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码何以成为“码王”?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jia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40年下来,王永民发明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能成为“万码奔腾”中的一枝独秀,能够成为“码中之王”,最终摘取了皇冠上的璀璨宝石呢?秘笈何在?
  因为慎重、因为敬仰、因为久闻大名,采访“当代毕昇”王永民老师之前,我做了大量功课。然而在见到他本人的那一刻,眼里突然就噙满泪花,所有设计的问题,都不想再说出口。
  一件破了洞的T恤,一条长而肥的棉布裤子,一双大得可放下几根指头的运动鞋,一顶宽边草帽,一根拐杖,一副大大的黑色框架眼镜,和着他不高的身材,站在麦当劳门口,与从他身旁匆匆而过的人群、与首都这座现代化大都市、与这个世界,都是如此的格格不入。看着他,您只会想到邻家性格温和的老者,不会想到他就是那位功勋卓著,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风靡全国,发明出具有划时代意义、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的五笔字型发明家。
  提起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的发明人王永民,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计算机领域中,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那时候,在大多数人看来,学计算机就是学五笔字型,会不会电脑,就是会不会五笔字型的事。五笔字型输入法,在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上起着特殊的作用,他打破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是拼音文字的助产士”的预言,首创26键标准键盘高效输入汉字的“形码”方案,开创了汉字可以像西文一样方便输入计算机的新纪元,所以它堪称“中国第一软件”。在中国,论其作用和声誉,或许只有王永民的“五笔软件”才能与美国微软公司和其他跨国软件公司的产品抗衡。虽然历来冠有各种名目的“五笔”软件有几十种之多,书店里事关五笔字型的图书超过百种,但是,其中的核心内容——汉字编码,100%都是王永民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王永民挽救了汉字。如果没有王永民,汉字将面对着一场生死劫难,而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汉字可能走向消亡。五笔字型的出现,甚至直接导致了“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更名为“国家文字工作委员会”。王永民的五笔字型输入法的问世和广泛应用,使全世界华人在计算机面前可以扬眉吐气、使国际人士更容易在电脑时代学会运用汉字。他为中国跨越数字鸿沟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而国家邮政总局2003年发行了“当代毕昇——王永民”的纪念邮票,展示在安阳的“国家文学博物馆”中。五笔字型则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其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王永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43年12月,出生于河南南召县的一个贫农家庭。小时候的王永民聪明好学,勤于动手,喜欢书法篆刻与诗词,对汉字有很深的感情。中小学时代,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经常代替老师上台讲课,辅导同学们学习。高中毕业时,他的六门功课,平均成绩是99.75分。1962 年,他以南阳地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当时中国招分最高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学期间,他亲聆华罗庚、严济慈、钱学森等大师们授课两年之久。
  王永民说,报考大学时,他的第一、第二志愿都是中国科技大学。他在高中毕业典礼上就大声疾呼过:“为什么我们的课本上印的都是外国人的大头像?”说明他是有着一腔爱国之心的。当计算机时代到来,有人说“汉字行将灭亡”的时候,热爱汉字的王永民,对于发明出汉字输入法自觉有一份责任。他是一位真做学问、做真学问的探索者。他深知汉字输入是一个涉及多种学科的全新课题,必须从基础理论入手。1978年,他带着几个助手,开始把《现代汉语词典》中12000万个汉字逐一分解,做成10多万张卡片,从数以百万计的统计记录中,归纳出600多个字根。因为没有计算机,全靠手工抄写编拣。依照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在世界上第一个研制出《字根频度表》,为字根在键盘上的分区划位、排列组合,建立了“数学模型”。据此,他不断地压缩键位的数量,三年间从138键、90键、62键,直到1982年6月,压缩到36键,可以对1万字编码,重码只有70对。
  1982年6月2日,王永民的科研生涯出现重大机遇。他向时任河南省副省长、省科委主任的罗干同志汇报了自己的方案,立即受到重视和支持。王永民先生激动万分,流下热泪,当即向罗干同志立下军令状 :“一年为期,拿不出成果,我就跳进黄河永不出来!”
