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校企合作能力”建设实践与思考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在此形势下,推动校企合作工作朝更高层次发展是当前技工院校的一项重要课题。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普遍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很少对技工院校如何更好地发挥和提升自身的校企合作能力进行研究及探讨。本课题则想通过“校企合作能力”概念的提出,对技工院校校企合作能力加以研究,加强技校校企合作的主体意识与主动意识。
  一、技工院校“校企合作能力”建设现状
  为全面了解我市校企合作能力建设的现状,课题组对全市10余所技工院校和近百家各类企业进行了书面问卷和现场座谈调查。被调查企业中既有国企,也有民企和外企;既有员工数近万的大型企业,也有几十名员工的小型企业;其中制造业占90%,另外还有印刷业、汽车等服务业,其行业分布体现了常州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的产业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校能注意结合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与行业、企业进行合作,合作渠道在不断拓宽,合作关系在不断明晰,合作成效也在不断显现,整个校企合作工作正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校企合作数量有所增加。目前,我市十所技工院校95%的在校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到企业参加生产实习,有90%的专业与各类企业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合作关系。从专业覆盖上看,不但有冶金、机械、电子等二产类,也有餐饮、服务、电子商务、物流等三产类专业,更有光电、动漫、医药等高科技产业。
  2.校企合作模式有所增多。多数学校能因地制宜,不拘一格,探索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目前采取的有2 1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培养模式、冠名办班委托培养模式、工学交替联合模式、企业共建产学结合基地等等,都各具特色。
  3.学校内涵建设有所提升。各校都能不同程度地以校企合作为抓手,推进学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增强办学实力,譬如武进高级技工学校聘请中天钢铁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参与学校专业开发、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内容更新等;常州技师学院常年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常州交通技师学院则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等等。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内涵建设,增强了办学实力,提高了办学质量,形成了办学特色,促进了学校发展。
  二、技工院校“校企合作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就技工院校校企合作能力建设而言,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到位
  对校企合作根本目标的界定,业界有两种观点:一是从学校角度看,将之定位为学生就业;二是从企业角度看,将之定位为经济效益。我们认为,校企合作的根本目标不是学生就业,也不是经济效益,而是促进学生技能成才。学生就业,只是校企周期性合作的阶段性成果,阶段性成果与根本目标不是一回事。经济效益只是校企合作过程中可能实现的间接性成果,间接性成果与根本目标也不是一回事。校企合作是一种制度,通过这种制度的执行,达到培养出质量高、数量多的技能人才这一目标。
  然而,由于部分学校领导在认识上不够到位,没有把校企合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更没有充分认识学校自身在校企合作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导致对校企合作工作没有长远的规划、有效的管理和科学的评价,把校企合作简单地理解为只要企业能帮助学校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满足学生就业岗位就可以了。各技工院校的校企合作工作也基本上都是由学校的中层管理机构兼管,要么是教务部门,要么是招生就业部门。由教务部门负责,是为了侧重与合作企业的教学合作;由招生就业部门负责,则是为了侧重学生就业的合作。两个部门都缺乏必要的跟踪管理与效果评价,学校也没能为教师服务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平台,对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教师缺乏扎实的过程管理与有效评价,这些都是因为学校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制度而导致工作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与长远性。
  2.教师的能力与合作要求不匹配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技工院校专业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很难满足校企合作的需要,主要原因是来源渠道单一。首先,各技工院校专业教师以来自各高等院校相对应专业学科的本科生为主,生产实践经验少,实际动手能力弱,教育教学理论相对缺乏。其次由于体制的原因,学校急需的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又难以进入教师队伍。再次是学校师资队伍与校企合作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形成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具有很大的被动性特征,见表1。
  从学校方面来看,由于目前教学任务较重,使得专业教师很少有时间参与企业实践,而且学校本身在科研方面底子较薄,教师的专业功底与现代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很大的差距,要想真正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谈何容易?
