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校本教研的有效策划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促进教师成长、改善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策略和有效途径,校本教研以其独有的价值得到了教学研究者、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肯定。然而,审视校本教研之路,不难发现,教研效能低下、视野狭窄等弊端与新课程理念逐渐背离,已经严重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导致学校校本教研的生命活力难以焕发。本文试从策划者的视角来剖析时下数学校本教研的一些不足,从多角度、多纬度探寻积极有效的改进策略,促进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镜头速写
  教研组长口头或书面通知:×月×日(星期×)×时,在×教室进行校本教研活动。于是,到了那天,老师们便来到指定地点。有的提前到,有的踩点到,有的姗姗来迟。遇上理论专业学习,可以认真笔记或窃窃私语。碰上观课,可以认真,也可以清闲;没有研究主题,也没有具体任务。课后,组长召集进行评课,说说优点,谈谈缺点,提提建议。爱说的多说几句,不爱说的可以不说。执教者也从没指望这次活动能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多少提升。有时,听课的人提了不少意见,可是执教者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即便偶有“触动”,但等这事过后,也就慢慢淡忘了……
  对于上述场景,教师们一定不会觉得陌生。每所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一定量的校本教研活动。每位教师以不同的心态参与教研。期望值不同,体验不强烈,得到的效果也迥然不同。
  现象透析
  分析当下的校本教研活动,之所以出现低效、无效甚至“伪教研”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研无主题——空洞 校本教研一旦缺少鲜明的主题,那么执教者便会即兴选择教研内容。参与教师完全跟着感觉走,没有预定的关注重点,想到什么说什么。大家漫无边际地发言,七嘴八舌地议论;对问题纠结过多,而建设性意见少之又少;研讨内容杂乱,各定各调,各吹各号。于是出现了“面子教研”的现象。
  蜻蜓点水走形式——肤浅 不论哪种类型的教研,如果参与教师把他当作任务看待,形式上走过场,缺乏研究热情,没有研究精神,那么对自身专业发展和教研质量的提高,就没有丝毫的作用。如果不善于深入思考和分析,不谙研究的门道,必然会降低教学研究的实效性,教研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年龄跨度显距离——失衡 现行的教研组基本以学科为单位组建,其成员年龄跨度往往较大。年龄抹杀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成了他们“把一本老经念好”的理由。他们原本是非常渴望成功的,如今却被递增的年龄推到了成长边缘。希望他们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却也略显无奈。
  浅尝辄止无跟进——低效 “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这是许多一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形象写照。教研活动后,许多教师缺少自主跟进,对研讨中出现的一些想法和思考往往停留在意识层面,很少能持续落到实处。这样点到即止、断崖式的教研活动,极大地削弱了教学研究的功能和成效。
  策略探寻
  基于对传统校本教研活动这些弊端的认识,总结以往校本教研中教师所关注的焦点,结合本校的教学实情,笔者尝试改进教研模式:以确立单一目标主题为研究方向,采用课例研讨为突破口,借助系列化可操作活动,构建起以下数学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如图)。
  这是一个循环渐进式的过程,与传统校本教研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思教师之需,生成教研主题 问题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也是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起点。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其来源应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最棘手的、最迫切需要改进的内容。这些问题要有潜在价值,能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而且要可行,难易程度适中。开学初,笔者召集校内高段数学教师展开讨论:在教学中印象最深刻的教学问题是什么?感到最困惑的是什么?讨论中反响最强烈的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在四块知识领域的学习中出现的差错越来越多;新课程背景下“差错”问题成为教师最感困惑和纠结的地方。如何减少差错或避免差错,大家希望在这一领域展开探讨,找到一些原因来改进教学。于是,“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便生成为该学期数学校本教研的重点。
  谋教师之虑,充分预设活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功的教研活动只有预在先,教师在研究时才会有所思,才会生成精彩。在策划“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的一系列活动时,笔者都提前一周开始筹谋。例如,在开展差错案例剖析活动前,先与各年级组的数学教师沟通,搜索关于差错案例的文本。要求以年级组为单位推荐典型案例,以便在活动时间里剖析。活动前一天,与推荐案例的各年级组教师碰面,了解具体内容,以便活动时设计节点进行问题追寻,调控节奏。当遇上非本校级的教研,则在两周前就开始策划预案。从课例研究教师的预定,到过程的跟踪和活动的总结,要通盘考虑所有细节。一般课例研究,都要依据活动目标,配合学校教学进程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要求执教者放大主题,缩小切口;倡导发挥教研骨干的集体智慧进行研课、磨课,尽量体现课例的示范性与引领性。在活动前半周发布网络通告,告知活动主题和任务。
