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文课堂提问的高度\角度和尺度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ml0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标环境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如何用精、用巧提问艺术,使得思考不再是机械的应答,也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笔者认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把握提问高度、角度、尺度。
  关键词:高度 角度 尺度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之与教学的关系是如此的重要。设计良好的提问,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或者不懂提问艺术,或者没有设置好提问技巧,出现了不少教学的误区。
  如何用精、用巧提问艺术,使得思考不再是机械的应答,也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笔者认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把握提问高度、角度、尺度。
  
  一、把握问题的高度,做到难易适中
  
  教师设置的提问需在学生有疑问处,有疑问才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得到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创造一种“洞然若开”之境,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无疑而问,为问而问。二是大而无当,太广太深。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课堂成败的先决条件,课堂提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提问的内容要具体、准确。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切忌随心所问。如在教学《雪》这篇课文时有的老师就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雪吗?雪是什么颜色的啊?下面的同学异口同声回答:见过;白颜色的。这样的提问似乎能够营造一种形式上的热闹的氛围,却很难想象它的价值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可能是难度大,遇到此种情况,老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联系生情,降低问题的“高度”,以避免“冷堂”的境地。在教《紫藤萝瀑布》时,直接“问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由于初中生生活与“十年文革”这一年代相去甚远,理解这句话难度颇大。为了帮助他们理解,就可以设计一系列小的问题:1.那时,指什么时候?2.那时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3.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稍这种描写有什么意图?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花的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正是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的象征。问题的高度把握好了,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充分激活,积极创造的火花也就得以充分引发。
  
  二、选准提问问题的角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梁启超说过,敬业不如乐业。也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向倾向,它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行为是积极的、主动的,还是消极的、被动的。因此,在设置问题时要选准角度,借一问题,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让智慧的灵感源源不断生发出来。如在教《社戏》一文后,豆还是原来的豆,但为什么没有昨夜那么好吃,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因势利导的提问就会勾起学生直觉经验的通感,启发他们对童年生活经历的回忆,产生最大程度的共鸣。
  “每堂教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的所惑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一个大问题领起诸多小问题,或按教读顺序层层设问,犹如一颗石子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钱梦龙语),钱老师在教《愚公移山》时从四个关键处设问:从“人数”入手问,逐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既落实了“且”、“叟”、“龀”、“遗男”、“荷担者三夫”、“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语省略等知识,又为后文分析理清了头绪;从人到事,“这件事做起来难吗?”把学生引导到“移山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的精神面貌”这个方面;“愚公究竟笨不笨?”把课文的学习和学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深入挖掘愚公的伟大之处,把落实知识、开发智能、思想教育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了;“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吗?”扣住神话结尾,突出愚公精神感人至深,强化了前面的收获。这样的问题,正是教师以实现语文课程三维目标设计出的四个出色提问。
  选准角度,教师就是要在挖掘教材时,从课题、疑难词句、细节、前后矛盾的地方、内涵丰富的语句,相似或相近的文章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适时教学情境入手,精心设疑,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审视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度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三、掌握提问的尺度,做到精问
  
  前苏联杰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智力的发展上。他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教给儿童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儿童变得越来越聪明。”因此课堂提问只是一种手段,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自己说话”,“说自己的话”。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
  总之,课堂提问要在充分把握问题的难易度基础上,抓住提问契机,随机应变,开启学生思维闸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对于政治学科来说,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不感兴趣,长期以来给学生留下索然无味的感受。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政治教学?    一、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增强参与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宽松、和谐
期刊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为此,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明确目标,改进教法    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是要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善于捕捉小学数学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
期刊
在现代教育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就必然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应用,就不得不去思考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性与现代教育技术如何有效地进行整合这个问题。下面我将通过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初中生,他们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运用多
期刊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倍受非议。“少慢差费”是语文教学状况的形象描述,“误尽苍生”让广大语文教师无法抬头。虽说这样评价语文教学有失公允,但扪心自问,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又教给学生什么了?无非是应试技巧,无非是架空分析,诸如此类,这难道都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过错?这样说恐怕也过于偏激。客观地说,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喋喋不休地大讨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意义争论,都影响和制约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期刊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鲁迅的思想博大渊深,其文出神入化。重视鲁迅作品教学,对于提高语文素质有重要的作用。鲁迅所处的时代与现代人的生活相去甚远,加上鲁迅作品的文言成分较浓,思想意蕴比较隐晦等,因此,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审视这位文豪,为学生开辟一条认识鲁迅的道路。鲁迅作品的高
期刊
托尔斯泰曾经多次谈到激情在创作中的作用。“我们的创作没有激情是不成的……”。“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唱出来的。”“必须去叙述的,决不是使他无动于衷和可以缄口不谈的事物,应该是他不能不说和热爱着的事物”。为了进一步印证激情在创作中的作用,特意找来《世界100位作家谈写作》,从头到尾只找到两位作家直接提到“激情”对他(她)的作用。其中阿根廷小说家阿道夫维奥埃卡扎雷斯说到:“创作
期刊
课堂提问作为教师课堂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思维和学习的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实现宏观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其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课堂提问能有效组织和检查教学。教师通过有效提问,可以短线即时反馈了解教学双方的情况。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到学生对原有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新授内容的理解程度,借以评价教学效果,并对以后的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不断提高教学实效。学生
期刊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创造和构成的。数学与科学技术、人文科学、经济发展等都有着广泛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数学教学应
期刊
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然而,在现在的阅读教学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不和谐的音符:相当一部分学生或不为教师所动、或不为教材所动、或不为同学所动,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静听的“零思维”状态:课堂上他们几乎没有活动的余地和体验,同学朗读、表演、合作等等一切都似乎与他们无关,没有思维的意识与努力,事实上他们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奴隶。在轰轰烈烈的课改进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