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现状和培训的情况,对教师的培训和历史教师自身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课程改革是学生发展的最大机遇,也是新课程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机遇。作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新课程对教师生存状态的冲击是巨大的,在新课程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迅速转变观念,提高专业水平,迎接新课程的挑战是每一位教师无法回避的选拔。然而,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蓬勃开展的今天,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加强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培养势在必行。
一、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现状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难以根本上落实于农村中学教学。历史学科,长期不被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学校在师资配备和教师培训方面也将其放在陪衬位置,即使是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毕业的教师,也争着改教政治、语文等科目,以致长期以来,历史教师普遍缺乏,多数学校的历史教学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由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大多未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他们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对理论的学习研究不积极,不接触历史教学理论,也就无法从理论角度来审视、指导、改进自己的教学。其中有部分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生疏,甚至把握不了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要求。
二、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情况
当前,农村历史教师参加培训的方式主要有:1、在培训机构和培训中心参与培训。2、参加远程网络的学习。3、学校的校本研修。4、部分学校的师徒结对。
在培训机构和培训中心参与培训时,历史教师往往抱着“我是来接受教育的”的被动心理,信息流向主要是“培训者→参学者”,基本没有“参学者→培训者”、“参学者→参学者”的信息沟通与信息交流,这种信息流向一方面是培训者信息的陈旧和日渐枯竭,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自身经验不被重视、教师缺乏主体“外化”实证主体的机会,他们中蕴藏的宝贵的信息资源得不到重视和利用,很容易失去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加远程网络的学习时,由于历史教师任课要达到每周15或16课节,疲命于常规教学及应付名目繁多的检查。而远程网络学习的时间紧、任务重。造成历史教师只图完成学习任务,根本时间没有对学习的东西进行消化,更谈不上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很多学校的校本研修,往往只注重通识知识的培训或语、数、外等学科的培训,历史教师几乎得不到自己学科的系统培训。
三、如何对初中历史教师进行培训,优化其专业素养
叶澜(2001)曾经指出,把教师看作成人学习者,要使教师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必须符合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需要和特点。由于教师身心发展已经成熟,认知结构达到一定水平,在教师身上显现出来的学习者应是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探究、自我解决、不断进取的个体,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具备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的自我教育者。利用教师主体经验、发挥主体作用是参学者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前提。
1、明确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的确立能够为培训工作指引明确的方向,也是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培训对象与初中历史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满足初中历史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时,培训的目标才会变成是初中历史教师内在的需求。可以将初中历史教师划分为新任教师(含历史专业和非历史专业)、转岗教师(其他学科转教历史和兼任历史学科教学的教师)和骨干教师三个层次,设计分类递进的培训目标。
2、健全培训体系
要实现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健全教师培训体系。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教师培训观念,要认识到初中历史的专业发展是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其次,加强初中历史教师培训理论的研究,以促进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对初中历史教师培训体系有系统考虑和实施方案,确定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基地,整合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机会,以保证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有计划地稳步实施。最后,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制度,根据初中历史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特点建立新教师入职培训、初级教师学历培训、专业教师技能培训、骨干教师理论培训、高级教师研讨培训制度,加速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保障初中历史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得到不断进步和显著提高
3、优化培训方式
新课程给教师提出了很多期望,比如“教师成为研究者”、“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叙事研究”等,但是目前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现状与这些新的期望有一定的距离。如何帮助教师适应新课程要求,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和共同发展,是适应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不仅迫使教师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自身的培训观念和方式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且迫使教师培训必须变革传统的培训方式,有的放矢地予以培训。在实际的教师培训中,应以“反思型”教师培训模式取代传统的“知识型”教师培训模式,努力探索适合教师自主成长的专业发展模式。教师培训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证。虽然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对于课程实验的启动和前期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们感到更需要具体的、实用性强的培训。从培训的形式看,比起讲授式、报告或讲座式,教师更渴望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案例分析式的培训。教师希望亲身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不是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等待着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学习程度。但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中具体问题的研究也就需要不断深入,只停留在课程纲要和标准解读层面上的培训就难以满足教师的需求,他们更加需要与学科相结合的、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相结合的,能够将其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培训内容。对新课程实施来说,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加速教师专业化”等具体的案例分析进行“自修+反思”式的培训,结合具体的“典型案例分析+点评”式的培训,都是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
4、历史教师自身要求
所有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教学能力,必须努力实现自我发展,积极应对,才能使新课改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做到使教学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使自己由“教书型”向“专家型”、“学者型”、“复合型”、“学习型”人才过渡。 树立自我发展意识。积极参加培训和自我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努力投身教科研工作,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提高新课程实践能力。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反思是一种个体行为,是实现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他就能成为有才干、有经验的行家。”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反思教学的进度和步骤,增强计划性,确定适合学生或课堂具体情况的学习策略以及完整的实施方案;二是反思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情况,借助富有吸引力的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并得以维持;三是根据课堂学习情况的变化,审时度势,及时发现新情况,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采取有力的变通措施;四是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只有坚持及时的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反思活动,教师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促进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从而成为一名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
总之。只有对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培训进行改造与创新,优化初中历史教师培训,切实提高初中历史教师专业素养,才能顺利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挑战。