  从企业方面来看,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学的比例极小;在师资培训方面,虽然从表面上看,专业教师可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锻炼,但很多合作企业因为生产技术和商业信息方面的保密问题,并不支持专业教师真正深入生产车间,最多也只是在相关人员的引领下走马观花了解一下而已,对专业教师的技能提高,对专业“四新”(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的了解并无多大裨益。由于技工院校的教师知识陈旧,技能老化,无法适应企业对新员工的岗前培训和老员工的继续教育,所以,企业对技工院校所提供的专业教师培训并不感兴趣。
  3.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需求不对等
  校企合作的目标是为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个体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是个体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这里的“能力”是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其中职业素养是其重要评价指标。然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给企业留下的印象不是十分理想,见表2。
  具体表现如下:
  (1)过分追求时尚职业。有不少同学希望工作的内容经常变换,使生活显得丰富多彩,不单调枯燥,并且能不断地追求美的东西,得到美感的享受。有些同学甚至希望将工作作为一种消遣、休息或享受的形式,追求比较舒适、轻松、自由、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技校生刚到企业工作不久,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都还相当不错的情况下,却偏偏提出了辞职,乃至不辞而别,甚至发生在毕业前的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这些情况虽然不占多数,但对他们的专业成长以及今后工作所起的消极作用却不容忽视,也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和极坏的影响。
  (2)过度追求既得利益。技校生强烈的成就感也有其两面性,一方面他们迫切希望在岗位工作上做出不错的成绩,得到领导的赏识和同行的认可;另一方面,表现出对职业较高的期望,如追求很高的工资、奖金,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受到尊重等。在工作条件、生活环境与收入待遇只能择其一的情况下,经济实惠的心理促使他们选择待遇高的职业或岗位,“高收入”成了他们最重要的职业目标。这种职业价值观导致学生急功近利、过分看重经济待遇和某一职业暂时的物质条件,对个人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过强自信频繁换岗。当前充足的就业岗位给予技校生较多的就业机会。本来这对于学校和技校生个人都是件好事,可是一些学生就业自信心过强,头脑里存在着“反正不愁找不着工作”的念头,频繁跳槽,给企业、自身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4)过少了解企业文化。由于技工学校目前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加上目前各级主管部门基于安全的考虑,使得在校学生很难有机会到相关企业参观考察,身临其境去体验工厂生活、感受企业文化。其次目前学校的专业教师没有长期在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很难把企业的场景、文化带给学生。这就造成了技校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不够,对企业的适应能力明显不足。
  三、提高技工院校“校企合作能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课题组认为,要想提高技工院校的校企合作能力,必须抓好以下“三点”:
  首先,应该重视校企合作能力的切入点,即学校的核心能力建设。只有提高自身的核心能力,积累与整合自身的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源,重点加强专业设置的创新、课程模式的创新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学校的师资力量强,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要,学生的职业素养高,企业就会主动找上门来合作。
  其次,要重视校企合作能力的聚焦点,即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而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各方拥有资源的有效性。学校看中企业的不应是就业岗位,而是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企业工作场所的资源;而企业看中的也不单单是学校提供的劳动力,还应该包含学校的人力资源(有一定水准的师资和有一定技能的学生)和智力资源。校企合作的模式应该是多元化、多方面的,只有这样,校企合作才可能是有效的合作。从这一角度来说,各方都具有对方所需要的而又不可替代的资源,比如常州技师学院医药校区因为具有药物分析和药物制剂专业的教学资源,常州的制药厂或药店才会与其合作,而销售汽车的4S店只会找常州交通技师学院寻求合作。因此,校企合作不应是哪一方的“一头热”问题,双方应根据各自拥有的资源以及所需要的合作资源来确定合作点。
  再次,要重视校企合作能力的落脚点,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技工院校主要是服务于企业的,要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主动地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改革技工教育课程,增强实用性,提高学校课程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匹配度。试想如果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确实能让企业感到“好用”,专业性强,非其他教育所能培养,那么企业是很乐意支持技工院校发展的,这也是技工院校提高自身“身价”的关键所在。
  具体对策与建议如下:
  1.充分认识校企合作是技工教育制度的创新
