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探讨怎样激发中职生的数学预习兴趣,结合学生特点分层设置预习要求和及时评价预习成效等,以提高學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关键词:中职;数学; 预习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预习是连接教与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而在当前的中职数学预习中,教师对学生的预习缺乏具体明确的指导仍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数学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指导学生有效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从激发兴趣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关注学生的需要,注意趣味性与实用性。
中职生普遍存在重视技能学习而忽视基础课的情况,对数学学习积极性不足,因此,指导学生预习要从关注学生的需要入手,注意趣味性与实用性。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了解、把握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需要什么,想知道什么,什么教学手段可以激活和增强他们学习的动机。预习的形式应具多样性,可适当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通过将教学知识点融入形象生动的生活场景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一个单元整体教学之前,可以用任务型的方式布置给学生一些喜欢的活动。如布置涉及教学知识点生活现象的解题主持节目、知识竞赛、课堂内容的扩展及多媒体课件展示等,让学生主动去查找知识点,理解概念,促使他们主动通过预习探究和学习。
(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形成互动的教学氛围。
预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加高效地融入课堂教学,因此必须重视发挥学生在预习中的主体作用。要真正发挥学生在预习中的主体作用,还必须使学生的预习任务在课堂上有充分的展示空间,解惑释疑。笔者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把预习作为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预习内容与课堂学习交流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预习思考紧扣教师课堂问题设置,并通过在课堂上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想得多、说得多、交流得多、体验得多的课堂,把他们的预习成果展现出来。
二、结合学生的特点,分层次设置预习要求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标准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表现得越来越突出。面对个性极强、数学基础水平层次差别大、对学习需求层次不同的中职学生,如果教师仍按统一化的标准实施数学教学,必然产生“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不能很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学生容易产生烦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采用班内分层教学的方法来解决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笔者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注重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分层次预习要求,从而为切入分层课堂教学奏响前奏。具体做法是,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Ⅰ层:缓进生;Ⅱ层:发展生;Ⅲ层:快进生。在每次布置布置预习任务时向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预习任务,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主选择层次。值得指出的是,在分层布置预习任务时间要注意把握其弹性,根据己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比如,让学生预习时,可要求Ⅰ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向别组的学习伙伴请教,带着疑问听课;Ⅱ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遇到困难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能主动求教或帮助别组;Ⅲ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并能自觉帮助别组同学。如在教“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笔者对学生设置的分层预习要求如下图:
通过分层次指导学生预习,既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预习各得其所,使预习更富针对性,又可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为各个层次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自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及时评价预习成果,提高学生的预习成效
及时评价预习效果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对于学生的预习评价得当,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感受到预习对提高学习带来的成效,从而坚定信心,保持预习的动力。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督促学生提高预习质量,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检查:一是教师检查。教师可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看是否按预习目标进行预习。也可通过课前提问、请学生解题等形式检查预习成果,及时给予评价激励。二是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灵活多种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创设情境,展示预习成果。教师可根据预习的内容和要求组织数学竞赛,也可创设生活中具体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尝试解答,有效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三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预习经验研讨会,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在相互评议、交流中获得新知识,学得正确的预习方法和经验,从而巩固预习的兴趣。四是填写反馈表,通过学生的自评、小组评价,使学生及时把握自己预习的发展状态,看到自己的进步、潜能、长处及不足,从评价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使预习工作开展得更好。通过日常检查,教师在学期末要对学生预习情况作一个整体评价,并将整体评价作为学生数学考核的一部分列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使学生的预习情况得到适当的评估。此外,教师在评估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接受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的现实,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对没有预习习惯或预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使其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强化其自主学习的信心。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预习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只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并能结合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地设置预习安排,预习肯定会对学生的学习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也会更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湛江财贸学校)
参考文献:
[1]吴志宏.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赵来林.对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索[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24).
责任编辑 赖俊辰
关键词:中职;数学; 预习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预习是连接教与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而在当前的中职数学预习中,教师对学生的预习缺乏具体明确的指导仍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数学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指导学生有效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从激发兴趣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关注学生的需要,注意趣味性与实用性。
中职生普遍存在重视技能学习而忽视基础课的情况,对数学学习积极性不足,因此,指导学生预习要从关注学生的需要入手,注意趣味性与实用性。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了解、把握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需要什么,想知道什么,什么教学手段可以激活和增强他们学习的动机。预习的形式应具多样性,可适当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通过将教学知识点融入形象生动的生活场景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一个单元整体教学之前,可以用任务型的方式布置给学生一些喜欢的活动。如布置涉及教学知识点生活现象的解题主持节目、知识竞赛、课堂内容的扩展及多媒体课件展示等,让学生主动去查找知识点,理解概念,促使他们主动通过预习探究和学习。
(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形成互动的教学氛围。
预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加高效地融入课堂教学,因此必须重视发挥学生在预习中的主体作用。要真正发挥学生在预习中的主体作用,还必须使学生的预习任务在课堂上有充分的展示空间,解惑释疑。笔者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把预习作为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预习内容与课堂学习交流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预习思考紧扣教师课堂问题设置,并通过在课堂上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想得多、说得多、交流得多、体验得多的课堂,把他们的预习成果展现出来。
二、结合学生的特点,分层次设置预习要求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标准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表现得越来越突出。面对个性极强、数学基础水平层次差别大、对学习需求层次不同的中职学生,如果教师仍按统一化的标准实施数学教学,必然产生“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不能很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学生容易产生烦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采用班内分层教学的方法来解决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笔者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注重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分层次预习要求,从而为切入分层课堂教学奏响前奏。具体做法是,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Ⅰ层:缓进生;Ⅱ层:发展生;Ⅲ层:快进生。在每次布置布置预习任务时向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预习任务,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主选择层次。值得指出的是,在分层布置预习任务时间要注意把握其弹性,根据己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比如,让学生预习时,可要求Ⅰ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向别组的学习伙伴请教,带着疑问听课;Ⅱ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遇到困难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能主动求教或帮助别组;Ⅲ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并能自觉帮助别组同学。如在教“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笔者对学生设置的分层预习要求如下图:
通过分层次指导学生预习,既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预习各得其所,使预习更富针对性,又可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为各个层次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自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及时评价预习成果,提高学生的预习成效
及时评价预习效果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对于学生的预习评价得当,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感受到预习对提高学习带来的成效,从而坚定信心,保持预习的动力。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督促学生提高预习质量,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检查:一是教师检查。教师可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看是否按预习目标进行预习。也可通过课前提问、请学生解题等形式检查预习成果,及时给予评价激励。二是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灵活多种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创设情境,展示预习成果。教师可根据预习的内容和要求组织数学竞赛,也可创设生活中具体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尝试解答,有效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三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预习经验研讨会,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在相互评议、交流中获得新知识,学得正确的预习方法和经验,从而巩固预习的兴趣。四是填写反馈表,通过学生的自评、小组评价,使学生及时把握自己预习的发展状态,看到自己的进步、潜能、长处及不足,从评价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使预习工作开展得更好。通过日常检查,教师在学期末要对学生预习情况作一个整体评价,并将整体评价作为学生数学考核的一部分列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使学生的预习情况得到适当的评估。此外,教师在评估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接受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的现实,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对没有预习习惯或预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使其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强化其自主学习的信心。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预习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只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并能结合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地设置预习安排,预习肯定会对学生的学习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也会更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湛江财贸学校)
参考文献:
[1]吴志宏.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赵来林.对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索[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24).
责任编辑 赖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