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十一五”规划中代表经济结构的指标体系及其完成情况,并根据各省的数据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综合排名,最后对“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经济结构;主成分分析
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等。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其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民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1 “十一五”规划中的经济结构指标
我国“十一五”规划中,经济结构的指标有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城镇化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2005年为40.3%,2010年规划值为43.3%,到2009年为43.4%,已经提前完成规划目标。服务业就业比重指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占总就业人员数的百分比,2005年为31.3%,2010年规划目标位35.3%,到2009年34.1%,距目标值还有一定距离,不过根据08年增速看,到“十一五”期末应该能够达到目标值。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05年为1.3%,2010年目标值为2%,2009年的值为1.7%,距离目标值有一段距离,实现规划目标值很有难度。城镇化率通常用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2005年为43%,2010年目标值为47%,到2009年为46.59%,到“十一五”期末实现目标值问题不大。
2 省市自治区的综合排名
经济结构的指标在我国各省区之间差别比较大。从2009年数据来看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北京市为75.5%,远远高出其它省市,经济总量排名前三的广东省、江苏省和山东省的指标值差别比较大,其中广东省45.7%,而山东省仅有34.7%,值得注意的是西藏的达54.6%,全国排名第三。服务业就业比重比与服务业增加值情况相仿,仍是北京远远高出其它省市,东部省市比较靠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于统计比较困难,一般采用大中型企业的情况来代表,该指标与一个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发达省市的该项指标值较高,代表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有更多的研发投入。在这项指标上天津、上海、江苏排名前三位。城镇化率超过50%的省市一共有12个,其中包括四个直辖市,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和东北三省。可以发现这四个指标还是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下面综合考虑着四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对其进行综合排名。
将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四个指标分别记为变量x1、x2、x3、x4。对数据先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后的变量加*号。对标准化后的数据提取其主成分,前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93.48%,特征根分别为2.711、1.028。由特征向量写出的主成分的表达式为:
Y1=0.28X1*+0.57X2*+0.37X33+0.56X4*
Y2=0.55X1*-0.25X2*+0.75X1*+0.25X4*
以特征根为权重,将Y1、Y2加权相加得出综合得分。从现有行政区划看,东部地区除海南和河北外,其它省份排名均比较靠前,其中上海、北京、天津、排在前三位;中部地区除河南外,其余省份居中;西部地区排名基本靠后,而重庆排名超越中部省份,排名靠前。从排名情况来看,整个东部的经济结构明显好于内陆省区;中部地区略优于西部,经济结构上的差异与地理上梯度化分大致相同。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我国的“十一五”经济结构的指标不够全面,所以排名仅是依照现有四个指标来进行,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相信“十二五”规划中的经济结构的指标会更全面、更具代表性。
3 “十二五”展望
国际上很多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人均收入从10000美元到10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正是经济结构变动比较快的时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一个五年周期,“十二五”不仅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结构重构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之旅。
面对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矛盾,扩大内需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我国居民消费率较低,未来可开拓的空间很大。真正启动内需,关键是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这就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作为扩大内需的一个战略重点,“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借助城镇化进一步拓展持续发展的空间。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加速阶段,蕴含着巨大的内需空间。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各类城镇将新增3亿多人口,这将为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除了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还在于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十二五”我国工业领域的核心任务是以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其中包括重点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外,服务业将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一个“重中之重”。目前我国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都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但服务业的供给能力和水平还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以及出口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如何变压力为动力,将是“十二五”期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经济结构;主成分分析
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等。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其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民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1 “十一五”规划中的经济结构指标
我国“十一五”规划中,经济结构的指标有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城镇化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2005年为40.3%,2010年规划值为43.3%,到2009年为43.4%,已经提前完成规划目标。服务业就业比重指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占总就业人员数的百分比,2005年为31.3%,2010年规划目标位35.3%,到2009年34.1%,距目标值还有一定距离,不过根据08年增速看,到“十一五”期末应该能够达到目标值。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05年为1.3%,2010年目标值为2%,2009年的值为1.7%,距离目标值有一段距离,实现规划目标值很有难度。城镇化率通常用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2005年为43%,2010年目标值为47%,到2009年为46.59%,到“十一五”期末实现目标值问题不大。
2 省市自治区的综合排名
经济结构的指标在我国各省区之间差别比较大。从2009年数据来看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北京市为75.5%,远远高出其它省市,经济总量排名前三的广东省、江苏省和山东省的指标值差别比较大,其中广东省45.7%,而山东省仅有34.7%,值得注意的是西藏的达54.6%,全国排名第三。服务业就业比重比与服务业增加值情况相仿,仍是北京远远高出其它省市,东部省市比较靠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于统计比较困难,一般采用大中型企业的情况来代表,该指标与一个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发达省市的该项指标值较高,代表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有更多的研发投入。在这项指标上天津、上海、江苏排名前三位。城镇化率超过50%的省市一共有12个,其中包括四个直辖市,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和东北三省。可以发现这四个指标还是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下面综合考虑着四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对其进行综合排名。
将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四个指标分别记为变量x1、x2、x3、x4。对数据先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后的变量加*号。对标准化后的数据提取其主成分,前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93.48%,特征根分别为2.711、1.028。由特征向量写出的主成分的表达式为:
Y1=0.28X1*+0.57X2*+0.37X33+0.56X4*
Y2=0.55X1*-0.25X2*+0.75X1*+0.25X4*
以特征根为权重,将Y1、Y2加权相加得出综合得分。从现有行政区划看,东部地区除海南和河北外,其它省份排名均比较靠前,其中上海、北京、天津、排在前三位;中部地区除河南外,其余省份居中;西部地区排名基本靠后,而重庆排名超越中部省份,排名靠前。从排名情况来看,整个东部的经济结构明显好于内陆省区;中部地区略优于西部,经济结构上的差异与地理上梯度化分大致相同。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我国的“十一五”经济结构的指标不够全面,所以排名仅是依照现有四个指标来进行,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相信“十二五”规划中的经济结构的指标会更全面、更具代表性。
3 “十二五”展望
国际上很多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人均收入从10000美元到10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正是经济结构变动比较快的时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一个五年周期,“十二五”不仅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结构重构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之旅。
面对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矛盾,扩大内需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我国居民消费率较低,未来可开拓的空间很大。真正启动内需,关键是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这就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作为扩大内需的一个战略重点,“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借助城镇化进一步拓展持续发展的空间。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加速阶段,蕴含着巨大的内需空间。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各类城镇将新增3亿多人口,这将为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除了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还在于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十二五”我国工业领域的核心任务是以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其中包括重点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外,服务业将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一个“重中之重”。目前我国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都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但服务业的供给能力和水平还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以及出口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如何变压力为动力,将是“十二五”期间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