  早在2006年7月,国家劳动保障部张小建副部长在国家高技能人才东部地区培训工程2006系列活动大会上提出要“全面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并特别强调:“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绝不是学校教学环节的技术性问题,而是一项全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校企合作既是技工院校发展的方向,也是技工院校的一项基本办学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是对传统师带徒和企业办技校(简称企办校)两种培养制度的继承和创新,具有时代性。传统的师带徒和企办校制度都有长处,也曾在不同时期甚至在当今时代仍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有明显不足。师带徒制度的不足是“少”和“慢”;企办校制度的不足是辐射面窄,被动办学,社会贡献率受限。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在继承师带徒重技能训练,重培养质量,企办校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技能特色,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等长处的同时,克服其不足,结合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等实际,增加了一些新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其次要认识到校企合作是教育适应经济,为经济服务的具体制度。毫无疑问,校企合作的动机、过程、成果都应该和必须体现企业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缺什么人才,学校就得办什么专业,培养什么人才。从学校个体看,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只是整个社会多种培养渠道的一种,作为培训市场分工,由于条件和能力等限制,学校不可能做到“应培尽培”。从学校个体角度看,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条件和能力更加有限。面对广大企业各类技能人才不同技术等级的需求,只能根据自身实际,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精力选办国家最重视、企业最紧缺、学生最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并以高端带动,兼顾其他技术等级的思路,集中精力办好一些专业并办出品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再次要树立正确校企合作观。在校企合作成为培养技能人才成功之路的认识逐步深入人心,校企合作遍地开花的大好形势下,也要防止出现削弱校内教育作用,走某个极端的可能。当前,有些学校压缩校内教育课时,大幅度增加学生在企业“实习”时间,这一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校内教育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个性形成等具有直接的影响,是别的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校内教育也是校企合作应有的部分,既要转变重校内教育、轻校外实习的做法,又要防止校外“实习”过多、校内教育作用淡化。
  最后要建立校企合作既着力培养全日制学生,又着力提升企业在岗员工技能的制度。从理论上讲,企业是技能人才培训和技能人才使用双主体,既可自主培养,自主使用;也可自己不培养,对外聘用;还可自培与他培结合,择优者用。实践中,部分企业,主要是一些管理较规范的企业以自培为主,外聘为辅,但是,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培能力有限,紧缺的技能人才主要靠外聘或校企合作办法解决。从现实和发展看,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应包括全日制培养和社会化培训两个方面。
  2.努力建设“三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提升技工院校校企合作能力,专业教师队伍是关键。原有的“双师型”教师标准强调的是“能讲”、“会做”,然而,为了适应企业技术攻关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着力培养“三师型”教师,是解决校企合作能力问题的关键。所谓“三师型”教师,是指“能讲”(讲授专业理论)的“讲师”,“能做”(生产加工)的技师和“能创”(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开发)的工程师。具体途径如下:
  (1)学校选派教师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直接在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在岗余时间回学校参加教学及教研活动。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校企合作项目中开展的技术科研,一种是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学校应支持专业教师在合作企业中兼职,专业教师可以接受合作企业聘用。
  (2)从企业有目的地选拔符合兼职教师资格的人员,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学校人事部门的管理应从管“人”向管“事”转移,对有培养潜力的、乐于从事技工教育的企业技术人员,应抛开身份意识,引进教师编制。
  (3)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应选择行业技术和管理领先的合作企业,使专业教师处于最先进的培养环境,以便达到“三师型”教师的要求。特别是一些正在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新产品研发、科技攻关合作项目的企业,让技工院校的教师参与其过程,彰显“能做”的优势,帮助其进行新产品的试生产、试加工,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创”水平。
  (4)要建立激发教师拓展知识、获取“三师型”教师素质的激励机制,通过职业吸引、提高待遇、建立情感等手段,鼓励和调动广大专业教师积极投身校企合作能力建设的工作中。
  3.加强学生工作价值观教育
