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周V形切口腮腺浅叶切除术可行性及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k119119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将腮腺浅叶切除手术耳周V形切口与传统Blair切口及发际线N形切口进行对比,探讨耳周V形切口的可行性。

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需行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手术的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其中男47例,女13例,年龄25~63岁,通过抽签随机分为3组:V形切口组(VI组20例)、Blair切口组(BI组20例)和发际线N形切口组(NI组20例)。比较3组在术中、术后及随访各项指标上是否有差异,并比较VI组内不同位置肿瘤的手术时间、引流量是否有差异。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手术操作时间、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耳周麻木感、腮瘘、疼痛评分、面瘫、术后第3个月伤口瘢痕评分方面,3组切口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术后第6个月外观满意度评分方面,VI组优于BI组及N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I组比BI组:9.00[8.00, 9.00]比5.00[4.00, 5.25],χ2=6.629,P<0.001;VI组比NI组:9.00[8.00, 9.00]比7.00[6.00, 8.00],χ2=2.942,P=0.010;BI组比NI组:5.00[4.00, 5.25]比7.00[6.00, 8.00],χ2=-3.687,P=0.001)。位于腮腺前、上、中部的肿瘤中,3组不同切口的手术时间、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位于腮腺下部的肿瘤,3组切口所需要手术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78,P=0.010),经过两两比较,VI组所需要的手术时间多于BI组及N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I组比BI组:(181.00±22.89) min比(132.50±9.01) min,t=3.694,P=0.004;VI组比NI组:(181.00±22.89) min比(149.00±15.94) min,t=2.585,P=0.025;BI组比NI组:(132.50±9.01) min比(149.00±15.94) min,t=1.257,P=0.235]。位于腮腺下部肿瘤的引流量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I组内比较不同位置肿瘤手术时间及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应用V形切口,仅位于腮腺下部的肿瘤手术时间会延长。对于不同部位的肿瘤均不增加手术并发症,能达到更好的美容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2例腮腺区面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23~72岁。12例患者均以腮腺区肿块为主诉就诊,其中4例患者有局部不适和疼痛感,6例患者在触诊时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超声检查8例表现为腮腺区实性肿块,4例表现为混合性肿块。分析总结治疗方式、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以及手术前后面神经
在医学领域,医疗数据电子化、信息互联性增强、生理信号采集终端设备普及为医疗人工智能(AI)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医学AI应用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领域主要前景包括:(1)数字化影像和生理数据的识别与分析;(2)基于大样本患者组群,智能选择治疗护理方案;(3)AI疾病识别和验证模型;(4)医疗信息的智能无障碍链接等。可以期待,AI技术将在本领域推动高效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大规模延伸医疗健康服务供给,
期刊
目的探讨影响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内科住院治疗的成人单侧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进行听力学、前庭功能评估、影像学检查和血清甲状腺功能检测;给予相同的治疗方案,记录疗效,并随访3个月以上。应用SPSS 20.0软件分析伴发症状(耳鸣、耳闷、回音、旋转性头晕)、耳聋程度、发病诱因、基础疾病、前庭功能(双温试验)、耳蜗电图
本文报道了1例喉IgG4相关性疾病的患者。患者因"声音嘶哑"发现"喉肿物",多次病理活检均提示为良性病变,然这与患者喉部影像提示"喉肿物侵犯突破甲状软骨板"的恶性征象明显不符。经手术完整切除喉肿物后病理最终诊断"喉IgG4相关性疾病"。明确诊断后于风湿免疫科行激素和环磷酰胺规律治疗,治疗随访未见喉IgG4相关性疾病复发,患者声嘶较术前改善,对治疗效果满意,随访8个月无不适。
期刊
迷路内神经鞘瘤(intralabyrinthine schwannomas, ILS)为发生于迷路内前庭神经或耳蜗神经分支鞘膜细胞之良性肿瘤。ILS为一类独特的前庭神经鞘瘤,临床罕见,按其发生部位及病变范围被分为多种亚型。ILS可表现为听力减退、耳鸣、耳闷胀感、眩晕或头晕等症状,因其症状缺少特异性而容易漏诊或误诊,其诊断通常需借助于高分辨率MRI检查,随访观察和手术是目前最常用的两种ILS处理方式
期刊
目的探讨18岁及以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初次治疗后远处转移的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初次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和浙江省肿瘤医院2所医疗机构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180例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其中男54例,女126例;年龄6~18岁,收集临床病例资料并随访,随访期远处转移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比较采用Log-Ra
本文报道了1例多次复发并恶性变的喉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病例。患者首诊主诉声嘶,首次术后病理诊断"考虑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肿瘤"。后多次复发,于耳鼻喉科行喉次全切除术,病理诊断为"低-中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术后患者症状改善,随访36个月,肿瘤无复发及转移。
期刊
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的病理和超声表现复杂,HT背景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鉴别诊断有难度。超声特征上微钙化是诊断PTC的危险因素,而粗钙化一般提示为良性病变,但PTC合并HT发生的钙化现象多见且类型多样化,粗钙化的发生率可能高于微钙化,各类钙化皆提示有恶性风险。钙化可能与癌症发生、侵袭和转移
期刊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及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已知可能的病因包括良性的甲状腺疾病、辐射、家族遗传、碘摄入量、雌激素等。通过对其病因及流行现状的研究,准确评估发病率增加的各项因素,进而对高危人群早期进行重点监测和干预,这对于早期预防、降低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甲状腺恶性肿瘤的病因学研究,明确其恶变的关键环节,可能会提供新的治疗手段和靶点,
期刊
目的分析咽旁间隙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vagal paraganglioma,VP)的临床特点,总结和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理确诊为VP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24~50岁。9例患者主要症状为声音嘶哑、颈部包块,次要症状为刺激性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