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调查同一供体来源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不同个体后病毒包膜糖蛋白的变异、病毒侵入靶细胞能力以及包膜抗原主要中和表位的变化,为了解病毒感染规律及机体抗病毒免疫奠定基础.方法 对病毒包膜糖蛋白基因序列进行基因离散分析;用包膜蛋白表达质粒与HIV-1骨架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构建包膜包膜假病毒,用假病毒感染HIV-1靶细胞U87.CD4.CCR5或U87.CD4.CXCR4细胞检测假病毒侵入靶细胞的能力及病毒亲嗜性;对包膜糖蛋白中已知的广谱中和抗体识别表位进行分析.结果 24个有完整开放读码框的env基因克隆与河南省HIV-1毒株CNHN24的基因离散率为(7.91±0.78)%,与云南省分离毒株RL42的基因离散率为(6.90± 40.79)%.各可变区基因离散率呈现严重不均衡性,其中,V1/V2区的离散率最高,V4区的离散率次之,V3区离散率最小.包膜假病毒中既有CCR5亲嗜性和CXCR4亲嗜性的,也有双亲嗜性的包膜.而且上述包膜中主要中和表位IgG1b12、2F5和4E10抗体识别表位保守,但447-52D抗体识别表位变异较大.结论 同一来源的HIV包膜糖蛋白在4~7年间的不同受者体内发生了较大变异并影响了病毒侵入靶细胞的能力;主要广谱中和抗体的识别表位部分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