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本世纪初,为了促使我国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英语课程标准》就把包括资源策略在内的学习策略列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并对资源策略作了如下阐述:“学生合理并有效地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课程标准还制定了资源策略分级目标,以此推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学习资源的探索和开发,并努力促使学生资源策略运用能力的提高。
有关学习资源的分类很多,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定义较为大家所接受,即学习资源是支持学习的资源,具体包括支持系统、教学材料与环境,甚至可以包括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等直观教具以及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章杂志等,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我们认为,把学习资源进行如下两种分类更适合初中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1、人资源和物资源
“人资源”是指身边一切可以讨教或受到启发之人,包括师长、同学、亲友等。教师指导,同学帮助,亲友指点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物资源”是指一切可以学习英语之物,包括教材、词典、英语报章杂志、教辅资料和练习、磁带、互联网等。
2、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
“课内资源”是指可在课堂内利用或在课堂内开发的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和教辅资料、教师的讲授和板书、同学间的交流和同学的发言、课堂笔记、错题集等。“课外资源”指课堂外可学习的英语资源,如图书馆、互联网、广播电视、商品包装、课外活动等。
值得一提的是,学习资源分类虽然很多,但对于国内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来说,学习资源还相当匮乏,尤其新课标所提及的“广播影视节目”“录像资料”“多媒体光盘”“网络资源”等学习资源的利用条件还不够成熟。因此英语教师只能多在现有的条件上做文章,把现有的条件转变为学习资源,对学生进行资源策略运用能力的培养。
一、“小活动渗透法”的运用
在初中生英语资源策略运用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了“小活动渗透法”。“小活动渗透法”中的“活动”项目是根据学生的策略运用现状和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确定的。下面以我们常采用的部分“小活动”为例。阐述“小活动渗透法”的运用。
1、预习比赛(学习资源:教材、教辅、同学讨论、笔记等)
在教学新内容前,教师可以布置具体的预习任务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外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预习。每个组员可以先独自准备,再互相交流、讨论所查询到的资源内容,最后达成共识,并推选本组的“发言人”。课堂上,各组“发言人”展示本组预习成果,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各组的表现进行打分。之后,各组再互相取长补短。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往往会发现:学生的自学潜能很惊人,他们大多在课外能利用各种资源把新课内容的重难点预习好,少部分自学能力欠佳的。在课堂上通过互相交流和教师点拨,即可掌握。也就是说,有时我们在课堂上授课的内容很多都是不必讲的。
2、倾听训练(学习资源:同学的发言)
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并从中受益?回答是否定的。因此,教师要设计一些“小活动”,要求学生去捕捉同学发言中的信息,从收获中领悟倾听的意义。
如,在上述“预习比赛”中,各组“发言人”在展示本组的预习成果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倾听,补充、整理该项内容,然后抽查。再如,教师在同学甲发言后,可要求同学乙概括一下甲的发言。或就甲的发言问乙一些问题,或让乙评价一下甲的发言,等等。
3、故设悬念(学习资源:学生自选)
教师在课堂中,经常留一些悬而未决的有趣闻题。让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去查找学习资源,最终解决问题,在下一节课上,汇报结果。如,当学生把英语的实心点句号写成了汉语空心圆句号时,可以给学生留这样_个问题:英汉的标点符号有哪些差别?供学生课后研究解决。满怀兴趣的学生在课后有的查教辅资料,有的查词典,有的上网,有的请教别人,最后成功解决了心头的悬念。再如,笔者在教到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时,给学生留的悬念是:Is Pisa the same as pissa?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资料或上网搜索找到小城Pisa的来历并查到它和pissa实际上并无多大关系。
