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务综合化对货币、利率的影响

来源 :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JZ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金融业务综合化对货币、利率的影响,提出金融业务综合化货币、利率效应假设,即:金融业务综合化会产生货币替代现象,导致货币增长减缓,以及利率水平下降。此外,金融业务综合化还会加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促进利率政策的传导。通过建立VAR模型,并以美国1959—2002年的有关数据为样本进行估计,进一步验证了金融业务综合化货币、利率效应假设。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提出金融业务综合化对货币、利率影响的机制;政策含义在于,主张在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考虑金融业务综合化所带来的影响,并在宏观经济预测模型中加入金融业务综合化因素。
其他文献
2000年《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的出台试图以更加灵活和有效的资本要求替代8%这一固定水平,即引入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风险评级机制来确定银行资产的风险水平,并以此确定银行的资本要求。本文指出在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银行缺乏真实披露内部评级结果的激励机制,无法正确地根据评级结果确定资本水平。并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对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监管部门所实施的惩罚手段和外部评级进行了优劣判断,试图给出更为有效的制度安排来确定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
本文分析了近年我国经济周期、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开放和经济秩序的变化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指出实体经济的变化是导致货币政策效应弱化的根本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从改善环境和增强货币政策的适应性两个方面来提高货币政策效应。
本文以我国中部农业大省河南省的平顶山市农业贷款总量、经济效应和制约因素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如下重要命题:第一,农业贷款是同时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低效益问题的双赢解,而不仅仅是金融机构的“政策性义务”;第二,从经济自发增长角度看,农业贷款是理性经济人的最优决策,而不是行政扭曲,因而其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是显著的;第三,目前制约农业贷款总量扩张的主要是风险管理手段不足和体制性资金外流,而不是资金匮乏。
本文应用补贴依赖指数(SDI)对江苏省两个县信用联社在1999年2001年期间的SDI进行了计算。我们发现在不计算或忽略历史上形成的不良贷款(定义为1998年年底时的不良贷款)及其影响的情况下,两个县联社至2001年均可实现可持续经营(即无须补贴)。假如不良贷款的历史包袱在三年中平均分摊,苏南的县联社依然可获得可持续经营,而苏北的县联社则须将贷款利率提高53%才能抵消获得的补贴的作用。本文采用的方法在评价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中的利率政策和测定单个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业绩方面有重要意义。
威海市商业银行是国内首次爆发严重支付风险的地方性银行,其风险形成与爆发的主要原因,除内部经营严重混乱之外,本文重点研究其两个外在管理性原因,即政府行为和央行监管;政府非理性行为造成各城市信用社的分散性风险在组建商业银行后进一步集中而爆发,央行低效率监管导致整个局面被迫从日常监管演升到风险救助。但是有趣的是,该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的最后化解依靠的恰恰是政府行为的理性化和央行监管效率的提高。因此,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提出了三个基本判断:一是任何时期有效的金融监管都有条件能够控制甚至消除金融风险,有效的金融监管并不完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省以下分支机构层次的减少和业务的收缩,在县域金融体系中,农村信用社呈现出日益明显的金融产品替代趋势。无论对区域经济还是区域金融而言,已经并且还将产生内涵极其丰富的影响。对此,本文就其替代的趋势、环境、能力和背景等进行了跟踪考察,并基此提出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定位调整问题和相应的完善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