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培优背景下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路径探究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man_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提高我國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贡献率的重要抓手。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基于SWOT分析视角发现,现代学徒制虽然贴近生产情景、以师徒关系为基础、还拥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但仍存在“校热企冷”现象凸显、双招一体化难以落实、“双导师”团队建设不足、质量管理体系尚未健全和社会认同度不高等问题。基于此,应提出可供选择的发展战略:筑牢校企利益共同体,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抓住政策机遇,落实双招一体化、完善“双导师”团队建设和健全质量管理机制;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师徒文化,促进社会观念转变;加强学校项目运营管理水平,利用自身优势,探索全面推行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路径。
  关键词:提质培优;现代学徒制;SWOT分析;路径
  作者简介:徐健,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06-0047-09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文件强调要“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1],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与校企协同育人。在此背景下,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具有以下三点现实意义: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特点体现为校企协同育人,不仅重视学生技术技能的习得与掌握,还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现代学徒制通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二是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贡献率。通过现代学徒制,职业院校可以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技术技能积累,从而提高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培育职业教育特色品牌。在现代学徒制的推行过程中,职业院校总结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不足,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不断的修正与完善,形成以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为标志的职业教育特色品牌。基于此,本文认为,对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进行研究具有非常明显的现实必要性。
  一、提质培优背景下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分析视角
  《行动计划》指出,要通过完善职业教育发展制度,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才需求紧密对接,有效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模式正契合了我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基本要求,因此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势在必行。现代学徒制在全面推行过程中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因而SWOT分析法是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通过这一分析法,可以将与推行现代学徒制中归属于内部因素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和归属于外部因素的机遇(Opportunity)、挑战(Threat)一一例举,系统地梳理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内外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发展的可操作性策略(见表1),为深化校企联合育人、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供些许启示。
  二、提质培优背景下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职业院校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的优势与劣势是指组织内部存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积极因素包括现代学徒制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层面表现出的多重优势,如强调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双主体”地位,注重技术技能的传承与创新,以岗位素养习得为目的等,这些都是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方式。消极因素则包括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经验相对浅显等,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制约着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贡献率。
  (一)提质培优背景下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分析
  1.贴近真实生产情境,使学生能够开展有目的性的学习。现代学徒制要求学生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学生提供了直接参与企业一线工作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贴近真实的工作情境,在资历深厚的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围绕具体的工作岗位和项目生产开展针对性的技术技能训练。因此,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学生将在学校习得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针对问题的解决和项目的完成进行持续的、有目的性的反思,让企业真正成为学生掌握生产所需的技能、方法和获取有效实践经验的场所。
  2.以师徒关系为基础,促进学徒岗位素养的习得。现代学徒制的一大核心特征是建立稳定的师徒关系。师徒关系也是传统师徒制的标志,它在前工业社会时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技能传承作用[2]。现代学徒制在继承这项特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其与现代技术技能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学徒跟随企业师傅参与一线工作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师傅的指导与传授,享有职业院校单方面育人无法具备的优势,如开展技术技能学习与训练、传承师傅的技能知识和职业理念等,从而加深对工作岗位的认知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可以说,稳定的师徒关系的建立能够帮助学徒全方位习得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素养,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充分体现。
  3.校企协同育人,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撑,更是职业院校和企业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据点。于学校而言,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岗位的契合度、匹配度是对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有力证明;于企业而言,拥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储备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然而,从人才的知识结构、成长规律和培养成本等方面来考量,学校和企业均无法独自承担这一培养重任。而现代学徒制作为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能够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以人才培养为主线,构筑可持续的利益共同体。共同体强调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双方共商共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细则,合作开发学徒制课程,共建实训基地,调整师资结构,创新课堂教育教学,以及进行质量评估与管理等,这些基本事项不仅能弥补当前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板与不足,还能为企业培养未来发展所需的合格员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培训成本,助力企业的长足发展,因而校企协同育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提质培优背景下全面推行現代学徒制的劣势分析