4、聚“宝”盆(学习资源:错题集)
很多教师常常感叹:学生练了不少,但同样错误总是屡次出现。笔者认为,指导学生汇编错题集,并利用好这项资源,让错题集成为“聚‘宝’盆”不失为避免陷入“题海战术”的一个良策。但学生能否积极而有效地利用好这项学习资源,关键要指导学生汇编和使用的方法,并加强监督。
首先,教师须指导学生汇编和使用错题集的方法。
(1)每日一记录。学生在当天的随堂练习或测试中出现了错误,当天就应及时地记到错题集上去。要求做到:书写整洁,以供复习;标明出处,以便必要时查找;正确答案用彩笔写,以加深印象;错误答案同时列出,以加强对错误的认识;弄清每题错误的来龙去脉。
(2)每周一反思。每周末应抽出时间把当周所记的错题整体上仔细反思一遍,牢记教训并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
(3)每月一归类。每个月要把当月的错题在另一个错题本上进行归类,同时再做一遍。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清错误类型,如单词拼写、各种词类用法、短语运用、主谓搭配、宾语从句、时态判断等等。
其次,教师要加强对错题集的管理和监督。
(1)选出优秀的错题集让学生传阅,强化示范作用。
(2)经常督促并抽查,促使学生克服惰性。
(3)对学生屡做屡犯的错误,要及时提供个别辅导,帮助其追根寻源。
(4)善于从学生的错题集中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之处,从而改进教学方法,确定今后教学的侧重点。
5、师生交流卡(学习资源:教师指导)
当把人作为学习资源看待时。教师的指导无疑是最有效的。因为教师及时而有针对性的点拨,可以使学生少走很多弯路。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有了问题,第一反应是问同学,主动请教老师的不太多。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利用好“教师”这个有效资源,我们除了要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更主动地和学生加强沟通外,同时还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并将每次和老师的交流情况记在“师生交流卡”中。“师生交流卡”的内容可以由“交流地点”“问题内容”“我的收获”等组成。
起初阶段,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每天都必须做一张交流卡上交,每天查证,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对敷衍的同学进行严肃批评。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大部分学生养成了“有疑必问”的好习惯,少部分性格内向、从来不敢问的学生也克服了心理障碍,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教师还要求学生把“师生交流卡”保存起来,并装订成册,开发成一种很有意义的特色学习资源。 6、加工厂(学习资源:教师规定内容)
善于加工资源是资源策略中的较高要求,因为加工信息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查询资源并不是照搬资源,而是要根据活动目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教师要经常设计一些培养学生加工资源的“小活动”。如学到有关地震内容时可结合当前新闻信息写一篇演讲稿。为四川大地震灾区募捐。这项活动旨在训练学生整理、归纳、提炼所提供的资源,发展加工资源的能力。
二、“小活动渗透法”的运用原则
由于初中生认知水平比较低,学习资源种类繁多,资源策略形成过程比较复杂,策略培养对于初中生来说难度很大,因此,在“小活动渗透法”运用中要坚持如下原则。
1、低起点原则
资源策略运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工程,对于初中生来说,起点要低:引导他们认识和利用触手可及的学习资源,培养其具备最初的资源策略意识。随着学生的资源策略水平的提高,再逐步提高“小活动”的任务难度。
2、渗透原则
我们以各种任务型“小活动”为依托,渗透对学习资源的认识,利用方法和技能训练对资源加工能力的培养,并把“小活动”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或课外班级管理。
3、细化原则
学生的资源策略是由学生对学习资源的意识和对各种学习资源的利用方式组成。因此要将学习资源细化为不同类型,再相应地设计成一系列的“小活动”。有的“小活动”针对某一种学习资源,有的“小活动”涵盖若干种学习资源。活动虽“小”。却相辅相成。
4、增强主体体验和强化过程管理相结合原则
“小活动渗透法”侧重采用活动途径,让学生感知资源策略的内容,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同时,加强培训过程的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具备资源策略是一种学习习惯,而好习惯是逼出来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强化管理尤其重要。
三、结束语
