瘪嘴团

来源 :饮食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Dragon8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夏末,笔者至苏州小住。某日中午在一饭店用餐时,无意中在店墙的价目表中,发现了久违的南瓜瘪嘴团,悄悄隐在粥类的一角,登时间,便被它勾起了口腹思念之欲。
  所谓“瘪嘴团”,就是一种比小圆子个头略大的无馅糯米团子。由于在制作时,需用手指按出凹陷,就像咧着瘪嘴笑嘻嘻的老婆婆,“瘪嘴团”便由此得名。
  “老苏州”的善吃、会吃,源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苏帮小吃中人们会找到不少的象形食品,譬如:小脚粽、开口笑、梅花糕、蟹壳黄……其中,最平民化的就是这瘪嘴团。
  瘪嘴团,那微微压扁的造型,乍看下和日本的抹茶白玉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但它在旧时米粉食品中的地位是颇为低下的。因为它一不能做供品,二不能待客,以至于至今未能列入苏帮传统小吃的排行榜。在我的印象中,过去家里都是干完其他正经事之后,有了多余的米粉,为了不浪费,才用剩余的粉来做瘪嘴团。
  瘪嘴团的制作过程其实很简单。先将糯米粉和粳米粉按2:1比例用温水调匀揉和成团,再搓成长条,随之揪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剂子,搓圆后,用拇指和食指在中间那么轻轻一捏,一个凹形的,形如笑靥的“瘪嘴团”就做成了。
  做瘪嘴团,揉粉是最为关键的一环。粉揉得软硬适中,是成就好瘪嘴团的基础。而水磨粉尤其难和好,稍有不慎,一块粉就“脆”了——就是缺少韧性,无法成团。而揉粉关键的关键,又取决于水温。水温控制得好,捏瘪嘴团时不仅不易裂开,制作出的成品还又糯又黏。
  瘪嘴团的吃法多种多样,是苏州人所谓“甜中意、咸欢喜”中的经典。
  夏天,“老苏州”喜欢吃南瓜瘪嘴团,那是“甜中意”的典型吃法。挑老南瓜一个,切成小块,用熟猪油煸香后,添水加糖,将其煮成南瓜糊。继而将事先捏好的瘪嘴团像下汤团一般,分数批投到锅中,并不断加以翻动。当满屋腾满了南瓜、糯米的香气,南瓜瘪嘴团便可出锅了。
  用青花碗盛出一碗来,待其稍凉一些,用调羹舀起一个瘪嘴团入口,软糯中带着爽滑,没有一味的黏糊劲,特别是饱吸了汤汁的鲜味和南瓜的甜味,使得炎夏中寡欲的胃口顿时大开,不经意间,碗底便已朝天。只是吃这南瓜瘪嘴团,千万心急不得,不然那黏糯的瘪嘴团会烫得你甩都甩不掉。
  到了冬季,便可用霜后的矮脚青梗菜来下瘪嘴团。冬天的青菜容易烧烂,又带点甜津津,是搭配瘪嘴团的最佳原料。讲究一些的人家,还会在里面加上点猪肉丝,那属于“咸欢喜”的简单吃法。在铁锅中放些菜油,分别将肉丝、青菜心煸炒至半熟后盛出。锅内加热水,烧开后,投入瘪嘴团,待其上下翻滚时,改小火稍炖一会儿。等到瘪嘴团完全浮起,放入煸好的肉丝和青菜芯,加盐、味精调味,一滚即可关火,连汤带水盛到碗中。
  端上桌的菜汤瘪嘴团,瘪嘴团糯白、猪肉丝粉嫩,加上翠绿菜心的映衬,清爽养眼,宛若一派漾在白瓷碗中的江南晨曦。吃之前,在汤里放上一勺猪油,趁热喝上一口汤,啊——那个滋味啊,无法形容!鲜香自然不在话下,原本冰冷的身体顿时温暖起来。而这个寒冬,似乎也就如眼前这碗软糯鲜香的瘪嘴团,轻易间,便滑过了喉咙。
其他文献
菊花茶很多人都喜欢,但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所有花茶都要用杀菌剂保鲜,其中菊花杀菌剂贝芬替超标尤为严重。菊花种植和加工过程,真的需要大量使用贝芬替吗?干菊花是否需要用杀
理论研究了由级联一维光子晶体构成的光子异质结构的全方位透射(反射)特性.其中各级联光子晶体的高低折射率介质相同、光学厚度比不同.以两个光子晶体级联的结构为对象,利用传
在我小时候,当大人们还沉醉在白米酒和地瓜酒的时候,突然有一年冒出一种淡黄琥珀色的低度酒,从玻璃瓶里倒出来,还不断冒着汽泡,人们把这种酒叫啤酒。  后来逢年过节,大人们会把它当做新鲜酒,偶尔摆到餐桌上喝一点儿。但大人们开始一般认为,这种叫啤酒的东西,一点儿也不对劲!不但酒度低,长泡泡,而且喝到口中还有那么一点怪味儿,大人们说这种怪味儿,像喂猪的臭泔水味。  我小时候不会喝酒,所以至今还有些怕那呛人的
在药店见到芡实,我几乎认不出它了。这些小小的果实,被切成两半,呈半圆形,经过炒制以后,有些焦煳,闻着有一股药香。已经成为药材的芡实,虽说没有刚剥出来的那般水灵,却更多了一种岁月的沧桑。其实,药多半如此,总是让人有一种很陈旧的感觉,缩在一格格中药龛子里,等着治病救人的那一刻。尽管我并不太喜欢芡实,但它一晃成为药材,我便会不得不对它心生敬意——它济世救人的品格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芡实又称鸡头米,外形
为了满足无人飞行器自主导航对姿态参数提取的需求,提出一种利用大气偏振模式稳定性分布的特征提取飞行器俯仰角和滚转角的方法.从刻画大气光学传输特性的Rayleigh散射理论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