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fe11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才培养是地方院校的核心工作,地方院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工作,开展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推进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本文结合河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对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分析探索。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是地方院校的核心工作,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地方院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工作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等方面,地方院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工作,开展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推进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观念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教育的基本逻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才需求不再单纯的追求高、精、尖,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而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越来越清晰,地方院校应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认真分析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以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所谓应用型人才,相对于高精尖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是指掌握应用性知识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主要面向“一线”,注重能力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的基本特征。应用型人才既通晓所从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前沿知识,在知识层面上注重应用性知识的掌握;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动手能力,在能力层面上注重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适应了生产实践单位和管理部门不断科学化、理性化的人才需求特点,有利于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使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更加科学合理,更易形成特色。
  
  二、修订培养方案,奠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基础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是学校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基本建设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最基本的文件。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学校深入细致地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1.组织了由相关专家、用人单位、教师代表等不同层面的多次研讨会,确定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适应国家和河北省科技、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务处印发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主要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大课程标准化建设的力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2.加大了对河北省未来人才需求的调研,重视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积极采纳企业和管理部门的建议,吸纳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参与课程的论证,各学院积极落实学校的部署,对所在学院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研究,许多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达10次以上,特别注重了专业主干课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
  3.在学院修订的基础上,加大了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工作,邀请校内外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核,各学院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形成科学、合理、可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三、“平台+模块”,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受传统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及高等教育集权体制的制约,地方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追求学术性的趋同态势,在教学知识体系的设计上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基础性,忽视应用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知识和方法,导致所培养的学生在学术方面比不上研究型大学,在职业技能方面比不上高职高专学生,如何协调学术性和职业性、基础性和应用性、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地方院校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
  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实践环节的状况,学校开展了“理论教学系统化,实验教学模块化,教学资源信息化,实践教学技能化,学生能力社会化”的课程改革工程。重新调整了课程设置结构和学分分配比例,构建了必修课占25%,范围选修课占50%,自由选修课占25%的课程结构,形成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导向的“1+3+N”学分制教学课程体系。
  “1+3+N”教学课程体系:1个培养本科生基本素质的公共教学必修课平台,3个面向学科类别的基础课教学范围选修课平台,N个体现柔性专业方向的自由选修课模块。公共教学必修课平台主要包括英语、信息技术基础、体育和思想政治类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课,着重点放在促进青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提高外语、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增强学生对外交流能力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3个学科类平台是根据学科专业性质和特色,将所有专业分为生物类、理工类和文管类3个基础课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有目的地在其中修满规定的学分,有利于“厚基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设置N个由专业课组组成的自由选修课模块,每个模块中包含多种组合的课程组,既保证专业培养方向,又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
  在横向开展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同时,在纵向上结合国家、省各级精品课程遴选工作,树立精品意识、品牌意识,构建了重点建设课程、品牌特色课程、校级、省级、国家精品课程的多层次课程评建体系。
  “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适应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使学生能根据社会需求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专业特色更加明显, 学生的就业能力明显提高。
  
