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粗心”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p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活和学习中,人人都有“粗心”的体验并因此受到过损失。当老师之后,常有家长与我探讨关于孩子“粗心”的问题,因为孩子们总是因为“粗心”做错题,在考试中丢分,家长迫切希望能与老师商讨得到帮助孩子克服“粗心”的有效方法。作为老师,我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并仔细观察了一些有“粗心问题”的孩子,有如下一些发现。
  一、责任意识淡薄是造成“粗心”的主要原因
  在当今的家庭生活中,孩子能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机会太少,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不多。比如,当孩子忘了带作业本或课本,家长发现后会马上送到学校。在孩子上学途中,常常是家长替他背书包,甚至还要一口一口地喂早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没有体会到做好一件事需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缺乏成功的体验,也体会不到“损失”的痛苦,因而对要做好一件事的责任意识极其淡薄。久而久之,在做每一件事(包括在做数学题)的过程中,缺乏认真的态度,也很难培养起事后检查的好习惯。
  二、应把“粗心”视为一种过错
  有的家长常说,我家孩子最大的缺点就是“粗心”……老师也不以为然,常把“粗心”看做是无关紧要的缺点。然而这种缺点一次次的重演,便会演化为一种错误。缺点人人都有,所谓缺点,是人的某一方面的一些不完美或不足,比如一个人性格暴躁是一种缺点,但如果暴躁到动手打人就是一种错误,错误需要改正。把“粗心”视为缺点,反映出我们对“粗心”的危害认识不足,对“粗心”的属性认识不清,由此造成了我们对“粗心”的忽视,对“粗心”的宽容,甚至放纵。不久前网上流传一个视频,讲述一位父亲由于“粗心”,启动车时轧死了自己的孩子,多少人看过之后都在流泪,这就是“粗心”造成的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如果这位父亲能在发动车前环视汽车四周(这是学驾时教练一再强调的驾驶要求),就可以避免这一严重过错。
  三、“粗心”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改变
  有的人为什么从小到大是经常丢钥匙、丢钱包?这就是“粗心”所致。“粗心”在生活和学习中一次次地出现,自己不能清醒地认识,周围的人也没有适时帮助,慢慢形成一种惯性。古希腊有句名言:“性格即命运。”那么,性格是如何养成的呢?是习惯!“习惯”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反复。
  我们来看一个常见的例子,有的同学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自以为这次考试成绩应该不错,可考试结果又是不尽如人意,很多错题仍是由于“粗心”造成的。由于总是将错因归结为“粗心”,就不再深入深究。但如果多次重复这样的经历,便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试想,“缺乏斗志”怎么还能成功?所以,“粗心”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改变了。这就是教育家为什么会强调“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句话的真谛!
  四、解决小学生“粗心”问题的策略
  如何解决小学生存在的“粗心”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粗心”的类型,先来看一个案例:
  学生练习题:“一本书有100页,小明第一天读了30页,第二天读了40页,他两天一共读了多少页?”
  出现三种错解:
  (1)100-30-40=30(页);(2)30+40=34(页);(3)30+40=70。
  正确的列式应是:
  30+40=70(页)。
  错解(1)没有认真审题,或是根本不理解题意。错解(2)计算不认真,算错了。错解(3)忘了写单位名称,这是不完整的。
  第一种错误其实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粗心”,它本来就是一种错误,但也经常被评价为“粗心”。在低年级简单的题目中出现这种错误,似乎无碍大局,似乎用一句话强调一下就能纠正,但到了高年级,解题思路可能因为一小点偏差而造成失误。
  第二、三种可以说是典型的“粗心”,但孩子们和家长们往往不在意,认为每道题孩子都会做,只不过是“粗心”做错了,把答案改过来就行了。这类粗心都有一特点,就是形式都比较简单,且经常会重复出现,这就是真正意义的“粗心”。而这些“粗心”,实际上已经是一个错误,在发现之初,就需要我们及时纠正,尽最大努力让这种“粗心”不要形成习惯。为了纠正“粗心”这种错误,我有几条建议:
  (1)在生活中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针对完成情况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以便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2)给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培养孩子静下心做事的好习惯。
  (3)家长应克服自己丢三落四、草率从事的不良习惯,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4)孩子做错事或作业中出现错误时,不要大声吼叫,更不要打骂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因为人在心情紧张的情况下更容易出错。
  (5)当孩子屡屡做错题时,要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是知识没有理解清楚,还是看错数字或者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6)切忌对孩子说“你太粗心”、“你就是一个粗心大王”等贴标签的话语。孩子偶尔出现的几次“粗心”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不要把它经常挂在嘴边。
  (7)要有耐心帮助孩子逐步克服不良习惯,孩子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鼓励表扬。
