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建设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se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海理工大学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围绕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导向,聚焦专业优势, 保持特色发展。专业紧紧围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目标,从制度保障、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专业改革,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新工科;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0-0030-02
  新工科是我国主动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是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最前沿和新方向 [1]。新工科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提供了无尽的可能 [2-3]。面对“新工科”的新背景、新理念、新内容、新要求 [4-5],上海理工大学假肢矫形工程专业近年来着手进行专业改革,从资源配置、制度保障等方面给专业建设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和精准的实施路径。
  一、专业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基于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
  学院坚持“整合培养”的思想,整合学科、研究、课程、环境等多方资源,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突出的本专业优秀人才。专业教师始终坚持专业教育模块化的教学方式、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混合并重的模式、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形式、学业教育与思德教育相统一的育人方式,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将“整合培养”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院实行小班授课制,引导学生转变学习理念和学习模式,紧跟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支持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和学科竞赛,使学生尽快接触科研前沿,提高创新能力;为该专业学生拓宽国际交流渠道,培养其国际交流能力。
  (二)基于求是的创新精神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学院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规律,改善培养条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及体现医工结合的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突出工程课程特色,实施了“五大课程模块,十大知识能力”课程体系建设,使课程体系满足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该专业已形成实验室全面开放的机制和完善健全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6]。
  (三)坚持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接轨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学院根据国际ISPO(国际假肢矫形器学会)对本科假肢矫形器专业人才培养规范的要求,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在满足ISPO基本课程要求的基础上,增加工程特色课程,使课程体系既具有自身特色,又能与国际规范接轨,造就学术型的卓越创新人才。
  二、教学组织建设的主要举措
  学院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持续完善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了以专业负责人制为核心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进行了如下工作:
  (一)围绕立德树人制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需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积极构建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总结十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和完善出一套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二)教师发展工作与提升师资队伍内涵并举
  学院组建了包括核心团队成员在内的专业和教学团队,设计了相应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升队伍整体水平,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研究,以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提升专业影响力。2016年,该专业5位教师获得高级矫形器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2017年,1位教师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考评员资格,大大增强了该专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地位,为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此外,以科研促教学。2016—2020年间,该专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共计6人。该专业充分利用高层次人才的学术优势,鼓励其以科研促进教学,以科研带动教学。本专业教师获得学校“思学计划”支持1人次,参加“产学研践习”计划4人次,参加“优青专项”计划3人次。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培养和支持下,本专业教师分别获得2016年度和2017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专项计划资助,2000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计划资助。
  (三)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合作新模式
  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生产过程同教育过程相对接、专业课程内容同行业标准相对接、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同毕业证书相对接,融合企业发展与岗位能力需求,形成面向残疾人事业和康复工程领域的人才按需培养。该专业学生连续两年实现高质量就业,就业率超过98%,毕业生中级矫形器师资格证书率超过90% [7]。
  三、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
  (一)加强规范管理,保障教学质量
  学校出台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保障了实践教学规范有序地进行。建立学校教务处和督导室、领导和学生评教、专业教学科和督导组及同行“三级双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行教学督导反馈和评教反馈“双向反馈”制度,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加强学校假肢矫形工程专业的行业依托,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联合“产学研医”共同申报上海康复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于2015年获批,至此,我校“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基于此省部级研究中心成为国内较大的本—硕—博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转化基地 [8]。
  (二)强化系统设计,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通过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实踐教学管理体系,促进学生的专业修养与专业技能同步提高。“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构建了“133”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即围绕专业能力培养“1”条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抓好“3”个实践教学关键环节,即理论加实践课程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建立“3”大实践能力辅助培养体系,即学科竞赛、创业创新大赛、技能大赛,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相融合。假肢矫形工程专业与行业内10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2015—2018年共计有12人进入世界知名假肢矫形企业——奥托博克公司实习。学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进行为期超过一周的实验实训人数达到100%。世界知名企业奥托博克有限公司在本专业建设和学生实践方面提供了专业指导和支持。从2017起,奥托博克有限公司多次协助上海理工大学举办康复器械创新创业大赛。   四、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
  该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打造了“作风朴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毕业生品牌,为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康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9]。2018年,“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在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评估中获得优异成绩。
  (一)毕业生就职情况调查反馈意见
  对该专业毕业生就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比较满意的是该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强,认为该专业毕业生拥有很强的责任感,专业水平高、实践动手能力较强。
  (二)实习单位反馈意见
  从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反馈结果来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康复工程人才的客观要求,课程设置合理,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于该专业的毕业生在专业知识的掌握、组织协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上海理工大学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具备了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学生在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自己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实习单位也指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待进一步加强 [10]。
  五、结语
  上海理工大学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围绕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完善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聚焦专业优势,保持特色发展。该专业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多措并举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林健. 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工科[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3):40-43.
