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构建“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桥梁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S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学习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基础知识,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个性,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满怀语文教育理想并躬身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宜构建“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桥梁,大胆地“诱之上桥”,放心地“观之赏桥”,快乐地“促之过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出发,让他们崇拜祖国的语言,不畏惧“生活经验”,不迷茫“语文理想”,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理想 生活经验 语文阅读习惯
  唐朝著名诗人杨万里有诗云“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我以为,这是对语文教育的美的境界的一种写照。语文老师引导学生体味“语文”的美,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姑且把学生在语文课堂内外中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叫做“语文理想”,那么,高中语文老师应如何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让未深谙世事的高中生发现“语文”的美、体味“语文”的美?如何构建学生对“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桥梁呢?
  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我仿佛看到了学生对“语文理想”不再迷茫,对“生活经验”不再模糊,他们金子般的心灵在语文课堂的内外自由地放飞,对于我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欣慰。
  下面就我在语文教学的一些实践活动谈谈体会,祈望同行指正。
  这条语文学习之桥,我称它为“三段桥”。
  一、第一段桥,教师宜诱发学生用心地崇拜“祖国语言”,让学生的心灵酝酿丰富的“语文理想”——“诱之上桥”。
  古人云:授之以鱼,可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而传统语文教学似乎总囿在“填鸭式”“授鱼式”的语文教学模式里作“老夫子”状,以为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鱼”,便不是语文了。久而久之,学生便没了语文的灵气,我不由唏嘘:得“鱼”与得“渔”者之“语文理想”,实乃两个天地。
  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得好:“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人,当今中国的教育当然应是培养有一颗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1]于漪老师启示我们语文老师教课要教到学生心坎去,要把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渗透其中。育人先育心,心中有“语文理想”的学生,其语文天地才会辽阔无边。有“语文理想”者,须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祖国文化。请聆听于漪老师漂亮的话语:“文化是语言文字的命脉。教语文,站在文化的平台上,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生命力才会闪耀光彩;语言文字才是生动的、鲜活的。”(《站在文化的平台上》[2])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引领学生热爱语文,深爱母语,成为富有“语文理想”并享用一生的得“渔”者。
  记得我在给学生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时,我向这些目光充满了好奇和凝聚着求知渴望的学生提问:“当一个学校被四种崇拜心理控制时,学校才会成为文化的中心。大家猜一下,这四种崇拜心理是什么?”同学们纷纷发言,有说对祖国的崇拜,有说对伟人的崇拜,有说对知识的崇拜,有说对金钱的崇拜,有说对名利权位的崇拜。我肯定了前三者否定了后二者,并补充还有一种崇拜心理:对祖国语言的崇拜。
  我告诉学生这是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我期望他们在高中的黄金阶段能怀着这四种崇拜心理投入学习,我更愿意他们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学习高中语文,更多的是“对祖国语言的崇拜”。
  所谓“对祖国语言的崇拜”,也就是新课标着眼的语文素养。这并非仅仅对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的崇拜,更多的应是对蕴涵在语言文字里面的情和理的崇拜。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认为,只有培养学生真正“对祖国语言的崇拜”,我姑且谓之“诱之上桥”,才能达到三维目标的实现,才能为学生搭设“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之桥。
  二、第二段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有益书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让书中的“语文理想”不再如云端缥缈,“生活经验”不再如海高深莫测——“观之赏桥”。
  假如说学生从语文文本中读到的都是“语文理想”,那么这“语文理想”从何而来,如何实现?我以为,不妨从“生活经验”来,然后在“生活经验”中升华,直至顿悟。所谓“生活经验”的概念,在语言哲学和母语教育理论中不是指某一生活领域的技能,而是泛指关于生活的经验,即生活事实的认知、相关态度和观念,是语言哲学中“语言的世界经验”概念的一个简化表述[3]。
  我以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拉近“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距离。好的阅读使学生“可享一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学习,更谈不上“语文理想”的实现,学生在书中、在别人的故事中得到人生的启迪,不能不说是“生活经验”的感受。自己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之桥上能自觉翻阅语文之书,自主观赏语文风景,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何其欣慰。这个阶段我谓之“观之赏桥”。桥上的人在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桥上的人:这是一种何其美妙的境界。
  每位语文老师都想让自己的学生获得“语文理想”,但是,没有良好的阅读储备,谈何储存广博而厚重的“语文理想”?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我时常启发学生:“阅读可以让你美丽起来。”“生活时时是语文,留心处处皆学问。”因此学生每每争先抢阅班上订的报纸,如《珠江时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学生读书看报的阅读习惯养成了,自然有助于“语文理想”的培养,对祖国语言的崇拜、对文化的崇拜自然也随之诞生。
  在高二下学期选修教材传记文本的教学中,我告诉学生:“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还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因此,学习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沈从文的窘困》、《沈从文第一次讲课》、《沈从文的爱情》、《凤凰之子·沈从文传》等。学习《扼住命运的咽喉》,我推荐学生课外看作者罗曼·罗兰的《名人三传》、《用心看世界——海伦·凯勒传》等。也许是受了我的激励,学生到阅览室上课,由以前的多数挑娱乐杂志一改为抢阅传记书本了。学生还纷纷到书店买了《凤凰之子·沈从文传》、《名人三传》等书籍,在班上互相传阅,还积极写了读书笔记。我把优秀的学生作品推荐到学校《飞翔》文学社校刊进行发表,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变成铅字的乐趣,体会到语文学习之妙。   可见,看书读报写文章,很好地搭建了学生对“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桥梁。多读有益书报,书中的“语文理想”不再如云端缥缈,“生活经验”不再如海高深莫测。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了阅读习惯,在阅读中了解到作者与作品人物的人生经历,体会其人格精神,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拉近“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距离。
