合,他的设计更多的是一种印象,一种感觉,一种意境。较早的“行走”家具系列采用构成的方法演绎传统结构,犀利与沉静气质并存;经典的“篆书”系列家具将传统斜结构及人体工程学融入传统篆书书法的运笔笔意,线条圆润刚劲,方圆兼用,蓬勃生机喷薄欲出;最新的“新宋”扶手椅呈现的则是中式传统礼仪与现代舒适性并存的经典之气……
  吕永中认为,传统与现代,从来都不是割裂的。一种设计,与相承的文脉、与国家和地域的由来都有关联性。他曾多次造访巴黎,在那里,即使是乡村的二手市场上也能看到许多大师设计的影子。“所有的设计都是从传统中演绎流传下来的。传统是一种态度,今天的我们,既不要拘泥于传统的符号,又不能割裂或摈弃传统。”吕永中理解的当代设计,除了效率之外还应融入情感诉求、文脉诉求及地域诉求。设计是艺术,更是生活;是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半木就是这样用简单明确的形式来承载固定我们久已陌生的中国韵味。比如“清风”禅榻,借鉴风衣的裁剪手法,可脱卸的纯麻垂挂固定在胡桃木框架上,左右两边显露的圆形胡桃木扶手与处理成衣袖的布艺结合,有两袖清风的寓意,更是营造了一方属于自己内心修行的纯净天地;“苏州”椅借鉴中国明代圈椅的圆满形式,融入苏州园林窗棂、小桥、明月意境,尽显江南婉约灵秀之气。
  半木的经典产品“青蛇白蛇”篆书椅用高密度板切割成上下两个不同的模片,并用横向插板把若干同样形状的模片插接而成,好似从地面以一种舒缓的节奏蜿蜒向上生长,一气呵成;采用手工调制16种不同色彩,每片都单独切割、着色、打磨,呈现一派诗意的家居生活。“徽州”大班台是半木的另一经典作品之一,方正的桌面及储物柜,兼具办公桌、书法案桌及茶桌等多种使用需求,改变了传统办公常见的等级死板的形式,宣扬平等交流的人文气息,传达一份从容不迫的工作与生活状态。悬挂于桌面下的两明两暗,一大一小的储物柜,提供更多的储物空间的同时,也方便储物内容的区分,开合之间妙趣横生。整体造型不对称中平衡,平衡中变化。
  
  
  
