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山歌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r——以《仇池风——陇南山歌》为例

来源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仇池风》是陇南著名学者杨克栋先生搜集整理的一本当地山歌汇编,所收录的山歌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通过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诠释陇南山歌所蕴含的女性意识、生态智慧、女性主体,彰显其生态女性主义价值.
其他文献
身体政治是身体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将身体从生物学层面中抽离出来,在政治和社会层面加以审视,从而摆脱以往的固有阈限,得出更为综合的结论.笔者运用权力话语、德勒兹生成理论,全面考察巴勒斯围绕身体所构建的独特的文学世界.具体而言,巴勒斯通过肉体“辖制”与欲望“生成”两种维度,对身体政治加以展现,一方面深刻揭示出隐性资本权力与技术主义对身体的强烈控制;同时也展现出对“赤裸生命”的本能追求.
“关”作为一种古代平行文书最晚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出现,并沿用至清代.“关”主要用于平行或不相隶属的官府或官员之间沟通、洽谈、协商相关事务,但各朝的功用并不完全固定,有时会增加或减少,如元代以后“关”还作为在沿途驿站得到补给的凭证和商人经商许可证明.“关”的体式虽然在每个朝代都较为规范,但各朝之间略有差异.本文结合现存实物,对“关”在历朝历代的功用和体式进行全面的的探讨.
影视作品中的方言在多大程度上为受众所接受,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以2006年首映、以西安临潼话为主要影视语言的电影《紫陀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受众对影视方言的接受问题.调查显示,受众对影视方言的接受度为中等稍高.从语言本体要素来看,方言语法特点给受众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其次是方言语音特点,特别是声调的特点;最后是方言词汇特点.从语用角度看,影视方言跟普通话差异较大,跟受众母语接近,影片场景与受众生活环境相似度高,且影片方言幽默、词句出现频率高,则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另外,文章还考察了受众对方言类
“朔方”一词始见于先秦,最初泛指北方.两汉时期,“朔方”首次成为政区专名,有朔方郡和朔方刺史部.唐代“朔方”主要指朔方军.五代及北宋前期,“朔方”代指灵州.北宋中后期以后,随着边防形势日益严峻,“朔方”一词不再仅局限于西北地区,指代范围不断扩大,常常用来指称北部和西北边防,到了辽金元时期,朔方一词与朔漠逐渐联系在一起,成为河套以北最广大北方的代称.明清以来,“朔方”指代宁夏地区,民国时最终固定为宁夏的雅称.
2021年十月中旬,新冠肺炎再袭我国西北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吴忠市等地连续出现确诊病例.宁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比例高,经济欠发达,疫情防控工作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群众的通力配合和积极支持下,宁夏七百万群众同心同德、共克时艰,坚决阻断疫情传播的本土链条.在共同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全区各族群众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完善了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途径,强化了“五个认同”意识,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
人类学是一门重视实证研究的学科,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家的一种职业,如何培养人类学专业学生的田野调查能力,是人类学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课题以N大学人类学硕士研究生田野调查课程为例,通过对其既有课程教学模式的调查,总结这一教学模式的成效,并找出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基于课程建设的实际,笔者提出参与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以此实现人类学研究生田野调查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并有针对性的指导人类学硕士研究生的田野调查实践,以期对提高人类学研究生田野调查能力有所帮助.
匪患一直是民国时期宁夏的沉疴顽疾.本文在系统梳理宁夏土匪的分布状况、类别、生活方式,“四盟约、八斩条”的组织纪律,以军队层级构成的组织结构及其危害的基础上,指出匪患肆虐的主因是气象灾害频发、荒政肆虐、兵匪一家、安置退役溃散军人无力、地方警力不足.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和驻军采取登记改造匪特,政治争取与军事围剿相结合的措施平息残匪、投诚土匪、混入革命队伍中的匪特叛乱以及“5·8叛乱”和“4·2”叛乱,彻底肃清了危害多年的匪患,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宁夏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创造了有利的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时刻面临着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经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背景下,三边分区盐池县依托丰富而独特的盐产,进行了一系列盐业建设.首先,坚决打破敌之进攻,营造后方稳定的建设环境.其次,完善领导机构建设.再次,军民合作互助.复次,破旧立新、新老盐田搭配开发.最后,改善运输.在上述举措之下,盐池县的盐业建设取得巨大成果,不仅成为边区经济建设的支柱,而且为边区的经济建设乃至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明朝方鹏、方凤两兄弟的文化活动,在明朝正德、嘉靖年间影响较大,且有丰富的著述流传至今,而当今学术界尚未对方氏两兄弟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依据方氏兄弟及其友人著作中的相关文献材料,考证梳理“二方先生”的家世谱系,并梳理方氏兄弟的家世图.
张存学《白色庄窠》融合历史、时代以及生命存在的体验书写,以静默于心灵的语言触摸藏地草原文明的近代遭遇,触及时代力量的暗伤中边地生活方式逐步消亡的历史,而内敛的叙事情感倾向于心灵疏离“故乡”的创伤抚慰.小说语言简劲,叙事的回忆情调较为舒缓而低沉地展示了青藏高原边缘地区的独特风情,从一个庄窠的兴衰揭示了三代人的悲剧命运.鲁迅或存在主义哲学生发的现实观照,具有形而上的求索,小说人物命运与时代交错的深处是审美批判的存在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