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情境设置的合理有效,学习探究的层次性,课堂训练的梯度性,教学评价的正确有效,教学时间分配合理性,是构建数学课堂高效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创设情境;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效果关系着学生的成长。目前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摆脱不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总是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非要讲透彻才罢休,这样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只会做书本上的题,题型一变,就傻了眼。实际上这就是学生没有灵活掌握知识,没有形成能力,只是机械记忆结果。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全方位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没有实效性。要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要熟悉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具有新课程理念,能根据教学的深度、梯度、密度、速度,切合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有效地调控课堂。一节有效的数学课堂,需要合理有效的情景引入,具有层次的学习探究,含有梯度的课堂训练,正确有效的教学评价。合理的教学时间分配,和谐平等的课堂管理。
1、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利用生动、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的语言来创设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情绪,刺激感官,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情境的引入要自然流畅,不能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情景引入必须与数学内在发展的线索有联系,要与内容背景相联系,不能破坏数学内在逻辑关系。情景的引入要简洁,在情境中揭示课题,让学生在情境中明确学习目标。教师要加强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培养对学习的持久热情,使他们愿意学、主动学、善于学,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2、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新教材与老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老教材一般的呈现形式:“定义——定理(公式)——例题——习题”模式,为演绎式教学,表现为从一般到特殊;新教材一般呈现模式:“问题情境——探究——归纳猜想——建立模型——推理论证——应用与拓展”,为归纳式教学,注重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思路,有益于创新性学习。因此探究的有效性决定学生能力的形成。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呢?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料、教材所包含的知识、教学所包含内容,学习达到的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起点,设计具有阶梯性的问题,进行提问安排和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通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来达到教学目标,探究是否有效的关键,在问题的设计是否具有梯度和启发性,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起点,只有达到这些要求,学生才能有效地进行研究,否则就变为教师自己研究了。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边活动,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探究,注意数学的核心内容与方法相适应。教师指导与学生活动必须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活动是为教学而设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充分使用数学理性思维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课堂训练的有效性
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符合学生实际的阶梯性变式训练。训练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拓展、提高,因此训练题的设置需要具有一定的梯度,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别是学困生,既要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也要有学生认识误区的故意置错训练,同时也要有拓展创新的变式训练。基础训练:一般以填空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归类训练:据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规律,设置类似例题(或条件或结论不同等)之习题,还可以据学生的认识误区进行置错训练,以此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拓展训练:设置具有综合性、联系实际,具有发展思维的训练题用以提高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4、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有效性的课堂评价能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活泼、民主和自由的学习氛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思维火花,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中差异现象,特别是对中、差生的关注,对他们的评价更要把握尺度,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恰当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努力的方向。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不要完全持否定态度,要讲究方法方式,注意语言语气的选择,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对学生多鼓励、多肯定。对学生一些离奇的想法,教师要多做思考。不能置之不理,也许这个离奇的想法就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不但对学生,就是对教师自己是一次转折的可能性都有。当然也不是一味叫好,原则是要坚持的,学生犯的错误该纠正就要纠正,不要以新课程理念为借口听之任之。评价的方式不只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采用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但要注意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带有攻击性、贬低的语气,最好谈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懂得帮助人、尊重人。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发扬学生合作学习、互助学习,培养学生交往能力和竞争意识。
5、教学时间的有效性
一堂有效的数学课必须要有合理的时间分配,教师不能随意发挥。教师如果想到那说到那;或一个情境、一个复习就是半节课,新课、巩固训练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或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听得迷迷糊糊,即使学生学到知识也容易遗忘,教学毫无效果;或寄希望于大量的课外作业来提高质量,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影响学生对其它学科的学习,造成部分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结果事与愿违,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学习时间利用率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分析、综合、创新活动时间。既要照顾优秀学生,更要照顾学困生,不能为了追求高层次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花大量的时间置学困生不顾,也不能用过多时间解决低层次的目标让优秀生乏味。要分配恰当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这一过程教师要及时的给予指导,不能把“自主”变成“自流”,合作交流变为表演,有行无实。教师要清楚“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学生听讲等接受式学习的时间过长,就会影响学生表达、练习、运用、探究的时间,反之,教师如不顾具体内容,什么问题都去探究,就会脱离教学的主要任务,从而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科学分配学生认知、技能、情感目标完成时间,才能全面、高效完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任务,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建设和谐的教育环境。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理有效的情景引入。提高数学课堂品味,就是要教数学,用数学育人,培养学生理性精神,挖掘内容蕴含的价值观。