  1.“校热企冷”现象明显。现代学徒制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校企联育为长久以来主要承担育人重任的职业院校指明了方向,因而学校积极联络相关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期望通过与企业的全面深度合作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然而,与发达国家始于企业自身需求的现代学徒制所遵循的内生模式相比,我国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主要受到政策、舆论等外力的推动,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企业需求也尚待检验。同时,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需要投入大量的培养经费,培养周期较为漫长,最终培养出来的学徒不一定能立即为企业效力,这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
  2.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够。工学结合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鲜明特点,但这一特点目前尚未得以真正的践行。大部分试点院校虽然成立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但人才培养仍旧按照传统模式:前两年都是在校学习,第三年才有机会到企业参与实习实训,且会出现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情况,这种工学结合学时的不合理分配很难培养学徒的职业岗位能力。另外,由于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联育融合程度不深,职业院校仍然是学徒制培养的承担主体。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起着主导作用,企业在育人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师徒”关系徒有其名,现代学徒制强调的“双主体”育人并未真正落实,进而影响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实质践行。
  3.招生招工一体化难以落实。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存在明显的不协调。企业的招工人数受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影响,如:企业经济效益好,招工人数自然就多,能够提供的学徒培养名额也相对多;企业经济效益差,招工人数就得降低,能够提供的学徒名额也相应减少。职业院校的招生计划则是在国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规模内确定的,有明显的人数限制,故而企业招工与学校招生无法同步进行。这样就出现了学校招生人数与企业招工人数不对等的问题,企业往往处于实际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尴尬境地,进而导致企业不满意现代学徒制的招生方式。
  4.“双导师”团队建设不足。双导师制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一个重要特征,双导师能从整体上优化职业教育的师资配置,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专职教师的理论教学优势和企业师傅的实践教学优势。学徒的理论习得与技能训练离不开双导师的共同努力,双导师的专业背景、教学能力、职业操守、配合程度也会影响到学徒的培养质量。当前,对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在素质标准、考核标准、激励奖励制度等层面的建设还不完善;校企双向互聘教师的渠道也不够畅通,双导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另外,这两类教师在学徒培养的具体模式、课程设置、评价管理等方面也存在意见分歧,协同育人融合不深,因此“双导师”教学团队的建设仍亟待完善。
  5.质量管理体系尚未健全。建立科学、顺畅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障学徒培养质量的重点之一,也是所有参与现代学徒培养主体、资源、要素各行其道、通力合作的保证[3]。从当前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情况来看,国内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徒培养基本上沿用三年制,实施无差别的时间管理,弹性学制和学分多元累积并未得以实现;一些职业资格证书受到报考时间、学校认证资格权限以及认定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致使部分学徒在顺利完成培养任务后,因未及时进行资格认定而无法取得相关技能证书,无法实现“双证融通”;对学徒培养质量的评价方面,校企双方未能明确各自在考核体系制定与确立中的角色和职责,第三方评价引入更是不足。另外,一些职业院校基于试点成效考核与学校继续办学等多重现实因素的考量,往往也会放松考核标准,致使学徒的培养质量未能得到严格把控。
  三、提质培优背景下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职业院校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机遇与挑战是指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利的外部因素,能够助力现代学徒制的顺利推行,为明晰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完善职业教育教学制度、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指明方向。相反,不利的外部因素不仅限制现代学徒制的推行效果,更阻碍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提质培优背景下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机遇分析
  1.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质量职业人才的需求。世界产业经济的发展走向加速了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我国政府推出“中国制造2025”及后续的“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等战略,表明了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的新征程。2016年,由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将近达到3 000万人。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急需调整和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以契合制造业发展对高质量职业人才的培养要求。而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能够培养出制造业新兴产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2.国家政策的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紧密相关,国家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的推广。2014年,《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推动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财政资助、政府购买等奖励措施,引导企业和职业院校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4]2019年,国家相继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均明确提出,要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全面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学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制定的《行动计划》再次强调:“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学徒制,鼓励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1]由此可知,我国从政策层面鼓励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学徒制,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充分体现出国家对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期望。   3.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网络化、数字化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大众传播手段的不断升级,也直接推动了信息传播载体、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的革新。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媒体,以其信息流通高速、传播高效的优势,成为继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影响民众并传递价值的新载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预计到2021年上半年将会突破10亿[5]。