  文化的传播是“润物细无声”的,品牌正是这样一个载体。吕永中致力于以半木品牌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思考中国设计与当代生活的传承。“以木为聪,取半舍满”的半木品牌哲学,正是在他不断的思考实践中总结而成。2006年8月,在靠近上海时尚地标新天地旁的马当路上诞生的“半木之家”,仅23.5平米的店面面积,但其展示空间却依据居住功能象征性地划分出客厅、餐厅、厨房、厕所及阁楼上的“盒子床”,精致的空间设计独具匠心。半木的团队一边在这里潜心自我修炼,一边在往来的路人和客人中渐渐聚集关注,积累真实有效的市场反馈。随着品牌在战略上的进一步发展,2008年9月,位于苏州河畔“湖丝栈”创意园区的“半木明舍”旗舰展示厅开幕,成为“半木”进一步深入研究品牌与市场,积累产品的大本营。虽然不过短短几年,但“半木”产品的设计、理念等却引起了国内外各主流媒体和专业媒体的关注,获得业内外高度的认可及赞誉,也潜移默化地吸引和影响着一个又一个有着相同相似价值观的人群。过去的五年,半木逐渐探索并明确了发展的方向,现在它正深入研究、积累工艺,完善产品系统、巩固产品质量。对于未来五年的规划和重心,吕永中希望是在产品的研发和木质的研究上,“半木品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就像一棵树,能生长,有进步,才能从一棵幼小的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今后,半木还将与更多的品牌合作,搭建一个平台,创造一种市场,为生活增添情趣。
  创造就在身边,设计源于生活。因此,当代设计理应归于当代生活。半木品牌就是这样的践行者,吕永中说,他是在探索一种可能性,创造一种生活方式,尽绵薄之力影响社会、改变社会。这样的价值观如若被社会认同,那么传统与文脉将符合当代生活,融入当代生活,并为生活所用。
  张沙娃:中国风的优雅坚持
  “以素为本,大朴大雅,这是SU素倡导的生活态度。SU素以银为创作载体,表达的是对美、对爱、对生命的思考。”上海素原首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沙娃这样诠释她的原创品牌SU素。品牌的性格特征非常清晰——无论是“沉香”系列、“新颜”系列,还是“海上花”系列,无一不是沿袭低调优雅的新中式风格,通过传统典雅与现代简约完美结合,传达出浓郁的人文情怀和现代中国风。
  2000年,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的张沙娃怀着梦想来到上海,经过几年设计师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2005年,张沙娃与工作伙伴注册了原创首饰品牌“SU素”,开在瑞金二路的首家店,销售的正是她俩自己设计的银饰品,而开业首月就实现了盈利。创业伊始即获成功,张沙娃认为“很幸运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当时的饰品市场还缺乏设计与品质俱佳的时尚饰品,张沙娃和伙伴敏锐地觉察到其中巨大的商机,又源于对传统首饰和手工艺的喜爱,“SU素”应运而生。到2011年,“SU素”在张沙娃的领导下已经在全国遍布60个网点,拥有自主设计开发的数千款产品,并拥有自己的作品版权。
  
  
  
  
  为什么选取中国风作为产品的定位?张沙娃认为,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认知基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中国风的定位反映的恰恰是普通大众的诉求。“每个人的作品都跟其经历有关”,张沙娃的父母都是从事文艺创作的,耳濡目染下她对艺术以及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自幼习画,有着很深的绘画功底。随着年龄的增长,爱好的日渐广泛,在生活中慢慢沉淀和积累的点点滴滴便内化为设计中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正是SU素的外在表现,其内涵更多的是一种意境和情怀。无论是传统的工艺、材质,还是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张沙娃认为,“可以挖掘的太多了”,而创作的灵感和源泉还包括生活的所见所闻,创新正是来源于生活。
  
  
  