  供教师之要,追寻有效教研模式 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紧抓“课堂”这个阵地。调查表明,教师更欢迎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他们希望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角度来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课例,从而内化吸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笔者尝试了两种做法:一种是联校教研课例,由各校的优秀教师设计并执教,并在校内进行了试教、研讨;另一种是利用网络选择符合教研主题的优秀视频课例。在课例研究活动方式上,笔者积极倡导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范式。同课异构,能充分利用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资源,通过比较、带动、反思与重建,让教师的视野更加开阔,考虑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
  解教师迷惘,专业成长无界限 在课改实践中,培养年轻骨干教师成为排头兵的同时,对其他教师的提高也不容停滞。不同年龄的教师,都应该是课改的主角。观察发现,新教师非常渴望受到关注,但教学实力尚需提升;青年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希望有展示的机会;中年教师对职称和荣誉开始丧失激情,教学疲软的状态急需改进;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因曾经辉煌过而变得有些力不从心;骨干教师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内已有或多或少的积累,面临如何再提高的困惑“高原现象”较为严重。为调动各类教师的研究热情,不妨借鉴“因材施教”理念,以教龄、专业发展程度为参照物,将教研组成员列入强基工程(新教师)、砥柱工程(中青年教师)、秋实工程(老年教师)、名师工程(骨干教师)。通过年龄分层,以老带新的“捆绑式”合作,同龄协作互助共研,从而调动所有教师的研究热情,让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感受到不一样精彩。   记录教研成果,反刍专业成长 每一位教师参与教研后,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如果不用文字梳理,那些感悟与冲动也就稍纵即逝。笔者利用活动决策之便,帮每一位成员设计了活页式的《教研手册》。每一次活动都设计一组活页,活页内容按照不同的活动形式和性质制作;为方便记录,在活页右侧还开辟了一列“点子”栏。例如:课例观摩,除了记录组织教师的活动外,也要记录学生的活动,并及时对两者进行“三言两语”的点评;教师在观摩过程中有了发现和思考,想到了新的解决思路、可操作性的行为等,必须及时记录。又如,聆听讲座,除了记录讲座要点外,还必须书写听后感言,甚至可以尝试听后的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来讲,会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等。《教研手册》真实记录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以及各自的所思、所想、所为,体现了个人研究的点滴进步,助推了专业发展。
  引领教师行动,连环滚动与跟进 开展教研活动,要注重激发教师的后续行为,让活动“细水长流”;一条可行的措施就是,坚持对某一主题进行多方位的、滚动的、持续的研究。例如,策划一个学期的“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主题教研活动。开学初,分析上期教研中发现的问题,而后聚焦生成主题(关注差错);搜集案例分析(浅谈小学数学“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聆听视频讲座(课堂因差错而美丽)提升理论;课例研讨付诸实践(课堂动态学生差错处理);小课题研究推进(错例自我分析和反思研究);总结反思找出问题(数学信息与数学知识无缝链接),螺旋上升到下一个循环。历时一学期的单循环教研活动中,向教师传达了一个理念——教研需要连环跟进。在“行为跟进”过程中,从目标——行动——反思——改善——新目标——再反思之间循序渐进,教研活动就会产生许多生长点,防止了无效的重复教研。
  引教师畅言,线上线下齐涌动 使用网络教研平台,可以让大家的思想不断碰撞,经验共享,能力不断提升。从2013年开始,笔者所在的绍兴市马山镇中心小学成为国培计划试点学校之一。学校人员可以免费使用中国教师研修网架设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笔者创建了一个数学协作组,让全镇数学教师都加入。每次教研活动,笔者都会提前发布通告或具体方案。在每次活动后,笔者都会发起专题交流活动。所有组内成员均可在专题活动的留言板里发表意见或分享经验。参与网络评论,给教师增添了许多乐趣,不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而且还能与素未谋面的同仁进行交流。网络教研融入常规校本教研,使空间与时间的距离不复存在,让沟通变得更加快捷和简单。每一次的网上留言,学科话题的选择,观点的讨论争鸣,都是教研组成员成长的基石,使教师充分体会开放、民主、互动、协作等所带来的成长喜悦,获得最大限度的“研修”、最大程度的“共赢”。
  延伸思考
  教研质与量的再思考 在常规教研中,我们往往安排了大量的教研活动。有时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一个接另一个,研究大都浮于表面。其实,教研活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研究所需或教学实际难题,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真正获得经验,或引发大家的思考,激发参与研究的热情。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总会提出量的要求。那么,该如何把握量与质的关系呢?权衡两者,在理想状态下达到平衡,还是一个大问题。
  新生事物可以尝尝鲜 视频案例研究伴随着新课程而来。回顾几年前,文本案例也才起步。视频案例虽然真实、直观,但操作费时费事,又需技术支撑,因此,往往被边缘化。如今条件越来越成熟,视频案例研究越来越受青睐。视频案例,可以真实记录教师课前教学方案的执行情况,全面捕获课堂上转瞬即逝的事件与机会,并对整个教学行为进行“麻雀解剖”,从而构建了丰富的、分层的、可供教师直接观察与研究反思的环境。这种形式的研究如能推广,那教研工作必将呈现出一番新气象。