教师利用“小活动渗透法”,除了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好教科书这个最大的资源,还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寻找资源、利用资源来学习英语。“小活动渗透法”操作简单,学生易于接受,不失为训练初中生资源策略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总之,让学生掌握有效的资源策略;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出善于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学生。
有关学习资源的分类很多,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定义较为大家所接受,即学习资源是支持学习的资源,具体包括支持系统、教学材料与环境,甚至可以包括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等直观教具以及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章杂志等,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我们认为,把学习资源进行如下两种分类更适合初中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1、人资源和物资源
“人资源”是指身边一切可以讨教或受到启发之人,包括师长、同学、亲友等。教师指导,同学帮助,亲友指点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物资源”是指一切可以学习英语之物,包括教材、词典、英语报章杂志、教辅资料和练习、磁带、互联网等。
2、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
“课内资源”是指可在课堂内利用或在课堂内开发的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和教辅资料、教师的讲授和板书、同学间的交流和同学的发言、课堂笔记、错题集等。“课外资源”指课堂外可学习的英语资源,如图书馆、互联网、广播电视、商品包装、课外活动等。
值得一提的是,学习资源分类虽然很多,但对于国内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来说,学习资源还相当匮乏,尤其新课标所提及的“广播影视节目”“录像资料”“多媒体光盘”“网络资源”等学习资源的利用条件还不够成熟。因此英语教师只能多在现有的条件上做文章,把现有的条件转变为学习资源,对学生进行资源策略运用能力的培养。
一、“小活动渗透法”的运用
在初中生英语资源策略运用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了“小活动渗透法”。“小活动渗透法”中的“活动”项目是根据学生的策略运用现状和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确定的。下面以我们常采用的部分“小活动”为例。阐述“小活动渗透法”的运用。
1、预习比赛(学习资源:教材、教辅、同学讨论、笔记等)
在教学新内容前,教师可以布置具体的预习任务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外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预习。每个组员可以先独自准备,再互相交流、讨论所查询到的资源内容,最后达成共识,并推选本组的“发言人”。课堂上,各组“发言人”展示本组预习成果,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各组的表现进行打分。之后,各组再互相取长补短。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往往会发现:学生的自学潜能很惊人,他们大多在课外能利用各种资源把新课内容的重难点预习好,少部分自学能力欠佳的。在课堂上通过互相交流和教师点拨,即可掌握。也就是说,有时我们在课堂上授课的内容很多都是不必讲的。
2、倾听训练(学习资源:同学的发言)
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并从中受益?回答是否定的。因此,教师要设计一些“小活动”,要求学生去捕捉同学发言中的信息,从收获中领悟倾听的意义。
如,在上述“预习比赛”中,各组“发言人”在展示本组的预习成果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倾听,补充、整理该项内容,然后抽查。再如,教师在同学甲发言后,可要求同学乙概括一下甲的发言。或就甲的发言问乙一些问题,或让乙评价一下甲的发言,等等。
3、故设悬念(学习资源:学生自选)
教师在课堂中,经常留一些悬而未决的有趣闻题。让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去查找学习资源,最终解决问题,在下一节课上,汇报结果。如,当学生把英语的实心点句号写成了汉语空心圆句号时,可以给学生留这样_个问题:英汉的标点符号有哪些差别?供学生课后研究解决。满怀兴趣的学生在课后有的查教辅资料,有的查词典,有的上网,有的请教别人,最后成功解决了心头的悬念。再如,笔者在教到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时,给学生留的悬念是:Is Pisa the same as pissa?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资料或上网搜索找到小城Pisa的来历并查到它和pissa实际上并无多大关系。
4、聚“宝”盆(学习资源:错题集)
很多教师常常感叹:学生练了不少,但同样错误总是屡次出现。笔者认为,指导学生汇编错题集,并利用好这项资源,让错题集成为“聚‘宝’盆”不失为避免陷入“题海战术”的一个良策。但学生能否积极而有效地利用好这项学习资源,关键要指导学生汇编和使用的方法,并加强监督。
首先,教师须指导学生汇编和使用错题集的方法。
