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十大误区

来源 :中国城市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摩立特集团(Monitor Group)在20多年来帮助世界各国和地区以及中国多个省市发展经济和产业的过程中,总结出各地在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执行方面存在的许多普遍性的误区,在此特总结如下。
  
  误区之一:战线太宽,失去重点
  
  好的战略一定要“聚焦”——集中优势,重点发展,原因很简单:资源有限、时间有限、人力有限,因此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全面开花。这一原理也适用于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然而,仔细研究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可以发现无论是国家级、省级还是市、县级,产业规划能够做到“聚焦”的少之又少。许多城市的“核心产业”“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不下十个,除此之外往往还有多个“重点发展”、“积极发展”、“倾斜发展”的产业。且不说产业规划者和执行者是否能够真正定义和理解“核心”“支柱”、“主导”、“重点”、“优先”、“积极”这些定语的具体含义,仅仅从数字上来看,这么多的“重点产业”通常会有两个负面结果:第一,由于各个“重点”产业相互竞争政策资源、财政资源、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一部分产业根本得不到“重点”发展,名不副实;第二,由于资源分散,真正需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没有得到应有支持,导致丧失发展先机或者结果不尽人意。这种现象用战争术语表达就是“战线拉得太宽,没有突破点”。
  与此相反,摩立特建议政府在制定产业规划时要尽量减少“重点产业”的数最(例如控制在3~5个以内),并全力保证这些“重点”产业真正获得“重点”支持。也只有这样,这几个产业才能逐步形成区域性、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并有效拉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正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道理。
  当然,这并不表示不发展或不重视其它产业,而是强调发展的优先级——在资源分配和支持力度方面要更多地向“重点产业”倾斜。
  
  误区之二:追赶潮流,同质化竞争
  
  一窝蜂发展某个产业的情况在我国十分普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0个省份中,将绿色产业或者低碳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的省份至少有28家;至少有20个省份提出了打造新能源基地或把新能源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的计划;全国有上百个医疗健康产业园;数十个城市把汽车产业作为城市支柱产业,等等。很多地方实际上并不具备发展这些产业的条件,或者存在着其它更具优势、更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但是偏偏扬短避长,舍近求远,一哄而上,往往导致低水平同质化竞争、造成资源和投资浪费。
  摩立特建议各地在编制发展规划时要有更加自信和成熟的心态,在系统分析、充分认识自身优势条件的基础上慎重选择更适合自身的产业发展方向,形成当地产业的独特性,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跟风。
  
  误区之三:盲目追求高科技,忽略传统产业
  
  似乎每个城市都希望发展诸如电子、通讯、半导体、软件、生物科技、新材料等热门的“高科技产业”,并以此来实现本地产业“升级”。殊不知这是舍近求远的重大误区。放眼世界,以所谓“高科技”产业著名的地區很少,倒是很多传统产业拥有持久的全球竞争力——意大利的服装设计产业和建筑陶瓷产业,德国的汽车、钢铁和设备制造业,日本的农业和食品制造业,荷兰的花卉业,美国波士顿的教育产业,中国义乌的小商品贸易业等等,不胜枚举。因此对于已经拥有良好优势传统产业的城市而言,或许更有效的产业升级方式是大力发展自身已有的传统优势产业,并逐步提升这些优势产业的科技含量、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而不是追逐“高科技”时髦。
  实际上,传统产业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升级,反过来会有效带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例如,美国亚特兰大市的交通运输与物流产业在美国领先,包括UPS在内的世界级物流企业均落户在此,而由于物流产业对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有巨大的需求,带动了亚特兰大IT产业蓬勃发展,并在产业竞争力方面逐步跃居美国前列。
  
  误区之四:狭隘理解产业集群的概念
  
  “产业集群”的发展理念近些年已经在全国得到广泛接受,但是很多政府领导和专家对“集群”概念的理解仍然多数局限于“产业链上下游产业”,没有意识到所谓“集群”不是一个产业而是多个产业。例如,多数人都把“农业”的理解为种植业和养殖业,而实际上“农业集群”除此之外还包括了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业,以及必不可少的冷藏、运输物流、商贸(例如农产品交易市场)、包装、金融(例如小额贷款)、保险、检验检疫、化肥、农药等其它产业。只有全面、系统性地考虑这些相关产业,农业才能真正发展:而如果仅仅围绕着种植和养殖业来狭义地发展,永远也不可能培育出有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的农业。实际上,正是这种对农业集群的错误理解导致我国很多具体产业政策根本无法解决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同样的问题实际也存在于很多其它产业。比如,发展旅游业时过于强调景点开发,而忽略了餐饮和酒店等产业的配套建设;发展软件和信息产业时没有考虑到这些人才密集型产业需要当地有足够数量的大学和职业培训学校支持,等等。
  