  其实,解决“粗心”,就像在冰上走路一样,小心即可,因为在冰上摔过跤,所以你会记得,除非冰上摔过的那一跤对你没有什么印象!只要用心一点面对“粗心”,“粗心”很快就会从你的视野消失,虽然这并不能保证完全不犯低级的错误,但是可以很好地降低由于“粗心”而产生的错误率,做题质量和学习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科学家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习惯的养成通常需要20天。看了这句话,我们应该有信心来根除坏习惯。对于孩子来说,只有没有经过启发和提高的认识,但没有什么坏习惯是克服不了的。
  作者单位
  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曹文◇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可见,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追寻和理性回归。具
期刊
教材浅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略读课文《我最好的老师》,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所作。课文讲述科学老师怀特森第一次上科学课时,给同学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同学们认真做课堂笔记,并根据课堂笔记解答随堂测试题,竟都得了零分。原来,关于“猫猬兽”的内容是怀特森老师为让同学们吸取盲从的教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而编造的,表明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教学个性鲜明、教学方法独特的
期刊
2011年10月17日中午,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口。“你学习不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两个放学的孩子嬉闹起来,来接佩戴绿领巾孩子的家长表情尴尬。苏女士的女儿读一年级,前些天女儿回家就戴着绿领巾,她觉得特别奇怪,女儿说班里戴绿领巾的同学将近一半。该校冯老师说:“绿领巾的含义,就是告诉他加油努力,下次争取戴上红领巾。”  2011年11月1日出版的《齐鲁晚报》披露,山东枣庄三十九中
期刊
雪舟是日本古代著名的画坛宗师。他生性聪慧,不仅热爱绘画,而且对剑术、棋艺和佛学也都有研究。29岁时,雪舟投到大画师周文门下习画,周文问雪舟:“你这一生是想做画家,还是侠客、棋师、高僧?”  雪舟回答说:“我什么都放不下!”  周文把雪舟带到一棵苹果树旁,说:“这是一棵结果不多的苹果树,这样下去,它或许很快就会被砍伐。让我们来帮助它获得一次丰收吧!”说完,他蹲下身去,用利剑在果树根部剥掉半寸宽的一圈
期刊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4~56页“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郾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算式,再根据算式编制同类情境的过程,掌握“倍”概念与“除法”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自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体会成功解决问题的欣喜。  2?郾让学生合作学习、比较各自思路的异同,加深对“倍”概念的理解。  3?郾以“倍”
期刊
计算是数学学习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学习其他学科以及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因此,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计算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而感受计算的价值。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学习多位数乘法、小数乘法的基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
期刊
教材简析:  《七颗钻石》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这篇童话叙述了地球上发生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还跳出了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则童话故事给人启迪: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
期刊
研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感觉与“实验稿”相比有了明显变化,下面谈几点个人感悟。  一、“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的变化  1?郾重新阐述了数学的意义与性质,进一步明确了数学教育的作用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特征。《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
期刊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同样是爱学生,因为有了笑脸,效果也就不同!  上学期学校选派一位和我教同年级的语文老师到昆明参加培训,他所教班的语文课由我代上。学期结束,学校发了一张学生对老师的“满意程度”评价表,学生的评价让我大吃一惊。在我任班主任的班里,作为任课教师,学生给我的评价是“基本满意”,而作为代课班里的教师,学生给我的评价都是“十分满意”。这真是太戏剧性了,同为一人,同样的
期刊
城市中一对父子散步,一陌生人问路。父亲十分热情,告诉路人先乘几路几路公交车,再拐几道几道街,最后再穿几条几条巷,路人听后,一脸茫然。倒是旁边的稚子插嘴:“就是前面那座最高的楼房,眼睛看着楼顶,一直向前,就到了。”路人大喜。多么简洁的方法,多么智慧的回答,把已经复杂化的问题简简单单交代清楚了。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也许我们太像这位热情的父亲了,过于细密、周到地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自己设计的语文迷宫里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