课程改革是学生发展的最大机遇,也是新课程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机遇。作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新课程对教师生存状态的冲击是巨大的,在新课程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迅速转变观念,提高专业水平,迎接新课程的挑战是每一位教师无法回避的选拔。然而,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蓬勃开展的今天,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加强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培养势在必行。
一、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现状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难以根本上落实于农村中学教学。历史学科,长期不被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学校在师资配备和教师培训方面也将其放在陪衬位置,即使是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毕业的教师,也争着改教政治、语文等科目,以致长期以来,历史教师普遍缺乏,多数学校的历史教学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由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大多未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他们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对理论的学习研究不积极,不接触历史教学理论,也就无法从理论角度来审视、指导、改进自己的教学。其中有部分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生疏,甚至把握不了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要求。
二、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情况
当前,农村历史教师参加培训的方式主要有:1、在培训机构和培训中心参与培训。2、参加远程网络的学习。3、学校的校本研修。4、部分学校的师徒结对。
在培训机构和培训中心参与培训时,历史教师往往抱着“我是来接受教育的”的被动心理,信息流向主要是“培训者→参学者”,基本没有“参学者→培训者”、“参学者→参学者”的信息沟通与信息交流,这种信息流向一方面是培训者信息的陈旧和日渐枯竭,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自身经验不被重视、教师缺乏主体“外化”实证主体的机会,他们中蕴藏的宝贵的信息资源得不到重视和利用,很容易失去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加远程网络的学习时,由于历史教师任课要达到每周15或16课节,疲命于常规教学及应付名目繁多的检查。而远程网络学习的时间紧、任务重。造成历史教师只图完成学习任务,根本时间没有对学习的东西进行消化,更谈不上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很多学校的校本研修,往往只注重通识知识的培训或语、数、外等学科的培训,历史教师几乎得不到自己学科的系统培训。
三、如何对初中历史教师进行培训,优化其专业素养
叶澜(2001)曾经指出,把教师看作成人学习者,要使教师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必须符合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需要和特点。由于教师身心发展已经成熟,认知结构达到一定水平,在教师身上显现出来的学习者应是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探究、自我解决、不断进取的个体,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具备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的自我教育者。利用教师主体经验、发挥主体作用是参学者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前提。
1、明确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的确立能够为培训工作指引明确的方向,也是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培训对象与初中历史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满足初中历史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时,培训的目标才会变成是初中历史教师内在的需求。可以将初中历史教师划分为新任教师(含历史专业和非历史专业)、转岗教师(其他学科转教历史和兼任历史学科教学的教师)和骨干教师三个层次,设计分类递进的培训目标。
2、健全培训体系
要实现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健全教师培训体系。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教师培训观念,要认识到初中历史的专业发展是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其次,加强初中历史教师培训理论的研究,以促进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对初中历史教师培训体系有系统考虑和实施方案,确定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基地,整合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机会,以保证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有计划地稳步实施。最后,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制度,根据初中历史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特点建立新教师入职培训、初级教师学历培训、专业教师技能培训、骨干教师理论培训、高级教师研讨培训制度,加速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保障初中历史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得到不断进步和显著提高
3、优化培训方式
新课程给教师提出了很多期望,比如“教师成为研究者”、“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叙事研究”等,但是目前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现状与这些新的期望有一定的距离。如何帮助教师适应新课程要求,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和共同发展,是适应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不仅迫使教师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自身的培训观念和方式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且迫使教师培训必须变革传统的培训方式,有的放矢地予以培训。在实际的教师培训中,应以“反思型”教师培训模式取代传统的“知识型”教师培训模式,努力探索适合教师自主成长的专业发展模式。教师培训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证。虽然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对于课程实验的启动和前期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们感到更需要具体的、实用性强的培训。从培训的形式看,比起讲授式、报告或讲座式,教师更渴望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案例分析式的培训。教师希望亲身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不是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等待着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学习程度。但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中具体问题的研究也就需要不断深入,只停留在课程纲要和标准解读层面上的培训就难以满足教师的需求,他们更加需要与学科相结合的、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相结合的,能够将其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培训内容。对新课程实施来说,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加速教师专业化”等具体的案例分析进行“自修+反思”式的培训,结合具体的“典型案例分析+点评”式的培训,都是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
4、历史教师自身要求
所有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教学能力,必须努力实现自我发展,积极应对,才能使新课改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做到使教学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使自己由“教书型”向“专家型”、“学者型”、“复合型”、“学习型”人才过渡。 树立自我发展意识。积极参加培训和自我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努力投身教科研工作,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提高新课程实践能力。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反思是一种个体行为,是实现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他就能成为有才干、有经验的行家。”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反思教学的进度和步骤,增强计划性,确定适合学生或课堂具体情况的学习策略以及完整的实施方案;二是反思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情况,借助富有吸引力的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并得以维持;三是根据课堂学习情况的变化,审时度势,及时发现新情况,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采取有力的变通措施;四是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只有坚持及时的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反思活动,教师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促进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从而成为一名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
总之。只有对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培训进行改造与创新,优化初中历史教师培训,切实提高初中历史教师专业素养,才能顺利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