  企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企业的说法,专业技能可以在工作岗位上再培养,职业道德素养、爱岗敬业精神和工作稳定性却倍受关注(见表3),因此,加强学生工作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通过学生赴企业见习、实习等形式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学生进入企业,亲近工作现场是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的最有利时机,企业对定向班班主任开设培训班,和从企业聘请定向班企业辅导员等,以简单易行的方式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使得学生和教师对于将要从事的工作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产生贴近工作实际的价值判断,为进一步开展合作的工作价值观教育奠定基础。
  (2)通过共建工作机构等方式深化工作价值观教育。在校企合作双方对工作价值观教育有了一定基础认识后,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校企合作的工作机构,通过以企业为主共同开发工作价值观教育课程,提高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由企业专家会同鉴定机构共同建设职业能力评价委员会,结合职业资格鉴定,实现对于工作价值观教育成果的第三方评价,以评价促进和引导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和进一步深化。
  (3)通过文化融合完善工作价值观教育。这是工作价值观教育的高级形式。当前技工教育的校企合作,更多地注重校企间在经济效益层面的双赢,这是合作中的“近视”和“短视”,如果仅仅停留在利益双赢的显性指标考量上,这种合作是十分脆弱的。只有校企双方的合作跨越“利益”的层面,加强校企合作的文化建设,才能减少校企合作中的“排异”,使校企文化渗透到合作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滋养,培养他们健全的意识、理念、能力和品性,这才是校企合作生命力长盛不衰所在。课题组建议,通过开展“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等途径和方式将工作价值观渗透到技工院校文化建设中,贯穿在技工院校德育建设始终,最终解决技工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文化层面的相互融合,提高技工院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工作价值观教育需要一个有利的环境,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跟上,同时技工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工业文化、企业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脉”就是工作价值观。
  (作者单位:常州技师学院医药校区)
其他文献
始建于1982年的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同家教育部在职教领域与德国合作的第一所项目学校。30年来,学校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引进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积极开展
摘要:《数控编程与操作》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专业性与实践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理念,以数控技术国家技能鉴定要求为依据,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和整合,设计并形成了以“围绕技能鉴定、突出实践能力”为主线的课程项目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项目驱动;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设计    一、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分
一、搭建校企结合的有效平台,通过实践探索机制的创新一方面,学校通过成立由全市骨干企业参与的办学集团.机电工程系则通过技师协会成立以我系牵头的冷加工委员会等载体,
“常态”一词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正常的状态。那么“常态课”就字面的意思应该是教师在正常状态下所上的课。何谓正常状态下所上的课呢?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随堂课”,未
1983年我中专毕业留校做了一名光荣的教师,到现在从事职业教育事业已经有27年了。回顾这一段成长经历.在职业生涯上应当说还是成功、充实的:从一个中专留校生成长为教授、从一个
目的:研究全口义齿初戴前后辅音的音声特征.方法:应用计算机语音分析系统测量30例全牙列缺失患者在全口义齿初戴前、初戴时、初戴后1周、2周、4周、8周时,/zi/、/ji/的F1G1、
目的:观察咬合创伤后,三叉神经节中前速激肽原A(PPTA)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制备大鼠咬合创伤模型,采用分子杂交方法,观察咬合创伤后7、1 5、30天时,三叉神经节中PPTA mRNA表
复习课是学生唤起对旧知的回忆,头脑中呈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学生系统梳理和归纳知识点的重要途径。怎样上好复习课,让复习课真正起到巩固新知,深化提高,发展能力的作用。我们不能把复习课上成练习课进行简单的枯燥的重复练习,这样机械的周而复始的练习校对、再练习再校对,这样的课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降低复习的效率。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本一阶段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分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更多的人要求保留残根、残冠,铸造桩核冠作为一种修复体,在口腔临床修复中,已被广泛应用[1].
目的:介绍一种简便高质量的龈下取模技术,解决龈下肩台边缘至龈沟底之间的牙体,牙龈外形精确复制问题.方法:在备牙的同时制作个别取模器,采用一次调和两步取模法.结果:可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