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地区的生态环境分析与可持续发展

来源 :城市地理·论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c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河湟地区地处青海省东部,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区,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河湟地区逐渐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该地区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和较早的工业基础,在全省4.98%的面积上,集中了全省72.77%的人口,在全省经济的发展中,河湟地区始终起着领头羊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每况愈下,生态环境达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本文通过对河湟地区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的分析,对河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河湟地区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1 区域简介
  河湟地区地处青海省东部,是黄河及其支流湟水形成的水资源丰富的农业区,包括西宁市(包括4区3县)、海东市(包括1区5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和门源回族自治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德县以及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和尖扎县等5区12县的自然区划,国土面积3.6万km2,占全省面积的4.98%。[1]2013年青海省人口总数为572.59万人,而河湟地区就占72.77%,地区生产总值为1454.36亿元,占全省GDP的69.22%(如表1)。由此可见,河湟地区在青海省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
  2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气象灾害频发,极端天气频数增多
  自1980年以来,河湟地区的大气状况趋于恶化,气象灾害频发,沙尘暴、大风、暴雨洪涝、干旱以及冰雹等极端恶劣天气状况频数增多,无论是在时间分布上还是在空间分布上,河湟地区均占有较大比例。西宁市和海东市为河湟地区最易发生气象灾害的地区,据统计,两市在全省的灾害机率甚至高达18.7%~23.6%。据李林在河湟谷地暴雨频率的研究中指出:河湟谷地不同历时的最大暴雨均呈现增多的趋势。[3]西宁市和海东市的暴雨洪涝天气占全省的26.9%,其他气象灾害中,雪灾占全省的20.6%,霜冻占全省的41.6%,干旱和冰雹天气甚至分别高达51.6%和57.4%。如此频发的气象灾害给河湟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4] 此外,河湟地区目前能源消耗仍然以原煤为主,其中西宁、海东两市工业用煤量巨大,大气环境污染表现为煤烟型污染,工业粉尘、二氧化碳以及硫化物排放量巨大。
  2.2 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减少
  根据国家第三次遥感普查的报告,青海省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5.43万km2。湟水作为黄河的一级支流,全长374 km,流域面积1.78万km2,整个流域面积的67.4%有轻度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积1.2万km2。[5]水土流失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单位面积的土地生产力下降,草地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1980年前后河湟地区人均可耕地面积为0.15公顷,2013年河湟地区可耕地面积为45.01万公顷,人均可耕地面积为0.11公顷,仅仅30年时间就下降了0.04公顷,而且仍然呈现下降趋势。加之本身由于粗犷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低,各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经济成本远高于其他省区,且土地季节闲置时间长。
  2.3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水质、水量下降
  由于河湟地区工农业的用水不合理,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水质的下降。农业方面,由于田间灌溉基础工程不完善,灌溉不科学,农业灌溉水的平均利用率仅为16%,不足全国水平的二分之一;工业用水消耗量巨大,2013年青海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为8395万吨,但废水处理率不足30%,重复利用率仅在10%左右,这就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消耗与浪费。青海省90%的工业企业集中在河湟地区,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当中,导致近几年湟水的水质急剧恶化,并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的严重污染,整个地区近几年河水矿化度超标接近一倍。由于水资源遭受到污染,水资源的利用价值降低,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供求矛盾。
  3 可持续发展对策
  3.1坚持生态立省的基本策略
  生态立省是青海省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体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状况相协调。河湟地区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更应该生态发展,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不走“发展-破坏-保护”的老路,要采取发展与保护并行的新策略,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健全法律法规。
