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在读书之际冒了出来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f2003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职业必须读书。写与读书相关的事情,显得有些没劲。这就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是职业没意思,没得写?自然不是。是读书只为稻粱谋,不好写?好像也不是。可能只是因为读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见惯不惊,反而对读书本身落不下什么文字了。所以写2017年读书,几天无从下笔。想来想去,一些片段也好像有些意思。尽管不全是读书的,但都与读书有关。读书,当然得先买书。2017年我买书、读书,还参与评书。在职业研究需要时还写书。写书做甚?自然还是为了教书。循此间中,一些相关片段就浮现出来。
  ·买 书·
  读书先得买书。不是说此前没买书,无书可读。每年新书和先前没买又很需要的重印书很多,必须买。因为跟踪专业知识发展必须这样做。而买书也是我唯一称得上的兴趣和爱好。
  2017年买书,品种很多,很难一一写下来,不然就成了书目胪列,太没劲。买书的片段之片段,有点小意思。这一年买书的总印象是原创思想作品少见,翻译作品量很大。也许是我买书的偏好变了?也许是因为这一年原创的思想性作品出得很少?看着上千本2017年购进的书,翻译作品占一大半。这对汉语学术似乎不是好事。
  购买或得赠的翻译作品不少。印象较深的,都与我的专业有关。雷蒙·阿隆的《回忆录》,是之前已经出版且买过的。2017年得到社科文献社的新版,虽然由于读书惰性,赠书少看,但因为新版添齐了早先版本被删除的几章,所以又翻看了一些。这书不是一般的回忆录,乃是一个思想家对上个世纪惊心动魄的50年进行的人生与社会反思,西方社会左左右右的思潮再现字里行间,想来还真是佩服作者的笔底波澜。
  一个致力揭示知识分子何以饱食精神鸦片的著名思想家,通过对真真假假的知识分子德性的揭橥,将西方社会的当代状况展示在人们眼前:工业社会的剖析、1968风暴的分析、意识形态对垒的描写、西方衰落问题的思考、苏联及其理想的透视,幕幕历史大剧,力透纸背,惊人再现。这书值得所有关心政治的人士仔细阅读、细心体会。尤其是对迷醉乌托邦的知识分子,有些清心明目的作用。这书是近年著名品牌“甲骨文”的一種。说来这个品牌的每种书,都值得买,也值得读,更促人想。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年年买很多。2017年因为偶然的机缘,得到不少赠书。其中托马斯·阿奎那的《反异教大全》是绝无异议的经典。译者称该书是“基督宗教思想史上一项开天辟地的创举”。因为他将“上帝的事情”清晰明白、全面系统地再现出来。这部书与阿奎那的《神学大全》被人称为“两全”。在基督教思想史上的地位毋庸多言。在写作风格上,这部书的个性特点鲜明。《神学大全》按教材体例写作,《反异教大全》按专著体例写作。这对理解作者的思想所具有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该书译者近年潜心翻译托马斯·阿奎那的作品,将这位西方思想史上超级大腕儿的代表作呈现给汉语读书界,实属难得,值得称道。
  相比政治学、神学图书,近年历史著作在中国的出版算是最顺畅的。2017年的历史著作,可圈可点者甚多。其中,著名史家何炳棣的著作集相当引人瞩目。中华书局最近所出的何著五种,本本精彩。其中论题广泛,新见迭出,一定会在国内学界产生不小影响的,当推《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这书所收的文章,从克己复礼的考证到商周社会性质辨析,从老子与孙子关系到天与天命探源,从礼的考辨到华夏人文主义的申述,从古史史实重考到考古工程信度,篇篇启人思考。
  ·读书与评书·
  2017年所读之书,其实与买书关系不大。新近买入的书,几乎没能仔细读过。因为2017年自拟的研究主题是国家建构理论,所以读得较多的反倒是历年购进的国家主题的图书。
  所读的国家主题的书,开启理论源头的著作,当数柏拉图的《政治家》。很可惜我不通希腊文。英文也不够好。所以偷懒读了汉译本。这书的汉译本有几个。流行的是王晓朝译本。据说这一译本有些问题,对照其他译本也确实发现翻译的明显不同。但我一向对古典、经典,都重在大义,不执着于小词小句。因此也从不对译本的细处斤斤计较。我看重这书的,是想看看柏拉图对悬而未决之际的国家建构的论断。试想,在最优的理想国虚悬一格的时候,国家又尚未落在依法治国状态。此时,政治家的技艺极为重要。如何抓住建国的网上纽结,织造出国家的密密实实之网,那真是显出政治家品质高低悬殊差异的重要方面。以往人们简单将《政治家》视为柏拉图从《理想国》到《法律篇》的过渡作品,有些失之草率了。
  由于关注政治家的建国技艺,所以2017年读了一些政治家传记。处在顺畅状态的政治家,通常平淡无奇,读他们的传记,也无甚惊奇之处。但在建国关键时刻出场的政治家,每每都创造奇迹,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古代如亚历山大大帝,近代如俾斯麦,现代如罗斯福。这些人的传记,版本很多,读者选择余地很大。
  往年很少有机会参加评书,因此也少与出版社打交道。2016年开始参加出版社的评书,机缘就来了。结果2017年又得有机会参加出版社和机构的评书。评选前后与评选中,都得到赠书,不仅满足了对书的占有欲,而且评书很可以看作读书的另一种形式。在别人评书时,可以看看他们怎么看待自己看重或不看重的图书,也可以通观今日中国读书界的趣味。