(1)每日一记录。学生在当天的随堂练习或测试中出现了错误,当天就应及时地记到错题集上去。要求做到:书写整洁,以供复习;标明出处,以便必要时查找;正确答案用彩笔写,以加深印象;错误答案同时列出,以加强对错误的认识;弄清每题错误的来龙去脉。
(2)每周一反思。每周末应抽出时间把当周所记的错题整体上仔细反思一遍,牢记教训并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
(3)每月一归类。每个月要把当月的错题在另一个错题本上进行归类,同时再做一遍。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清错误类型,如单词拼写、各种词类用法、短语运用、主谓搭配、宾语从句、时态判断等等。
其次,教师要加强对错题集的管理和监督。
(1)选出优秀的错题集让学生传阅,强化示范作用。
(2)经常督促并抽查,促使学生克服惰性。
(3)对学生屡做屡犯的错误,要及时提供个别辅导,帮助其追根寻源。
(4)善于从学生的错题集中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之处,从而改进教学方法,确定今后教学的侧重点。
5、师生交流卡(学习资源:教师指导)
当把人作为学习资源看待时。教师的指导无疑是最有效的。因为教师及时而有针对性的点拨,可以使学生少走很多弯路。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有了问题,第一反应是问同学,主动请教老师的不太多。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利用好“教师”这个有效资源,我们除了要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更主动地和学生加强沟通外,同时还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并将每次和老师的交流情况记在“师生交流卡”中。“师生交流卡”的内容可以由“交流地点”“问题内容”“我的收获”等组成。
起初阶段,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每天都必须做一张交流卡上交,每天查证,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对敷衍的同学进行严肃批评。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大部分学生养成了“有疑必问”的好习惯,少部分性格内向、从来不敢问的学生也克服了心理障碍,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教师还要求学生把“师生交流卡”保存起来,并装订成册,开发成一种很有意义的特色学习资源。 6、加工厂(学习资源:教师规定内容)
善于加工资源是资源策略中的较高要求,因为加工信息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查询资源并不是照搬资源,而是要根据活动目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教师要经常设计一些培养学生加工资源的“小活动”。如学到有关地震内容时可结合当前新闻信息写一篇演讲稿。为四川大地震灾区募捐。这项活动旨在训练学生整理、归纳、提炼所提供的资源,发展加工资源的能力。
二、“小活动渗透法”的运用原则
由于初中生认知水平比较低,学习资源种类繁多,资源策略形成过程比较复杂,策略培养对于初中生来说难度很大,因此,在“小活动渗透法”运用中要坚持如下原则。
1、低起点原则
资源策略运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工程,对于初中生来说,起点要低:引导他们认识和利用触手可及的学习资源,培养其具备最初的资源策略意识。随着学生的资源策略水平的提高,再逐步提高“小活动”的任务难度。
2、渗透原则
我们以各种任务型“小活动”为依托,渗透对学习资源的认识,利用方法和技能训练对资源加工能力的培养,并把“小活动”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或课外班级管理。
3、细化原则
学生的资源策略是由学生对学习资源的意识和对各种学习资源的利用方式组成。因此要将学习资源细化为不同类型,再相应地设计成一系列的“小活动”。有的“小活动”针对某一种学习资源,有的“小活动”涵盖若干种学习资源。活动虽“小”。却相辅相成。
4、增强主体体验和强化过程管理相结合原则
“小活动渗透法”侧重采用活动途径,让学生感知资源策略的内容,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同时,加强培训过程的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具备资源策略是一种学习习惯,而好习惯是逼出来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强化管理尤其重要。
三、结束语
教师利用“小活动渗透法”,除了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好教科书这个最大的资源,还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寻找资源、利用资源来学习英语。“小活动渗透法”操作简单,学生易于接受,不失为训练初中生资源策略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总之,让学生掌握有效的资源策略;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出善于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