  活用“草根式”教研理念 “草根式”教研是提高一线教师实而有效的方法。他以师生一次次“原生态”呈现为载体,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智慧,让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在相互探讨、交流过程中均有所获,从而实现共同成长。“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当教师们激发了研究热情,那么在他们眼里:一堂成功或失败的课可以成为研究课题,一次教育事故可以成为研究对象。让“草根式”研究成为数学教师的自觉能动行为,不需要固定时间和组织,从案例入手,从问题起步,善于寻找常见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开展研究、总结与推广。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马山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包容度越来越大,残疾学生更应该充分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残疾学生的受教育公平与人文关怀问题应受到高校管理者的广泛重视,而人文关怀与教育公平从目的与本质上看是相辅相成的,都注重强调被管理者的个人发展,在管理的过程中,使得残疾人能够忽视自身的不足,然后获得一定的自身发展能力,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效果。  一、高校对残疾学生人文关怀所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配套设施建设往往忽
期刊
2014年5月11日下午,清华大学教授、著名艺术家忻东旺追思会暨心相——忻东旺教授艺术生平与绘画作品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追思会由张敢主持,冯远、刘大为、杨晓
高校图书馆相较于城市图书馆有更为丰富的学术类馆藏资源,能够为全校的师生学习研究提供重要支撑。但是,在寒暑假和日常节假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空间和教育资源都处于闲置状态。学校师生假期实际上是学术科研的重要阶段,如果高校图书馆能够充分利用这一教育阶段,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将会实现对师生更为全面优质的教育服务。为此,本文提出一个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建议,即开展假期讲堂设计,希望为高校图书馆建设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期刊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作文教学要使学生“有饥饿感” “有食欲”、乐于表达,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拨动学生乐于写作的心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安排片段练习尤为重要。  把握契机,即兴作文  安排即兴的片段练习,可以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因为,这些安排是教师的有
陈海峰同志离休前任卫生部原医学科学技术局局长,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今年83岁。他虽步入耄耋之年,仍老有所为,奉献不止。尽职尽责,编纂巨著遵照毛泽东主席生前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技术快速发展,广播电视技术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实现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对数字广播节目等方面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
培养想象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初中学生在写作中,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没有想象就没有唐代诗人杜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瑰丽诗句,就没有毛泽东“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雄奇诗篇,就没有《西游记》《海底两万里》《格列佛游记》那样
近年来,随着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多,许多中小学校都增设了年级组长的岗位,以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年级组已成为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在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的当下,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要使年级组这一带有“行政性质”的基础组织,在基层学校更加完善。  确立目标,细析学情  年级组长首先应明确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
本文主要介绍我所研制的单通道声发射测定仪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情况。同时也提出了声发射测定仪今后的研究方向。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working principle and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一项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2007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正式启动该工程,旨在切实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目标是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推广与应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理念,改变现有模式,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初步实现社会岗位需求与学校专业设置相吻合。质量工程的实施为网站建设、文件上传、课程建设各项指标规范、精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