  评书嘉宾多是报纸书评版、读书杂志编辑,以及书店经营者,书评写作者。他们的趣味代表公众读书取向:多重通俗易懂、老少咸宜、妇孺皆知的图书。这自然没什么不好。但在专业癖如我等的眼里,颇不敢苟同。因此评书时有些分出两派的味道:专业学者重经典著作、长篇大论、论述系统、论道深入的著作。非专业的评委重深入浅出、短小精悍、文字活泼、促人阅读的作品。两类评委总能在评书时不期然达成一致:评出的好书或十佳图书,几乎总是各占半壁江山。一种让人惊叹的品书平衡。
  京城的评书,一般采取虚构类与非虚构类、专业与非专业图书混评的方式。大约这有利于出版社推销当年的图书。但我认为这是一种显得粗糙的评书方式。评书应该走向一个相对精细化的阶段。比如学术专业书与大众读物,应该分开来评。前者针对进入了某些专业知识门槛的读者,促使他们阅读专业品质高的作品,也敦促进行知识创造的作者潜心经营推动知识进步的鸿篇巨制。后者针对对各种知识和趣味都怀有兴趣的普通读者,让他们在评书、荐书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得到阅读的快乐与满足感。混评两种图书,对社会公众的分类阅读帮助不大。尤其是在大多数读者满足于浅尝辄止的非专业阅读的当下,精致评书的意义尤显突出。   ·写书与教书·
  由于拿了个名为“国家建构理论研究”的国家课题,2017年的读书重心也就围绕这个论题。为了完成课题,通常就得写本书交差。2016年,我围绕课题提交了结项成果,但一些论题还没有最终完成。所以2017年还得继续《立国技艺》这本书的写作。
  我买书也好、读书也好,并不是为读书而读书。也许是功利心驱动,也许是阅读惰性所致,我一向号称为写作而阅读。这个读法不太值得提倡。因为明显有些偷懒不说,而且不利于系统深入阅读一些经典。但在职业压力面前,这种阅读方式可以有效缓解随性阅读积压的职业负担。
  写《立国技艺》,我采取的仍然是论题式的写作方式。这与我为写作而阅读的习性是相关的。因为就一个重要论域选定数个论题,方便找到相关论题的重要著作和论文,也可以相对独立地展开写作,不至于陷在一个系统问题里拔不出来。当下人类的知识产出,岂止汗牛充栋,简直惊为无限。一旦感觉付出终生,都无法阅读穷尽一个专题的所有作品时,人就可能望而却步,放弃阅读。对付这种天生的惰性,只好以阅读有限论题、重要作品的方式来自我激勵。我等非天纵之才,得承认阅读的动力不足。因此,为写作而阅读,以论题而选读,既可以不断激发阅读的勇气,也可以获得阅读成就感,还可以经由阅读而产出作品,何乐而不为?
  写作总是一定时期阅读与思考的产物。有些读者总想读尽想读之书,下笔写尽人类能说之话。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阅读与写作目标。就拿我自己这几年集中阅读的国家建构主题的图书与论文来说,即使专注精力、心无旁骛,也绝对不敢奢想将这一主题的所有论著和文章读完。不遗漏重要作品,已经很不容易。想想你还得与其他阅读相关主题作品,撰写相关主题著作的同道一起,才可望推进相关研究,也就心下释然。
  买书、读书、评书、写书,纯粹基于兴趣的成分不多,职业的驱动因素更为重要。这既表明我乃一凡夫俗子,未脱滚滚红尘的功利之心,也表明我力图将阅读兴趣与职业要求结合起来,让理想不至于与现实完全脱节。我以教书为业。教书匠读书,天经地义,既无夸饰的理由,也无推脱的道理。教书匠这个职业,与一般工作对象较为固定的职业很不相同。每年教书匠都会送走一批学生,迎来新生。因此,教书匠必须尽力尝试满足新生们的新趣味、新需求、新目标。知识更新,就成为必需。这就推动教书匠买书、读书、写书。否则,一个知识上日显陈旧的教书匠,就会落到职业要求的底线以下,不但自己会感到无地容身,也愧对新生们的知识期待和职业敬意。
  写书不是穷尽知识的活动,而是推进知识发展的尝试。即使推进知识发展,也常常让教书匠们心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浩叹。每每到图书馆一望,内心的挫败感油然而生:你还写啥书哟,在浩如烟海的一堵堵图书墙面前,你的一本书一定会被淹没得无影无踪。但翻看前贤时贤的大著,在字里行间细加琢磨,总会发现还有一些值得表达的话要讲,一种跟先贤时贤对话的冲动,就在读书之际冒了出来。写作的某种神圣动力就在心中萌动了。这种喜悦感,非实践过而无从体验。
  人生就在这样一年一年地读来读去、轻松快意中度过。2017就这样挥手作别了,年复一年……
  (作者系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中西政治思想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
其他文献
/壹/  王朝交替时期常常处于混乱的局势,这个时期杜甫诗特别受到关注。北宋的辛弃疾、南宋的陆游、金的元好问等,著名诗人的名字不胜枚举。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有着爱国情怀,痛惜国土的毁灭,他们将杜甫作为主心骨来仰仗,将自己的爱国情怀重叠在杜甫的“爱国忠臣”上。这样的姿态,往往出于他们要确认自己良心的一种动机。笨拙的,憨直的,甚至有时还被误解的“愛国忠臣”杜甫,反而受到后世人们的信赖,杜甫诗也经久不衰地被爱