微博、微信公众号、各类短视频和直播APP成为备受欢迎的信息获取渠道。在此背景下,依托互联网,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以形式新颖、内容详实、人民大众更易接受的方式对现代学徒制进行宣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国外经验的积累。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推行与研究都要晚于西方国家,当前仍处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之中。国外现代学徒制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目前影响力较大的有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美国的“注册学徒制”和日本的“产学官合作学徒制”等。这些国家在校企合作推进、专业标准建设、双导师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和人才质量管理机制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熟的经验,为保障现代学徒制顺利实施而制定的法律法规也比较健全。因此,国外学徒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提质培优背景下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挑战分析
  1.学徒流失率较高。学徒流失是影响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学徒培养从开始到结束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但在此期间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届时企业可能会发現所培养学徒与市场所需岗位并不契合,又得进行二次培训或重新招聘对口工人。另外,学徒出师以后,出于薪资待遇、个人兴趣和发展理念等种种因素的考虑而不愿留在培养企业,转而进入其他企业或者工作单位。这些情况都表明了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属于一项风险投资,而学徒的流失意味着投资失败,这显然违背了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初衷。
  2.政策法规难以落实。现代学徒制属于一种公共产品,受益群体包括职业院校师生与企业,甚至惠及整个社会。所以,作为第一责任主体的中央政府理应制定出规范且可行的法律法规,以其固有的强制力促进各方有效参与现代学徒制[6]。然而,当前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明显存在鼓励有余、实际难以操作的缺陷,如《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就业促进法》等,几乎都使用“国家鼓励各方开展合作”“企业应当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与企业应当密切联系,实行产教结合”等字眼,既未能明确企业在学徒培养中的重要责任,也未能发挥教育的约束功能。国家对于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鼓励政策也仅限于宏观层面的支持,而对政策如何具体落实与详细开展则没有给出进一步的解释,因此企业的育人主体身份、面临的投资风险均没有得到法律的明确规定与保障,从而导致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无法提高。
  3.社会认同度不高。当前,我国对技能型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如机械设计师、装饰设计师等职位,职业发展前景好,薪资待遇可观。但事实上,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还是不高,其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始终认为普通教育优于职业教育;二是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按照分数高低对应填报重点高校、普通本科和高职院校,这种约定俗成的排序导致上高职院校成为学生和家长的“无奈之举”;三是高职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招考和企业招聘时,面临因学历门槛而失去心仪机会的遗憾与不甘。传统观念与现实导向的合击反映了我国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的尴尬处境。此外,在网络信息的喧嚣中,物质与金钱充斥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精神层面,那些“体面”“轻松挣钱”的职业受到人们的狂热追捧,从事技术技能劳动却被瞧不起,劳动光荣的价值观被有意无意地扭曲。因此,即便社会各界声称要支持现代学徒制,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但在有选择的前提下,人们还是会偏向普通教育或另谋出路,所以现代学徒制获得的社会支持并不乐观。
  4.国外经验的盲目借鉴。现代学徒制给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诸多利益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德国的“双元制”对二战后德国经济的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当前我国仍存在盲目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的情况,有些职业院校根本没有领会现代学徒制的真正内涵,就将现代学徒制简单等同于校企合作或工学结合,模式化地套用国外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工学分配时间等。实际上,职业院校必须要结合本国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现状、职业教育体系以及社会观念等多重因素,才能建构起符合本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从而发挥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SWOT分析法下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路径选择
  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本文对新时代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挑战进行了全面梳理,发现在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应当发挥内部优势、扭转内部劣势、抓住外部机遇、化解外部挑战。
  (一)“SO”战略
  “SO”战略是指发挥内部优势的同时,也要抓住外部机遇,结合二者,使现代学徒制的全面推行取得高效进展。
  1.坚定推广决心。现代学徒制能够弥补传统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不足,进一步满足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面对自身优势与外部发展机遇,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机构必须要坚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决心,采取相应的举措。首先,要保障学生能够开展有目的性的学习,能够认识到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的异同,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学习岗位技术知识;构筑可持续的校企利益共同体,坚定职业院校与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的“双主体”育人地位。其次,要抓住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全面推行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而提出的政策机遇,整合国家和地方的资源支持以及合理配置,使每一份资源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2.借助媒体宣传。现代学徒制的推行不只是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责任,其宣传不应只通过政策文件、学术会议和专著论文等形式进行,而要充分结合多媒体资源,发挥新媒体的宣传优势。通过新闻联播、微博热搜、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和直播等诸多方式宣传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公布现代学徒制试点取得的成效、展现学徒的培养过程、介绍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办学经验等,能让现代学徒制得到及时、有效而全面的宣传,从而对提升现代学徒制知名度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ST”战略
  “ST”战略指在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要借助现代学徒制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化解外部挑战带来的不利影响。