  三、第三段桥,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积极参加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漫步于“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曼妙园地——“促之过桥”。
  语文教育家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一个“适应峰”。所谓“适应峰”,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课程资源之间相互适应的程度[4]。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师生互动的方式,如果这种互动能最大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即表明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最大的适应度,那就说明学生处于“适应峰”的峰顶:我谓之“促之过桥”。
  语文老师要善于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之花,为他们搭建“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桥梁,为他们消除生活经验或“高深莫测”或“生硬如铁”的感觉。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认为强烈的回答欲望是促使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的内驱力,是构成“语文理想”的最为活跃的因素,实践证明,学生的语文思维之花有时可以从课堂提问的土壤中培育出来。
  如在高二语文选修教材罗曼·罗兰《扼住命运的咽喉》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语言表达训练:(联系单元活动P97“盖棺定论”练习,进行墓志铭仿写)
  墓志铭可以是对墓主人一生业绩的概括,也可以表达墓主人对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思考。如:恕我不起来了!(海明威墓志铭)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沈从文墓志铭)
  请参照以上的墓志铭,为贝多芬拟一则墓志铭。
  因为之前我对贝多芬进行了介绍,有了学生自己到阅览室查找有关课外资料的铺垫,学生对墓志铭这样关于“死”的遥远概念似乎没了“高深莫测”的恐惧感,反而表示出好奇。我便让学生尝试口头为自己写墓志铭,学生更是兴趣盎然,如“吾死不可畏,吾生不可懒。”“我的一生没有金钱,没有名誉,但我有的是简单与幸福!”“拥有过便是幸福!舍我其谁?”“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我思故我在,我去神长存。”“这里躺着的是一位孝顺父母、信守诺言、忠于朋友、为家庭为社会拼搏了一生的普通男人,请路过的你花一秒钟向他鞠个躬,谢谢!”学生大胆地发散了思维,形成了有语文个性的自我,真应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可见,高中生自身具有主动发展的内在潜力,就像小草的种子遇雨露会发芽、长高一样,而语文教师对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激励作用犹如温馨的雨露,“促进”了学生的语文生命由小草成长为大草,乃至参天大树。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发散了,脑袋就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机器零件了,还为自己搭建了“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桥梁。
  另外,为了给学生肯定自我、提供攀登自身发展的“适应峰”的机会,语文老师完全可以多搞一些课内外的阅读竞赛,教师在平时教学及竞赛中要注意发现、培养阅读能力强的苗子,鼓励并公开表扬他们,让他们经常在班上朗读,推荐他们参加校内外组织的诗歌朗诵会、演讲会、辩论赛及征文比赛等,使他们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真实可感的“生活经验”,会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乐趣,使“语文理想”日臻形成。
  无疑,引领学生积极参加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漫步于“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曼妙园地,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语文生命之羽的翕动。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基础知识,还能陶冶情操,培养个性,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满怀着语文教育理想并躬身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的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为学生构建丰富多彩的语文桥梁,大胆地“诱之上桥”,放心地“观之赏桥”,快乐地“促之过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入手,让他们崇拜祖国的语言,不畏惧“生活经验”,不迷茫“语文理想”,让学生的心灵在语文课堂内外,可以自由张开色彩绚丽的翅膀,尽情地翱翔。
  参考文献:
  [1]徐泽春.教育的理想[J].上海:语文学习,2010(10).
  [2]于漪.新世纪教育文丛[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01).
  [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01).
  [4]教育学文摘卡.季刊,2006(3):48-49.
其他文献
摘 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提高其教学实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至关重要,对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意义重大。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生 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摘 要: 农民工子女是近年来高校志愿服务的重点群体之一,在农民工子女帮扶的过程中,高校志愿服务团队也对他们的阅读状况等受教育状况十分关注。引导农民工子女好读书、读好书,通过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引导阅读内容、养成阅读习惯等方面,切实改善农民工子女的阅读现状,助力农民工子女成长成才。  关键词: 全民阅读 农民工子女 阅读现状  2010年5月4日,“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在全国范围
摘 要: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特点、作用和实现途径等的认识偏差,导致人们对思政课“个体价值”的误读,出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视同仁”、“思政课专职教师与辅导员一体化”等一些意在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但实际效果截然相反的规章制度与改革措施。因此,为了加强促进思政课的建设,首先要正确认识思政课的本质与功能,采取相应措施纠正观念偏差。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本质 功能 偏差 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