  误区之五:不能差异化地看待本地型和外向型两种产业的本质区别
  
  根据各自特点的不同,产业可以分为三大类:资源型、本地型和外向型。“资源型产业”是主要依靠某种自然资源而存在的产业,例如采矿、石油等,这是一个地区天然的资源禀赋,后天努力的作用有限,因此在本文中不多谈;“本地型产业”主要为某一个限定的区域(如城市)提供产品或服务,例如住宿餐饮、零售、供电、供水、医院等;而“外向型产业”向本地之外或国外销售产品和服务,例如制造业、农业、旅游业等。外向型产业由于在更广的市场中运营和竞争,因而比其他种类的产业更有竞争力,创新能力更高、生产力更高、发展潜力无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而本地型产业由于主要服务于一个地区,市场空间狭窄,通常很难作为一个城市经济的核心产业。因此在产业规划的重中之重是要明确本地区要发展的外向型产业。很遗憾的是,很多城市的领导们和产业规划部门尚未意识到以上的产业差异及其重要性,不少城市将“零售”、“餐饮”这样的当地型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殊不知,除了极少数城市之外,零售和餐饮产业恐怕永远也不能产生全国性的市场覆盖和影响力,更遑论帮助城市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生产力了。
  因此,对于本地型产业,摩立特集团的建议是适当发展即可:而对于重点的外向型产业,一定要在政策、资源、领导投入方面给予多得多的支持力度。
  
  误区之六:现有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间的战略性关系模糊
  
  很多城市的发展规划中部确定了一定数量的主导产业和一些新兴产业,但两类产业之间的关系通常不清晰,导致产业规划的指导性不强,执行时难以理清两者之间的优先级。实际上,两类产业最大的差异体现的时间上——主导产业是当前经济的驱动力,是当地经济增加值、就业和税收的主要贡献者;新兴产业目前在经济中的 占比很低,可能仅处于萌芽状态,但是未来一旦发展成功,将会成为城市新的经济驱动力。两类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十分重要,但是在资源分配、支持力度方面要切记不要过于强调新兴产业而忽略现有主导产业,因为主导产业才是近期和中期城市经济的驱动力,也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平台。
  
  误区之七:产业发展的软环境不够
  
  一个产业的成功发展不仅需要相匹配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同时也需要一系列相关的“软”环境支持。很遗憾的是,政府部门虽然通常对硬环境的建设十分重视,但是对相关的“软”环境的理解不够全面,往往局限在优惠政策和政府工作效率方面,对产业特需的软环境的打造力度不够。例如,某城市决心大力发展批发、物流、贸易等商贸产业,在空运、铁路、公路、水运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巨资,而且出台各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是对于商贸产业至关重要的“诚信环境”的建设行动缓慢,相关的个人信用体系和企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商贸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另外一种重要的软环境是当地产、学、研之间的有效交流机制。在一个活跃的、充满创新的产业集群里,这种交流和互动极为频繁、密切,有利于科技信息、商业信息的流动,有利于新创意的生产,也有利于促进企业合作和新企业的创建。然而在我国很多开发区,企业之间互相以围墙间隔,互不往来,相互间交流少,这很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建设。因此政府和当地管委会需要有意识引导、促进和支持当地的交流机制,比如支持和资助建设各类企业协会、校友会、同乡会;组织各种讲座、酒会、沙龙、交流、参观学习活动;在园区引进或设立诸如咖啡厅、茶楼、图书馆、活动中心之类的设施;建立网上讨论区、微博群、公告栏等虚拟交流场所等等。此类工作内容对于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很多地方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误区之八:产业规划与实际执行脱节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很多政府规划(包括产业规划)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和制约性有限,并常常与实际执行脱节。例如,招商人员不依据已经确定的重点产业进行招商,耗费资金和精力引入一些非核心产业甚至与城市产业战略不一致的企业,但是核心产业招商工作却推进缓慢;又如,产业规划虽然已经得到政府审批通过,但是没有进一步的任务分解和工作计划,而且具体的政策配套迟迟不能出台,等等。这种情况下,产业规划的价值大打折扣,无法对经济发展和具体工作提供足够的指导和支持。
  因此,地方政府对于制定出的产业规划,一定要细化分解并落实到责任人和单位,制定配套政策、提供资金和人才保障,并且具体体现在招商引资工作之中。
  
