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内神经鞘瘤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迷路内神经鞘瘤(intralabyrinthine schwannomas, ILS)为发生于迷路内前庭神经或耳蜗神经分支鞘膜细胞之良性肿瘤。ILS为一类独特的前庭神经鞘瘤,临床罕见,按其发生部位及病变范围被分为多种亚型。ILS可表现为听力减退、耳鸣、耳闷胀感、眩晕或头晕等症状,因其症状缺少特异性而容易漏诊或误诊,其诊断通常需借助于高分辨率MRI检查,随访观察和手术是目前最常用的两种ILS处理方式。ILS预后较好。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希氏束起搏对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宽QRS波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别检索了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数据库,搜索希氏束起搏治疗心衰的相关临床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08月。由2位评价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iew manage 5
目的肥厚预适应(hypertrophic preconditioning, HP)是新近在小鼠模型上发现的一种抑制心肌肥厚的保护机制。但这一小鼠模型由于反复开胸缩窄/去缩窄主动脉,面临胸腔探查时间长、小鼠死亡率高等问题,制约了对HP进行在体水平的深入研究。我们拟对HP模型构建的关键环节进行改良,并使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无创评估心脏负荷程度,以确保模型的稳定高效建立。方法将雄性C57BL/6J小鼠(10
心率增快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贯穿心力衰竭(心衰)发生发展始终,已成为心血管病和心衰治疗的重要靶点。伊伐布雷定是首个选择性、特异性窦房结If通道阻滞剂,减慢心率的同时不影响心肌收缩力和心脏传导。既往研究已经证实,其通过减慢心率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预后。为指导我国临床医师规范应用伊伐布雷定,本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制定本共识,从伊伐布雷定在心衰管理中的应用(包括慢性心衰长期管理、心衰易损期管理
目的探讨儿童颌面部脂肪来源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2014年8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8例儿童颌面部脂肪来源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8个月至8岁11个月,平均44个月。分析8例患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8例患儿中5例为脂肪瘤,3例为脂肪母细胞瘤;肿块位于腮腺咬肌区4例,咽旁间隙2例,颌下及鼻部各1例。临床表现以无痛性颌
患者因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造成鼻出血,21年前鼻腔填塞凡士林纱条,由此形成了罕见的巨大鼻石,横贯左右鼻腔,并侵蚀腭骨牙槽突,加之患者有出血倾向,结石难以用传统方法取出。本文介绍了用稀盐酸溶解治疗巨大鼻石的具体步骤,并讨论了酸溶法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期刊
本文报道了3例肝移植后咽喉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3例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气道梗阻引起的喉鸣、吸气性凹陷,伴发进食减少,重者出现呼吸窘迫;1例患儿体检发现扁桃体和腺样体肿大,3例患儿电子喉镜检查均示咽喉部黏膜颗粒状突起;3例患儿血Epstein-Barr病毒DNA (EBV-DNA)均阳性;病理表现3例均为慢性炎性细胞浸润,1例有浆细胞增生,2例免疫组化CD20阳性;3例患儿接
期刊
目的探讨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2例腮腺区面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23~72岁。12例患者均以腮腺区肿块为主诉就诊,其中4例患者有局部不适和疼痛感,6例患者在触诊时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超声检查8例表现为腮腺区实性肿块,4例表现为混合性肿块。分析总结治疗方式、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以及手术前后面神经
在医学领域,医疗数据电子化、信息互联性增强、生理信号采集终端设备普及为医疗人工智能(AI)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医学AI应用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领域主要前景包括:(1)数字化影像和生理数据的识别与分析;(2)基于大样本患者组群,智能选择治疗护理方案;(3)AI疾病识别和验证模型;(4)医疗信息的智能无障碍链接等。可以期待,AI技术将在本领域推动高效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大规模延伸医疗健康服务供给,
期刊
目的探讨影响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内科住院治疗的成人单侧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进行听力学、前庭功能评估、影像学检查和血清甲状腺功能检测;给予相同的治疗方案,记录疗效,并随访3个月以上。应用SPSS 20.0软件分析伴发症状(耳鸣、耳闷、回音、旋转性头晕)、耳聋程度、发病诱因、基础疾病、前庭功能(双温试验)、耳蜗电图
本文报道了1例喉IgG4相关性疾病的患者。患者因"声音嘶哑"发现"喉肿物",多次病理活检均提示为良性病变,然这与患者喉部影像提示"喉肿物侵犯突破甲状软骨板"的恶性征象明显不符。经手术完整切除喉肿物后病理最终诊断"喉IgG4相关性疾病"。明确诊断后于风湿免疫科行激素和环磷酰胺规律治疗,治疗随访未见喉IgG4相关性疾病复发,患者声嘶较术前改善,对治疗效果满意,随访8个月无不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