  四、产学研结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理论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延伸“太行山道路”办学特色,扩展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探索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新模式,开展了实践教学改革工作。
  一是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例,规定各专业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在教育部规定的比例基础上再加5%,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最低不应少于总学分的20%,理工类专业最低不应少于总学分的25%,生命科学类专业最低不应少于总学分的30%;二是实验课尽可能单独设课,把依附于理论课的实验整合为独立的实验课程,使实践教学模块化,保证实践教学环节4年不断线;三是增设创新学分,采取创新原理教学、创新实践教学和创业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四是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库,通过清查教学基地自然资源,以著作和课件的形式,为农林类系列课程实践教学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五是严格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特点,合理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确保毕业实习效果和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在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循环、三个层次、四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个中心”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中心。围绕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不仅让学生懂得“是什么”,更学会“如何做”,教学过程中增加经验性和工作过程性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未来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将具体知识外化为学生的能力。
  “两个循环”即学生通过实验、在校内外教学基地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或设计)、综合生产实习等环节,在校四年完成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循环和综合运用能力训练循环。
  “三个层次”即把实践教学划分为由低到高三个不同的实践层次,即基础实践层次、专业实践层次和综合运用层次。基础实践层次主要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和素质训练,包括实验课、习题课、认识实习、专业劳动等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以演示性、验证性、基础操作性实验为主,主要通过基础课程实验和专业课程实验完成;专业实践层次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包括教学实习、科研训练、创新活动等教学活动,主要通过校内、外教学基地进行;综合运用层次主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一方面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及创建创新实验室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积累到能力生成的转化;另一方面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和综合能力的训练。
  “四种形式”指主要通过四种实践教学形式来实现实践能力的逐层提升。第一种形式是教学实践,主要包括实验教学、认识实习、课余科技活动等教学实习活动使学生在实际动手中让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产生质的飞跃,转化为实际的动手能力;第二种是生产实践,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到校内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生产劳动,促使学生学习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增长实际知识,积累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推广一线的感性认识;第三种是综合实践,以农科学生为例,要求学生以准农艺师的身份进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参加技术和管理工作,进行顶岗实习,把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拓宽、深化专业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产生技术成果,并结合生产实习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第四种是社会实践,要求学生以社会服务为重点,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为内容,开展文化教育、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等活动,从而成为校内、外生产实践和技术实践的预备或延伸。
  “一个中心、两个循环、三个层次、四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相对独立而又具有内在的系统性,不仅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而且能够分层次、有梯度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2006年以来,我校学生在每两年一届由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联合主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共获得国家奖励6项(银奖2项,铜奖4项),省级奖励52项,竞赛成绩连续两届名列河北省高校第一。通过实施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涉农企业的横向联系,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学校在河北省6大生态类型区建立175个“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学校充分利用“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并且结合承担的河北省“一县一业一园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太行山星火产业带”建设任务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项目区工作,每年安排2000多名本科生到“三结合”基地或项目组实习、实训,实现了教育、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师、学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为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做出重要贡献。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符合了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2006年到2008年,学校本科毕业生的考研率连年上升,分别为14.49%,18.96%,20.83%,其中,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专业的学生连续3年考研率超过70%;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
  
  参考文献
  [1]眭依凡.观念更新:大学人才培养改革设计的价值引领[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
  [2]陈新民.完善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1
其他文献
【正】 出生在一个大家庭里有有利的一面,但也有不利的一面。而在一个单亲的大家庭里,这种有利和不利因素都会翻个倍。而谁想离开家去上大学的话,这种不利的条件就尤为明显了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互动交往的教学形式,是一种和灌输截然不同的教育策略。它注重营造特定的体验性学习情境,注重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与认知体验,让学生收获深刻的认知与
合唱,是多人、多声部演唱的表演艺术,它是通过集体合作,分工协作展示音乐内涵,抒发情感,激发听众对艺术作品的思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唱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提高学生音乐鉴
我国是长毛兔产销大国,1994~2004年的11年间,兔毛年出口量平均保持在2万吨左右,世界市场90%以上的兔毛都来自中国.每公斤兔毛成本价为60~80元,而目前市场上兔毛平均内销价基本
<正>~~
期刊
【正】Part One: Quick Responses Please make a quick response to the sentence you hear. 1. May I speak to Mr. Black, please?
摘要:通过回顾通信技术团组赴德国培训工作情况,总结在“双元制”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学习单元、毕业标准、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培训收获。在此基础上,着重围绕职业教育的政府职能、学生状况、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等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双元制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北京市政府于2006年底正式启动“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
越来越多的人购买了电视卡,并用电视卡在电脑上收看和录制电视节目。但大多数人在使用电视卡时不了解其性能。本文主要介绍了电视卡的基本功能和在使用过程中如何提高接收电视
上岗不到半年,竟给县里几乎所有违规的领导干部的车开了罚单,就连公安局的车也未能幸免,前来说情者无一例外吃了“闭门羹”。山西省浑源县女交警毛丽拒为“特权车”开“绿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