  因此,在SU素的系列产品中,我们看到——
  “牡丹”系列利用金银錾刻、抬压技法制作,将牡丹的绝代芳华完美固定在银饰上,雍容华贵,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牡丹的推崇,又运用了新时代的设计手法来诠释;“海上花”系列创新性地与传统顾绣作品相结合,大胆创意赋予了银饰全新的视觉效果,刺绣的艳丽精美,被包裹在银的素白中,结合各种设计元素的运用,形成了丰富的想象层次和延展空间;“新颜”系列则是表现新中国风的又一杰出代表作,将老青花的瓷片作为设计中的主打元素,娟秀如同一帘江南的烟雨,给人以清新雅致、宁静致远的美好感觉。此外,与施华洛世奇合作的水晶系列,首次将银和水晶完美组合,产生了一种淡然脱俗、云淡风轻的韵味。早期的“沉香”系列则将红木与银结合起来,赋予饰品仿若生命奇遇般的故事……
  在品牌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张沙娃逐渐成为上海设计领军人物中的一员。2009年她荣获上海市妇联颁发的“上海市青年女性职业飞翔计划推动社会进步奖”;第六届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上,她作为工艺美术行业的唯一杰出代表入选;2011年她荣获“上海青年高端创意人才”奖。
  张沙娃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逐渐复苏的过程,要让那些在妆匣里的东西被接受和喜爱,传统的也可以变时尚、摩登,这才是传统文化的延伸,也是传统的价值所在。SU素的中国风设计也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粗糙走向精致的过程,张沙娃总结道:“产品力是最重要的”。因此,坚持传统文化主题的同时,她也善于学习和运用新的先进的品牌营销方式,在商业
  上不断摸索,而筑巢引凤的战略方式也使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SU素的设计团队不断扩充,主题系列不断衍生,去年还获得了商业投资。张沙娃表示,今后,牡丹系列等还将延续,同时要衍生新的文化主题系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间故事、传统的玉雕、琉璃、漆器等材质皆可运用,新的结合必将带来新的吸引力。张沙娃还注册了Sulive,将SU素的品牌从银饰品拓展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让品牌容纳和承载更多的内容。比如结合茶道开设主题店,品茶论道的同时旨在为客人营造出“身处市井中,心在天地外”的超然意境来。
  SU素成立六年多来,中国风这个定位一直走得很坚持,她从来不以献媚的姿态迎合市场,因此路越走越宽广。张沙娃说,对SU素品牌而言,最初的性格绝不能被模糊。相反,时间越长,其中国风的性格将越来越鲜明。
其他文献
扬国粹  2008年,王子淦恩师创始的海派剪纸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9年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中国剪纸艺术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于怀揣梦想从艺五十年的我更是欢欣鼓舞的大事,荣幸地成为王子淦老师的第一位入室弟子。  我自1962年师从王子淦恩师门下,半个世纪从艺生涯真是弹指一挥间。当时“文汇报”、“新民晚报”都有专题报道:“海派神剪王子淦招收到一位得意门生赵子平。”经过海
期刊
In 1962, Gong Linmin was born in Shanghai, with alias of Xiaolin. He graduated from Fine Arts Department of Shanghai University. He is a modern ceramist. Mr. Gong participates in the 11th “Asia-Pacifi
期刊
吴永林,1933年生,江苏常州人。1946年在上海荣华金属雕刻社学习雕刻技艺。后在上海罗鸿记雕刻厂、环球雕刻工业社等从事香烟铜印、商标模印、纪念币、纪念章模具等金属雕刻工作。擅长雕刻凹凸图案和中英文字模以及金属材料上的皮雕、浮雕、弹压等工艺。1955年参与上海工艺美术行业组建。1956年起先后任上海瓷器彩绘厂、上海金银饰品厂、上海玉石雕刻厂、上海工艺美术公司厂长、总经理、董事长等职。  上世纪九十
期刊
Shanghai Spring Art Salon will create an exhibition form with mo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imes, style of salon and ecological concept. With more open cultural attitude, it will attract artists to show
期刊
Sponsored and implemented by the China Arts and Crafts Association, compilation launching national-level cultural project Complete Works of Chinese Arts and Crafts was held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
期刊
魅力上海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第四十一届世界博览会。众所周知,世博会是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新创造、新产品的伟大聚会,世界国宝级珍品亦将纷纷亮相于展会。中国“三宝”之一的福州脱胎漆器——雕填漆瓶亮相福建馆中,福州脱胎漆器工艺不仅继承了中国漆艺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技艺,又为现在、将来的漆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漆有着7000年的历史。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
期刊
澳门新建不久的“新濠天地”、“威尼斯人”、“新葡京”等处,那里的环境之豪华,装饰之精美,场面之宏大,都令人叹为观止。  Appreciating Macaointheluxuriousand dissipating lifestyle In Macau, newly-built “The City of Dreams”, “The Venetian Macao”, “New Lisboa”
期刊
Students of Shanghai University—Mod’Art International (Paris) integrate “Ethics” and “Fashion” for the first time, who blaze their fashion career path on the gorgeous stage of graduate show to bring a
期刊
This exhibition displays 61 cross artworks created by the artist Ding Yi since 1986, including 35 paintings on cloth and 26 paintings on paper. They are not only historicchronicle for Series of “Cross
期刊
Two-month “Plan for Artists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to Create in Fixed Places of Taiwan” is launched. Such exchange is committed to helping cross-straits artists indialogue, cooperation and interacti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