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胺碘酮1961年作为抗心绞痛药物被合成,70年代应用于各种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得到良好效果.90年代初,CAST结果公布:与安慰剂相比,氟卡胺、恩卡胺及莫雷西嗪均能增加心肌梗死病人的死亡率,所以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有心性猝死危险的病人中的使用日渐减少,而通过延长动作电位时间(APD)和不应期起到抗心律失常作用的Ⅱ类药,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致使产生了许多新纯Ⅲ类药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