“没容她坐稳,没容我拽过枕头来给她倚在后腰上,只听得母亲的嗓子‘咕噜’一声响,像咽下一口菜饭,头就随之沉重地垂落在我的肩膀上,两只眼睛也慢慢地闭上了。”(《活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P2)这是浩然小说《活泉》第一章的文字。  小说以主人公母亲的去世为起点,讲述了主人公少年时代的经历:小小年纪,便饱尝失学、丧母、家产被占、谋生无路等生活的磨难,但主人公的精神又始终是向上的、励志的、无畏的,
关注三月里的这个节日,应该关注她,因为她忠诚地帮我们关注世界的一半——女人。  她叫女性文学,最好别说我们已经读懂了她。  女性文学自然首先是女性写出来的文学,除此之外,她们往往都有一种女性意识,甚至有一种女性主义的意识,这样才能让她们笔下的文字显得头角峥嵘,与众不同。与此同时,女性文学常常又是温婉的,细腻的,贴心贴肺的,它们通常都能触及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位。本组文章作者选择的三位女性作家都很
提起本山传媒,人们就会想到一群身怀绝技的二人转演员。令人想不到的是,在这些草根的身后,还有一位气质儒雅、举止斯文的哲学人。他是武汉大学哲学系毕业生,与著名漫画家方成是校友,也是“忘年交”,毕业后做武汉大学校长陶德麟的秘书,因陶德麟曾做过著名哲学家李达的秘书,因而他被称为“李达秘书的秘书”。2002年,以中央歌舞团团长助理的身份南下广东,组建国有的自负盈亏的中央歌舞团东莞分团;2007年初,作为赵本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的民本思想的国度。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以君为尊,形成了“民本—尊君”的政治模式。然而,明代中后期,儒生、士大夫在与明神宗等专制君主的“冷战”和对抗中,特别是明清易代的刺激下,逐渐认清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为特征的政治思潮,提出了“民本—限君”的政治模式,将民本思想提升到“新民本思想”的高度。壹  明清之际兴起的这股反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潮,就其功能来讲,具有启蒙意义
《对话如游戏——新轴心时代的文化交流》,  [法]魏明德著,  商务印书馆2013年6月版,  32.00元  魏氏明德老先生,法人,意趣高雅,文心颇深,常于浅显之处独品深味,又赞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辞辛劳,苦苦专研汉学。老先生推崇意人利玛窦与中国明朝徐光启的伟大友谊,更敬佩他们虽身处不同文化背景,但互相学习、努力对话的精神,意欲继承前人遗志,致力于将“对话”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融于跨学科之普遍领
·壹·  1997年3月2日,我国科学院德高望重、声誉卓著的苏步青、贝时璋、王淦昌、谈家桢四位老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致函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信函中说:  最近,得悉合并工作由于某些原因大大推迟,要推至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再研究,深感不解和遗憾,也深感改革之难,如果连这样一件对各方面都相对有利的事都办不成的话,其他高校改革之难就更可想而知了。  我们认为,气只可鼓,不可泄。对于这样一件花不
“要爱一个人,一定不可以用对方不会同意的方式去爱,否则与恨无异……人间许多悲剧,不是没有爱,而是爱得太专横,太霸道,爱得跟冤冤相报没有两样。人生苦短,何必如此苦苦折腾?”这是台湾作家亮轩在其自传《飘零一家——从大陆到台湾的父子残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中说出的最为锥心沥血的话,也是一个在残缺家庭中艰难长大的智者,基于自身遭遇而写出的寄语和忠告。  亮轩本名马国光,1942年10月的一
《“白银时代”的落地》一书是我对于元明货币史研习数年的心得之作,直接源于我在清华大学读博期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并在此基础上作了一定程度的修订而成。  不少人云,如果说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的“皇冠”,那么货币便是这顶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相较于货币在经济学理论中受人瞩目的地位、货币理论的研究成果数量者众,货币史显得冷僻而小众,尤其是对中国古代货币史而言,更显如此。对于此点,着实让人感觉有些意外,因
茅盾先生晚年,在其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一书中的《创作生涯的开始》一章,这样说:  我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的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就开始创作了。  这段文字中,他所指的“创作”是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潜回上海,蛰居家中,为解决生计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