  [2] 夏建国,赵军.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5-19+65.
  [3] 费翔.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工程人才培养刍论[J]. 教育评论,2017(12):17-22.
  [4] 李华,胡娜,游振声. 新工科:形态、内涵与方向[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16-19+57.
  [5] 林健. 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02):26-35.
  [6] 李洪霞,张凤仁,刘劲松.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06):598-600.
  [7] 韩小鹏,张旭,刘志成,等.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11):1361-1364.
  [8] 于红玉,陶蔷,耿新玲,等.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电子技術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医学教育管理,2017,3(Z2):7-9.
  [9] 钱秀清,张昆亚,孙翠莲,等.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医学信息,2015(26):5-6.
  [10] 杨平,田罡,曹学军. 假肢矫形器效果评价方法教学探索[C].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2016.
  (责任编辑:胡甜甜)
其他文献
摘 要:党员积分制管理是新时代下规范党员教育、管理、鞭策的一种新趋势。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党员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党员管理方式。本文通过具体的量化标准、设定分值,建立以季度为单位的党员积分台账,实施动态管理模式,明确了党员考核的指标,解决了基层党员管理量化难等问题,充分激发了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在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关键词:积分制;高职院校;
摘 要:对高校学生第二课堂进行管理和记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有重要意义。高校迫切需要利用技术手段来确保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传统的学生第二课堂管理系统主要采用将数据存储于数据库的中心化存储结构,区块链具有低成本、去中心化、数据安全性高等特点,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高校第二课堂工作的管理中,实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成绩的管理,利用区块链的特征可
中国古典舞作为独立的舞蹈种类,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至今,已经历了70年风雨,先后建构了“身韵”“汉唐”“敦煌”三派鼎立的学科架构,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身体语言和精神气质,创
“宝贝,你爸爸正在过着动荡的生活,他参加游击队打击敌人那,我的宝贝……”!《宝贝》这首印度尼西亚民歌是已故天津音乐学院声乐教授陈蓉蓉先生生前演唱的代表性歌曲之一,在
2020年12月20日,我院手风琴键虎系2020级研究生张之远(指导教师:孟辉)获得第70届CMA手风琴世界幌标赛演奏家组第一名。手风琴世界锦标赛是手风琴领域历史最悠久的压际著名赛
针对传统供应链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额外库存成本及需求预测准确性差等损害各主体利润的问题,结合区块链去中心化、去信任、可追溯及信息无法窜改等优势,以制造商、销售商及两个第三方物流企业组成的三级供应链为研究对象,考虑采用区块链技术和不采用区块链技术两种情形建立链上企业间的博弈模型,分析博弈模型下各节点企业的最优策略。通过对比采用区块链技术前后的最优收益,明确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策略和应用条件,为供应
摘 要: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部、财政部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高职院校自筹资金渠道更加多元化,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责和面对的风险也在增加。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强对高职院校内控治理结构,做到依法治校。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对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进行分析。  关键词:内部控制;面临难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
摘 要:研究生自身的科研能力关系到实际科学研究活动的质量,高校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具体体现在课题、论文等方面,培养高质素、高专业性研究生,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学术水平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具体策略,从保障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入手,为我国更多高校培养优秀研究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研能力;科研活动;专业性;学术水平;研究生
摘 要: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多元文化融合的主流形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在新财经的迅猛发展态势下,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现状及培养体系重构的原则,并从课程体系、学生管理、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估体系方面探讨新财经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培养体系构建途径。  关键词:新财经;来华留学生;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0-00
摘 要:高校实验实训室是人才培养与教学科研的重要场地,是技术升级与知识更新的核心载体,是民办高校学生创新与实践的基础平台。民办高校实验室规划建设是其发展的内在需要。本文就民办高校实验实训室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与举措,本文认为民办高校要全面优化完善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与管理思路,明确其规划及建设目标,优化模块与职能,创设科学的建设与管理机制,加强实验实训室队伍建设,促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