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加强概念教学,深化理解,例证落实,充分使用数学理性思维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创设情境;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效果关系着学生的成长。目前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摆脱不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总是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非要讲透彻才罢休,这样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只会做书本上的题,题型一变,就傻了眼。实际上这就是学生没有灵活掌握知识,没有形成能力,只是机械记忆结果。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全方位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没有实效性。要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要熟悉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具有新课程理念,能根据教学的深度、梯度、密度、速度,切合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有效地调控课堂。一节有效的数学课堂,需要合理有效的情景引入,具有层次的学习探究,含有梯度的课堂训练,正确有效的教学评价。合理的教学时间分配,和谐平等的课堂管理。
1、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利用生动、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的语言来创设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情绪,刺激感官,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情境的引入要自然流畅,不能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情景引入必须与数学内在发展的线索有联系,要与内容背景相联系,不能破坏数学内在逻辑关系。情景的引入要简洁,在情境中揭示课题,让学生在情境中明确学习目标。教师要加强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培养对学习的持久热情,使他们愿意学、主动学、善于学,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2、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新教材与老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老教材一般的呈现形式:“定义——定理(公式)——例题——习题”模式,为演绎式教学,表现为从一般到特殊;新教材一般呈现模式:“问题情境——探究——归纳猜想——建立模型——推理论证——应用与拓展”,为归纳式教学,注重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思路,有益于创新性学习。因此探究的有效性决定学生能力的形成。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呢?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料、教材所包含的知识、教学所包含内容,学习达到的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起点,设计具有阶梯性的问题,进行提问安排和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通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来达到教学目标,探究是否有效的关键,在问题的设计是否具有梯度和启发性,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起点,只有达到这些要求,学生才能有效地进行研究,否则就变为教师自己研究了。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边活动,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探究,注意数学的核心内容与方法相适应。教师指导与学生活动必须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活动是为教学而设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充分使用数学理性思维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课堂训练的有效性
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符合学生实际的阶梯性变式训练。训练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拓展、提高,因此训练题的设置需要具有一定的梯度,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别是学困生,既要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也要有学生认识误区的故意置错训练,同时也要有拓展创新的变式训练。基础训练:一般以填空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归类训练:据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规律,设置类似例题(或条件或结论不同等)之习题,还可以据学生的认识误区进行置错训练,以此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拓展训练:设置具有综合性、联系实际,具有发展思维的训练题用以提高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4、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有效性的课堂评价能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活泼、民主和自由的学习氛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思维火花,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中差异现象,特别是对中、差生的关注,对他们的评价更要把握尺度,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恰当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努力的方向。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不要完全持否定态度,要讲究方法方式,注意语言语气的选择,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对学生多鼓励、多肯定。对学生一些离奇的想法,教师要多做思考。不能置之不理,也许这个离奇的想法就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不但对学生,就是对教师自己是一次转折的可能性都有。当然也不是一味叫好,原则是要坚持的,学生犯的错误该纠正就要纠正,不要以新课程理念为借口听之任之。评价的方式不只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采用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但要注意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带有攻击性、贬低的语气,最好谈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懂得帮助人、尊重人。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发扬学生合作学习、互助学习,培养学生交往能力和竞争意识。
5、教学时间的有效性
一堂有效的数学课必须要有合理的时间分配,教师不能随意发挥。教师如果想到那说到那;或一个情境、一个复习就是半节课,新课、巩固训练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或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听得迷迷糊糊,即使学生学到知识也容易遗忘,教学毫无效果;或寄希望于大量的课外作业来提高质量,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影响学生对其它学科的学习,造成部分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结果事与愿违,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学习时间利用率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分析、综合、创新活动时间。既要照顾优秀学生,更要照顾学困生,不能为了追求高层次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花大量的时间置学困生不顾,也不能用过多时间解决低层次的目标让优秀生乏味。要分配恰当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这一过程教师要及时的给予指导,不能把“自主”变成“自流”,合作交流变为表演,有行无实。教师要清楚“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学生听讲等接受式学习的时间过长,就会影响学生表达、练习、运用、探究的时间,反之,教师如不顾具体内容,什么问题都去探究,就会脱离教学的主要任务,从而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科学分配学生认知、技能、情感目标完成时间,才能全面、高效完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任务,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建设和谐的教育环境。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理有效的情景引入。提高数学课堂品味,就是要教数学,用数学育人,培养学生理性精神,挖掘内容蕴含的价值观。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加强概念教学,深化理解,例证落实,充分使用数学理性思维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