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nkduck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我认为“有效”应该指情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如增力剂一样,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应该像一个好的导演一样,在课中创设有效的情境,从而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使学生在“乐”中发展语言能力。
  下面简单谈谈我的想法: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是前提
  
  教材是学校课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育人载体。现行的数学教材又作了一定的修正:形式上活泼可爱,图文清晰精美,内容总量上进一步删减降低了难度;教材不仅在内容选择上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感而且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教材的修正体现了教改精神,那么,作为新课改下的一线教师就更应秉承课改思想,脱离“依纲依本”的思想,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的观念。
  在钻研教材时,我们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的组织、教材的呈现方式进行适当的“裁剪”,或取或舍,或增或删,或提前或延后,使教材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在备课时,对于语言点的重组、训练方式的改进都需要做到“心中要有一杆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创设有效情境的前提。
  
  二、适时、恰当提问是良策
  
  情境这个词所涉及的面很宽泛,从广义上看,开展一个游戏,组织一次活动,评讲一个故事……都属于情境创设的范畴。对于高年级的数学教学而言,我更钟情于适时、恰当的课堂提问。
  “学贵有思”。提问是课堂教学启动的点火剂,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催化剂和润滑剂。适时、恰当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增强学生表达的欲望,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要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教师必须提炼最有价值的问题且能做到适时提问。
  1、问在导入时。导入新课时我们往往可采用设问的方法,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
  2、问在过渡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
  这样课堂活动就能顺利高效地进行,直接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时,从一个知识点讲到另一个知识点要衔接自然,否则学生会觉得莫名其妙,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利用现有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3、问在重难点处。设计的课堂提问抓住了重难点,主要训练内容也就抓住了。
  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对多项教学内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抓不住的现象。备课时,应找出重难点,然后以此为主线,串起其他教学内容。
  
  三、精选互动话题是关键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关键看学生的技能是否得到了训练、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因此,我认为精心选择互动话题是教学情境创设中的关键一环。
  1、话题的选择宜整忌散、宜精忌滥。设置情境进行教学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得让大部分或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否则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当然,由于禀赋、教育影响和兴趣爱好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情境活动中自然也会呈现出差异,因此在设境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情境中有自己的位置,有施展才华的时间和空间。另外,由于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应尽量减少组织教学环节及重复的训练环节,赢得时间让学生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话题的选择宜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忌生搬硬套。帮助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他们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中要寻找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结合点,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充分利用教学媒体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语言的环境,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于真实的场景中,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创设有效情境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学习、深入钻研、精心设计、努力探索。但无论如何,只要我们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要求灵活设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积极地学习,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积极高昂的情绪,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并做到学以致用,就能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寻找规律。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数学
期刊
眼下有一些语文课,上得是越来越闹猛,唱歌、跳舞、演戏,十八般武艺轮番登场,各种手段层出不穷,课堂上可谓热闹非凡,令人眼花缭乱。可是,听得多了,总给人这样的感觉:兴趣“浓”了,味道“淡”了;形式“厚”了,内涵“薄”了;气氛“活”了,心灵“滞”了。这样的语文课堂,就像一只飘飘悠悠的“风筝”,几乎失去了赖以维系的“绳索”一样。这种语文教学,盲目追求所谓的“出彩”、“出新”,在舍弃学科特征的路上越走越远,
期刊
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 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例如:日常生活中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是靠汽车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向前行进的。摩擦通常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几种。我们知道踢出去的足球会慢慢停下来,是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木匠在把木板磨光滑的工作中,是用砂纸在木板上靠砂纸和木板产生的摩擦力将木板打磨平滑的;汽车发动机靠与皮带的摩擦力将动能
期刊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高效性”的研究逐渐深入,更多的地理教师潜心于课堂教学艺术的钻研,孜孜以求地探索出了种种“有效、高效”的途径。  在此笔者亦谈点浅见:地理是一门科学,地理教学更是一门艺术。因此地理课堂的开头导入和最后小结是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两大环节均不可忽视、不可偏倚、不可或缺。“浓妆淡抹皆出彩,首尾兼顾更见效”,让课堂导入浓妆登场,以达到激趣启智的
期刊
纵观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不难发现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现象少了,而教师通过简单提问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的现象却仍较为普遍。教师的启发引导,多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设的轨道;学生的动手实践,多是在机械地执行教师的一个个指令。这种封闭的、僵化的数学课堂教学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发挥。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从教学内容、教学问题及教学活动三方面予以开放,才能促进
期刊
“现在的课堂呀,学生出了错误也不敢指出,一节课下来就是掌声不断,‘真棒’泛滥。”“课改,课改,学生学习习惯、课堂纪律都变差了!学习成绩两级分化严重,好生更好,差生更差了!”课改初期,在办公室常听到这样的感叹与怨言。可这次,参加完三明市小学数学(北师大教材)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后,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不管是教材的处理,还是情境的创设、学习方式的选择及课堂评价的语言,都没有丢失宝贵的东西——“实效”。   
期刊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是我长久以来的困惑。阅读教学搞得热热闹闹,但有一个基本的问题,阅读教学教什么?有人说了,当然是教会学生怎样阅读。照此说法,假若没有经过阅读教学的训练,人们就不会阅读?有没有经过阅读训练会有多大的差别?思考再三,我觉得阅读教学应该有下面这些内容:    一、教经典     以我的理解,校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同的意义,作为校内阅读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所谓的经典,应该是
期刊
国外著名的教育学家托克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法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是这样说:“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也是使学生持之以恒的催化剂,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  心理学提到,所谓兴趣,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倾向性的一种心理现象。兴趣的
期刊
曾读过哈伯德笔下的一段故事:在赤道地区,一位小学老师正努力地告诉儿童们什么是“雪”。老师说:“雪是一种纯白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盐一样。”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冰淇淋一样。”老师说:“雪是粉末状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沙子一样。”教后,老师问:“雪的形态怎样?”学生的答案是:“雪,是又冷又咸的沙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知道真正的雪,只有自己到雪的国度,正
期刊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应用,原本是在高中教材里提出的,但随着新教材的推出,在数与式的教学活动中,等差数列的有关计算和应用的题目颇多。下面就成功的教学经验略作归纳:    一、公式的推理    1、用最浅显的实例为引子。  有一列数:1,2,3,4,5,6,7,8,9,10。求它们的和是多少?  解:设S1=1+2+3+…+9+10①  S2=10+9+8+…+2+1②  显然,S1=S2,并设S1=S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