  3.2 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青海省承担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面对生态环境的实情,要明确河湟地区在生态保护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河湟地区的水循环系统与土地资源目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明确全区在全省乃至全国生态保护中的地位,提升生态保护意识,农业生态发展,工业生态利用,全民参与生态保护,共同承担生态恢复的责任。
  3.3水资源的保护与重复利用
  面对目前河湟地区病态的水循环系统,必须从根本上切实保护水资源,在提升节水意识的同时发展节水科技,农业方面建立田间灌溉系统,提升灌溉水的有效率,工业方面减少废水排污,并且提高工业用水的可重复利用率,此外,要加大治污投资,建立更多大型污水处理厂,促进水资源的循环使用。
  3.4土地恢复与土地合理利用
  在近几年的努力下,退耕还林的生态恢复措施使河湟地区的环境有所恢复,但是,考虑到河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干旱,降水量稀少,树苗存活难度大,存活率低,想要在短期内恢复生态环境难度较大。因此可将退耕还林分阶段实施,具体来说,就是先种草,来增加植被的覆盖率,在大风天气频繁的河湟地区,种草能够迅速而有效地降低风沙,改善环境。种草相对于植树有两大优势,一是种草存活率远远高于植树,对水分依赖度低,且绿化作用明显迅速;二是种草经济成本极低,投入小,对人工灌溉的依赖度远远小于种树,生长能力强。等草地面积达到一定的水平,再考虑通过植树的方式来更有效地涵养水源。另一方面,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更改作物品种,降低土地闲置时间,提升土地利用率。
  3.5合理节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
  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控制资源开采是迫切而必要的,是可持续发展必須实施的。对待非可再生资源,必须合理开采,按需开采是底线,不能以破环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3.6统筹人口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频繁的人类活动势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以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人口增长势必要增加资源的消耗,造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本身也应该以促进长期发展为重要目标。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资源与人口的供求矛盾,统筹人口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 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马生林.河湟谷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策研究[J].水利经济,2014,22(5):37-39
  [2] 青海省统计局.2014年青海统计年鉴[R].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 李林, 王振宇,汪青春,秦宁生.河湟谷地暴雨频率的研究[J].气象, 2005, 31 (8) : 37-41.
  [4] 罗生洲,汪青春,戴升.青海省气象灾害的若干气候特征分析[J].冰川冻土,2012,34(6) : 1380-1387.
  [5] 张兴玲,浅析青海省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9,(6) : 31-32.
  作者简介:马伟东(1994~),男,回族,青海西宁人,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12级本科生。
其他文献
介绍了SIDI AICH隧道洞口及洞身长管棚施工方法,总结了该工法的优劣,并对其具体工艺流程及各施工环节应注意的操作要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针对管棚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
由于非线性特性地球物理反演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近十年来,非线性反演方法如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在地球物理数据解释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目前基本仍限于一维
东兰县是较早开展农作物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和发布的县份之一。自1963年6月筹建东兰县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站(下称测报站)发布农作物有害生物预测预报,迄今,已经走过近半个世纪的
在地表一致性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可适用于宽线剖面、弯曲测线、传统的二维和目前广泛使用的三维地震观测. 在地形及近地表低降速带地质结构复杂的探区,低降速带厚度及速度估
在北海市2001年的农业有害生物普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国内植物检疫对象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简称枯萎病,下同).目前该病已成为我市木薯生产的一大危害,受害损失有越来越重的趋势
影响体育产业文化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体育文化消费、体育文化资源、体育产业的国际化程度、公共体育文化设施、体育文化传媒以及人力资源、居民生活质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广西蝴蝶新记录有55种,分属于9科44属16种39亚种.
结合工程实例,对在线液压管道内部酸洗、冲洗清洁度不够等影响设备生产运行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脱脂液、酸洗液的配制质量和管线临时酸洗回路的连接方式是影响在线液压管道酸
试验结果表明,小菜蛾性信息素不同的放置高度和密度具有不同的诱捕效果,密度为每667m2放置诱捕器6个和高度为水盆口高于白菜顶部约25cm诱蛾量最多,单盆诱蛾量分别为515.5头和409.8
鱼的崇拜与禁忌是世界性的巫术现象,也是鱼文化研究中较为冷落的领域。中韩两国的鱼禁忌大都是相同或相通的,内容丰富,联想怪异,涉及面广,充满着神秘的民俗意象。舟山渔民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