  1.弘扬中华传统师徒文化。现代学徒制育人过程中,企业师傅不仅指导学徒展开技术技能训练,还会在日常相处中影响学徒价值观念、为人处世的态度和个人性格的形成。这种亦师亦长的师徒关系与我国传统的师徒关系有相同之处,因此企业师傅要善用师徒关系对学徒进行正确的导引。首先,针对学徒流失率较高,进而影响企业积极性等问题,企业师傅要善于运用中国古代学徒成长案例,剖析职业技能习得与成长所需的稳定的实践场所,以及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品质,借此培养学生对职业、对企业的忠诚精神,提高学徒的留用率。其次,针对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同度不高的问题,企业师傅应当大力宣传中华传统师徒文化,加深学生、家长和社会大众对现代学徒制的认知,促使大家对现代学徒制的认可与接受。例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文物修复师,就是采用的古典师徒制培养而来;《大国工匠》中的陶巍、“大国工匠—师徒对话”论坛中的陈金元、林飞等技能大师,也是采用师徒形式,培养了传承自己技术技能的弟子。最后,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经验的职业教育理念,能使国外经验更“接地气”,帮助现代学徒制实现本土化发展。
  2.筑牢校企利益共同体。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模式决定了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性质,针对政策法规未能发挥其强制力促进各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问题,必须发挥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即利益共同体的作用。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构筑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政策法规的落实,并取得更有效的成果。首先,要落实校企双方协同育人的“双主体”地位,共同确立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建设以职业院校为主导的、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要充分发挥企业师傅的中介作用。企业师傅不仅要指导学生进行技术技能实训、参与课堂教学设计和教材编写,还要促进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的双向流动,深化校企合作。
  (三)“WO”战略
  “WO”戰略是指利用外部机遇,扭转内部劣势。在新时代,现代学徒制存在的“校热企冷”、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够、双招同步难以落实、双导师团队建设不足和质量管理践行不敷等问题,需要借助外部机遇来帮忙扭转。
  1.落实政策保障。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离不开国家政策发挥的大力支持。首先,要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从制度层面确定现代学徒制的地位,提高企业和社会对现代学徒制的信任度。其次,要落实企业激励政策。《行动计划》中提出:“对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规定的,且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范围的试点企业,可按投资额的30%抵免当年应缴纳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并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方式激励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政策层面的明确规定不仅能让企业投入的人才培养费用得以分摊,还能取得一定的收益,这对提高企业积极性能起到明显效用。再次,要从制度政策上确立企业在招生招工一体化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企业被动接受招工指标的现状,形成政府引导扶持、校企双主体协同参与的招生招工一体化模式。最后,针对“双导师”团队建设不足的问题,要从制度层面规定“双导师”的人数比例、素质标准和考核标准,完善“双导师”结构,提高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2.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够,人才培养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必须通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来改善。首先,要借鉴国外经验,合理分配工学结合时间。企业是学徒实习实践的第一线,企业岗位是学徒的最终就业岗位[7]。因此,职业院校要安排好学生在企业的实训时间和在学校的理论学习时间,并确保所学专业与最终的实习实践岗位相匹配。其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搭建校企资源共享平台,优化教学资源。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也可通过这一平台,相互交流学徒制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学习进展情况,对接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衔接。最后,要采用多元评价体系,从多方面检验学徒对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的掌握,联合第三方制定考核标准,严格把控学徒的培养质量。
  (四)“WT”战略
  “WT”战略是指面对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的双重不利影响,应该统筹兼顾,即不仅要将内部劣势影响降到最低,还要规避外部挑战带来的风险。
  1.帮助企业树立长远的发展观。虽然企业参与积极性低是无法忽视的常态问题,但考虑到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必须帮助企业树立长远的发展观,进而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从短期来看,企业无法获得短期效益并且承担了投资风险;但从长期来看,现代学徒制亦是企业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途径,即由学徒制培养而成的员工对企业的生产流程、产品规格和企业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与认同,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实施人员管理也更容易进行。同时,企业为行业培养人才,可以为自身带来诸多隐性回报,如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力等,这些都会为企业的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政府、行业和专家学者应帮助企业转变观念,主动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匹配,缓解劳动市场上技能型人才的结构性短缺。
  2.加强学校项目运营及管理水平。首先,职业院校应当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资源及科研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例如:组建技术服务团队,专门研究企业日常经营与生产中的难题,帮助企业改善生产效率,提升绩效;为企业提供员工基础业务能力培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共建实训中心,实现技术协同创新。其次,针对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不高和学徒流失率低等问题,职业院校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完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提高学徒出师标准,争取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二是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咨询室,倾听学生的实际诉求,帮助他们了解现代学徒制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过程,尊重学生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的自愿性,提前做好学徒流失的应对策略。再次,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必须具备育人的条件,否则难以取得育人效果,甚至无法完成育人流程。因此,职业院校在遴选合作企业时,尽量选择与规模较大、有明确的人力资源规划、用人需求持续稳定、有完善的培训体系、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开展合作。最后,在学徒制的推行过程中,职业院校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明确培养的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警惕过度套用国外成功经验,从而无法形成具备本土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总之,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依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改革,即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创新实践才能实现。因此,在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的关键时期,只有对现代学徒制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进行系统分析,充分发挥内部优势并抓住外部机遇,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迎接挑战,才能更高效地促进现代学徒制的全面推行,进而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推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九部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Z].教职成〔2020〕7号,2020-09-16.
