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至隋唐解经体例的演变与发展——以《观经》四家注疏为中心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iao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北朝至隋唐是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随着佛典汉译的逐渐成熟,对佛典的传译、研习和阐释等活动也方兴未艾.僧众对教理的理解逐渐加深和佛教教义的弘传,讲习之风兴起,这促使南北朝时期许多著名的学派和僧人,围绕着佛性论、当常、现常等理论焦点问题展开讨论,诸学派间呈现出一种博弈消长的关系.中国佛教的解经体例在高僧们对佛典的注疏中逐渐形成并体现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方面,僧人们的解经体例大都遵循着各自学派的判教思想;另一方面,解经体例伴随着理论焦点的转移也有所改变,在继承原有解经方法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与创新.如《观经》四家注疏就体现了这种解经体例的演变,从“五要”→“五重玄义”→“六门要义”→“七门料简”.尤其这四家注疏的高僧又分别是地论学派净影慧远、三论宗吉藏、天台宗智顗与净土宗善导,四位高僧各自分属不同的学派系统和判教系统.通过研究同一部经典在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僧人中的解经方式,更能够深入地理解南北朝到隋唐之际解经模式的演变过程及佛教中国化的径路.
其他文献
《度人经》在古灵宝经尚“五”观念的基础上,结合汉晋道教的星命思想,极富创造性地构建了“东斗主算,西斗记名,北斗落死,南斗上生,中斗大魁,总监众灵”的五斗主命信仰模式,影
庄子“艺道”观重在强调“道”对“技”的超越,历代学者多承此论.陆西星在此基础上认为由“技”而“道”尚需“技进而精”“顺理而处”等不同层面的努力,并且认为由此可“虽
目的:利用融合图像观察食管癌适形放疗过程中肿瘤区(GTV)的移位及体积变化情况,分析靶区变化对其受照剂量的影响,探讨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中二次定位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德川中后期,日本兴起了一场借助荷兰语翻译介绍欧洲近代科学知识文化的西学运动,即“兰学”.从事兰学翻译的学者积极向汉译佛经求法问道,从作品形式到具体知识均有实际参照.
历史上,道教提出以“自然之衣”为核心的服饰生命哲学理念:一方面强调“披褐怀玉”的朴素本真原则,反对服饰的人为巧饰性和社会等级性;另一方面又突出“天衣无缝”“轻灵华美
明清以来,萧廷芝《金丹大成集》与其它道教南宗文献一起不断被编纂、刊刻、流布,在这一刊布过程中先后产生了《正统道藏》收《修真十书·金丹大成集》本、明《诸真玄奥集成》
“一心三观”(“圆顿止观”)是天台宗“圆教”的重要标志性学说,其思想内核是天台宗的“性具”原理.澄观自觉地吸收了天台宗的“一心三观”(“圆顿止观”)学说,并将其加以理
易学思想对道教内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这在道教女丹炼养理论中同样有所体现:道教女丹吸收周易阴阳之道的思想,从宇宙论角度论述女性同男性一样拥有修道的平等
Microstructure formation and transition of undercooled bulk Ni70.2Si29.8 eutectic alloy melt were investigated by melt fluxing,cyclical overheating and cooling
9世纪中叶后,中 日佛教交流并未因遣唐使的废止而停滞,晚唐五代两宋时期,交流的规模反而日益扩大,唐宋商人为中 日佛教交流提供了新助力.商人不仅为僧人的往来交通,还为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