  误区之九:保护本地企业,压制外来竞争
  
  很多地方政府出于扶植和培育本地产业的目的,有意或无意地打压外来企业,刻意保护本地企业。殊不知,被过度保护而不能直面市场竞争的当地企业很有可能成为温室里的花朵,逐步失去竞争力和活力,最终反而贻害当地经济。
  国内外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健康、良性、激烈的市場竞争环境不仅不会制约区域内产业的发展,反而更有利于当地企业和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在我国,那些没有受到政府保护、必须正面与国际领先企业竞争的产业里往往能产生出世界级影响力的企业,例如华为、联想、海尔、李宁、美的、格兰仕、娃哈哈等,反而那些得到政府保护、没有激烈市场竞争的行业里一直鲜有世界级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出现。实际上,外来的企业不仅带来竞争,也带来先进的技术、理念、人才、资金和配套产业,对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会带来长久的正面影响。各地政府一定要认清这点,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倾向。
  政府真正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打造良好、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本地和外来企业公平地进行竞争。当地企业将会因此而收益,而当地经济也会最终收益。
  
  误区之十:以我为主而不是以客户为导向的招商方式
  
  很多城市在招商方面存在的一个极为普遍的问题是缺乏以客户为导向的思维,自说自话,不看听众,导致招商效果低下,也造成资金浪费。比如,很多地方为了表达“诚意”,会安排一把手接见、高规格宴请、邀请客商游山玩水、赠送当地纪念品等等,对于大型跨国公司而言,这样做的效果十分有限。原因是企业高管行程往往十分紧张,希望尽快看到与其投资选址相关的信息,比如产业配套、人力资源供应、交通基础设施、政策配套等等。因此,政府的招商人员与其浪费过多时间在应酬和接待上,还不如做好前期工作,详细了解目标产业和目标企业的需求,了解其决策程序、决策标准、工作方式等,同时结合市场竞争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招商方式,比如向客商提供一套量身定做的系统化的招商文件。这样的以客户为导向的招商思维目前在我们仍然十分缺乏。
  以上简要总结了各地在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执行方面存在的较有普遍性的十大误区。
  以后,还将对每个误区一一详细点评,并提供一些先进经验和案例,希望对读者有一定的借鉴启迪作用。
  
  (作者单位:摩立特集团)
其他文献
<正> (一) 部落本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初始形态。由于部落是由一个氏族为核心或由几个氏族联合组成的,所以马克思将其称为“血缘共同体”。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大部分血缘氏族部落基本解体,但是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部落这一群体却以其变态形式即地域部落的形式延续下来。地域部落仍明显保留着原来部落的名称,以及许多关于氏族部落观念的残余,而且留有时间甚久。一些游牧民族,直到封建社会,还有这种部落残余,居
<正> 人们常常谈到人的认识的无限性和认识的客体的无限性。前者是指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可以获得对自然、世界的无限认识,乃至全部认识。后者是指认识对象是无限的,即有待人类去认识、探索的问题是无限的,这无疑是正确的。从古至今人们都自觉不自觉地认为二者是同一的,即“一样大的”、“相等的”。其实,这两个无限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不妨称前一种无限为主体无限,后一种无限为客体无限。
国内外节庆活动有一个共同规律,就是要把节庆办好,就必须关切人类社会当前的重大主题。当今有哪些重大主题呢?
<正> 新闻侵权案件是侵害名誉权案件的一种特殊类型。系指通过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介播放新闻报道或发表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纪实小说、报告文学、通讯等)而发生的侵害公民、法人名誉权的案件。由于新闻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频率高、覆盖面大的特点,从而决定了新闻侵权比一般名誉侵权具有更大的危害。如何正确看待和审理新闻侵权案件,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探讨。 一、审理新闻侵权案件的意义
文章介绍了衡山县湿地松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其开发前景,就如何加强湿地松采脂基地建设和开发利用松脂资源提出了建议。
有些老百姓说,有的城市的灯光比拉斯维加斯还要亮,我看没有这个必要。我们一直要节约、要低碳,如今能源那么紧张,就更要有这个概念。
<正> (一) 社会主义是当代举世瞩目的重大现实问题。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人们都在议论它、探讨它,只是由于出发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罢了。 社会主义一词最初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英国和法国的文献中。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就其外延来说,它既是一种思想体系,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就其内涵来说,它是一种关于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克服牺牲多数人来达到少数人发展的社会对抗状态的思想。它是一种关于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个人
<正> 当下的认识论研究所反思的认识活动,通常只包括主体对自在物理世界和主观心理世界的认识,而没有分析主体对这两个世界交互作用所致的文化世界的把握,这与我们在现实活动中更偏注于分析文化世界的价值结构,并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充分发掘其意义这一状况是不相适应的。由于文化世界较之自在物理世界和主观心理世界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因此我们觉得,应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新要素纳入认识客体系统中。
提出了生产竹木复合板的一种新技术,利用竹编席和木材互相胶合研制出一种新型竹木复合板,该竹木复合板包括两木质面和一个芯层,其特征是面板的木纹方向与复合板的宽度方向一致,芯
对次兴黄草板栗品种资源、经营状况及加工利用等进行全面调查后,通过对各样株的植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以及经济性状等对比分析,将黄草板栗分为8个品种,其中双胚板栗在我国尚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