  [2]李政.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审视——基于技术技能人才知识结构变迁的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1):54-62,120.
  [3]韩旭,张俊竹.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成效、困境与方向[J].教育与职业,2020(24):41-46.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Z].教职成〔2014〕9号,2014-08-25.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2-03].http://cnnic.cn/gywm /xwzx/rdxw/20172017_7084/202102/t20210203_71364.htm.
  [6]翟志华.结构功能主义的现代学徒制宏观环境研究与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1):260-264.
  [7]毛少华.职业院校全面推广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21,41(1):65-70.
  [责任编辑    秦   涛]
其他文献
摘 要: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更好的按其内在规律和外在需要推动工作,每一位职教人离不开学习、反思和实践。《长话短说:2009—2019年的职教观察》一书,是作者对职业教育问题不断观察和思考的成果结晶,书中文字就像一双眼睛,带着我们一起观察职业教育,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谋划和推动工作的能力。在职教20条出台的背景下,在当前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尚存差距的现实下,通过这些文字,让我们深刻意
期刊
摘要 阐述了“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对高职院校“嵌入式”创新教育的内涵从嵌入学生全体、嵌入行业专业、嵌入校企合作及嵌入日常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并构建了嵌入全员的“三段式”培养、嵌入专业的“三课堂”教学、嵌入校企的“三平台”实践、嵌入日常的“三体系”保障的高职院校“嵌入式”创新教育实践体系,为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
期刊
摘要.面对“新冠”疫情,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停课不停学”成为全国中小学校的共同追求。以浙江省海宁市三所中职学校参与在线学习的学生为调查样本,从居家在线学习环境、学习行为、学习感受三个方面共18个调查点展开调查、统计与分析,了解中职学生居家在线学习的真实情况与真切感受,发现在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中职学校制定完善在线教学实施方案,开展在线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职学生;在线学习;“新冠”
期刊
摘 要:职业院校开展技能大赛是检验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政校企行”深度融合的桥梁。技能大赛背景下的“政校企行”深度合作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搭建平台,稳固“政校企行”四方资本多元混合投入的长效合作机制;以赛引建,实现“政校企行”多方利益共享;以赛促改,建立“政府引导、校—企主导、行业指导、责任共担”的运行机制;以赛引教,打造“校企协同”培育教师的新路径。  关键
期刊
摘要 鲁班工坊是促进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服务项目,它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班墨”思想为基础,具有丰富的内涵。鲁班工坊的创建对中国职业教育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的本土生长,形成民族特性;提高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权,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彰显职业教育的共同价值,关照人类和谐共生。  关键词 鲁班工坊;职业教育;价值意蕴  基金项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
期刊
摘 要: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需要研究和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依托与企业共建的“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从培养方案、培养机制和培养理念等方面出发,进行了校本实践。探索出“创设名企情境化教学切入现代学徒培养、骨干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双元主导现代学徒培养、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双实现现代学徒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
期刊
摘要:广西沿江高职院校作为广西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能够为广西地方产业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其服务地方的特点决定了其专业设置必须与产业发展协调一致。通过对广西沿江7市的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分析其专业动态调整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广西高职院校要以产业转型升级目标为导向,优化和创新传统专业;以区域重点规划为导向,促进专业对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市场现实需要为导向,调整和拓展专
期刊
摘要:“1+X”证书制度是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高度匹配的重要途径。利用GM(1,1)模型,通过分析江苏省53家新兴产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得出新兴产业与创新人才匹配度数据及需求预测结果,提出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产业均衡发展、现有创新人才结构优化为提升新兴产业与创新人才匹配的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建立健
期刊
摘 要: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是行业、企业、学校等多元合作的具体形式,是产教融合的载体、校企合作平台。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借助行业优势,联合多方构建了“行业引领、校企主体、多元参与”山东省现代水利职业教育集团,实施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建设水利技术传承创新中心,创办国际订单班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现了产业链和教育链深度融合。  关键词: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产教融合;校企主体;多元参与  基金项目:2
期刊
摘要 城人教育的适配性表现在三个维度。以高新区宜兴环科园为例,通过对其成人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与其区域发展适配性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成人教育适配性的视角探讨如何立足高新区实际,找到推动成人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适配机制、路径与模式,以期用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助推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成人教育;适配性;区域经济发展;宜兴市高新区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