  1983年春節前,王永民在保定华北终端厂王金梁的帮助下,完成了36键方案的上机试验。原本是完全可以敲锣打鼓向罗干副省长报喜,可此时王永民获悉台湾已经有了26键的输入方案!王永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创造者,他七天七夜反复试验,终于依靠新发明的“末笔字型识别码”这个奇妙的设计,又把36键方案砍掉11个键,跃进为25键方案,在重码没有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完成了中国汉字输入技术的“登顶一跳”: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汉字输入方案,实现了上机成功!这就是只用标准键盘上的25个字母键,“一个镙丝钉也不用动”,便可高效率“盲打”输入汉字的五笔字型输入法。
  1983年8月28日,历时5年,熬过1800多个日夜才研究成功的五笔字型,作为一项原创性重大成果,通过了河南省科委组织的鉴定。鉴定会邀请了国内汉字信息界第一流的专家,观看了每分钟输入100多个汉字的现场表演。《英华大字典》主编郑易里先生,在会上激动地说:“从今天开始,汉字输入无法与西文相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9月27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作了重点报道。五笔字型输入法立刻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五笔字型,一道创新之光,划了一个时代。
  1984年8月,王永民先生应邀来到联合国总部,演示五笔字型输入法。当场以每分钟输入生稿100多个汉字的速度令联合国的官员们大为惊叹。美国多家报刊,都以“举世称难,今迎刃而解”为题加以报道。1984年10月1日,王永民以“河南省国庆观礼代表团团长”的身份,登上了天安门国庆观礼台。有专家说,将成千上万汉字像英文那样轻松快捷地“盲打”输入计算机,是一个足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就。
  其实,王永民先生并不是世界上第一位研究汉字输入法这一科技顶尖级大难题的科学家、发明家。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为此倾其全力从事研究与奋斗的学者专家多达万人,发表的研究报告试验成果不计其数,申请专利的“汉字输入法”就多达6401种!获得专利的“汉字编码”法就有1756件!可为什么40年下来,王永民发明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能成为“万码奔腾”中的一枝独秀,能够成为“码中之王”,最终摘取了皇冠上的璀璨宝石呢?秘笈何在?   这是多年来中外学术界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当我问到这个问题时,王教授拿出一册中国计算机界最具权威性的《计算机学报》(2005.5),我看到第870页开始,有他的一篇2万多字的论文——《计算机汉字键盘设计“三原理”》。翻开一看,哇,晕啦!全是数学公式和统计图表。王教授有意给我上一堂汉字编码科普课,他说:
  汉字输入,是一个涉及文字学、计算机科学、人机工程学、心理学、概率论等多种学科的交叉学科,决非单一的“汉字学”。要为数以万计的汉字,依据字形设计一套科学实用的编码方法,以便高效率又正确地输入汉字,必须创造新的研究方法。考虑字根(部件)的组字频度和实用频度,首先优选出200来个“组字字根”(“码元”),然后,再运用以下“三原理”,实现最佳的键位组合。
  第一、相容性原理:在只用25个按键的情况下,把200个字根分为多少不等的25个“家庭”,每一“家”对应一个键位。分组的困难在于:这些字根,谁跟谁能“和平共处”在同一个键上,打键时能够“一致对外”不矛盾,使得重码字最少,这就是“相容性原理”。这需要作千百万次的“字根组合”试验,才能从无数种组合中找出最佳组合。
  第二、规律性原理:字根安排在键位上“各自有家”之后,要根据笔画特征分区划位,有规律性,便于记忆。然而,为了追求规律性,往往又要打乱原来初步实现的“相容性”,甚至推倒重来!这是一个更高更难的目标。
  第三、协调性原理:是指在初步实现“相容性”与“规律性”的基础上,要计算出“用这样一个键盘”,按照“编码规则”输入“所有汉字”时,左右手每个手指的负荷量。这个负荷量,必须与各个手指的“灵活程度”相适配——“能干的”食指负担要重些,而“无能的”小指的负担要轻得多。这样才能保证打字时“顺手”不累,越打越快。如果严重不符合,那么就要重新调整各个键上的字根位置,让字根搬家,这样势必又要部分打乱原先的“相容性”与“规律性”……
  总之,非常难!这是一个数学难题!必须同时达到“三个目标”的最佳值。通常,为了实现“多目标的统一”,必须在积累大量数据之后,建立“三原理”的数学模型,用“逼近法”完成最佳键盘设计。这是一个“信息爆炸”式的试验过程!决不是随便摆摆弄弄就能成功的。王永民不愧是一位科普专家。
  王永民接着说,不运用这样复杂的数学的方法,是根本无法设计出五笔字型的键盘的。
  至此,我不但大致明白了五笔字型为什么能够成为“码中之王”,也明白了几千种“汉字输入法”专利未能成功的原因。
  王永民是一位职业发明家,在科技部、中国发明协会评选的首届10位“当代发明家”中,他名列榜首。他有40多项发明,曾5次应邀赴联合国讲学,著述1000多万字。
  2006年,中宣部与全国总工会请他到10个省会城市作过“创新”报告会。他为什么会成功?那是因为他个人的奋斗精神、学识素养、创造能力与历史机遇的完美结合。那是因为他能在科研的道路上善于独辟蹊径,以艰苦卓绝的理论探索和千万次实验之后,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确立了一整套规则和方法,在世界上率先突破了汉字输入“必须采用专用键盘”的束缚,开创了汉字输入可以直接用标准键盘,可以像西文一样方便快捷“盲打”输入的新纪元,避免了中国计算机产业(PC)的“畸形”!
  没有一个人会轻易成功。作为一名成功的发明家,他的成功甚至可以追溯至他多才多艺的父亲以及他童年时代即开始积蓄的创造潜能和爱动手动脑的钻研精神。小时候他喜欢钻进父亲的“车间”里,用父亲的各种工具做“试验”、进行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中学时代,为了解决母亲纺棉线慢的难题,用8个假期发明了“半自动纺纱锭”,其工作原理和复杂程度让今天的机械专业权威人士看了都惊叹不已。王永民说:“从家庭中,我培养出了两种品质:一是特别喜欢动手动脑,二是特别能吃苦。”今天,也许只有了解他铁杵磨成针般如何从138键走到26键的艰难历程、只有看看他几十本几百万字的科研笔记,想象一下那一大堆摆弄了5年的12万张“卡片之山”,我们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这一重大发明的来之不易。
  1999年,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在其主编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的第285页写道:“1983年8月,南阳有一位名叫王永民的奇人发明了五笔字型,汉字输入的难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在该书中,王永民先生被誉为“把中国带入信息时代的人”;2008年,在由国家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改革报等单位筹办的“中国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暨评选活动”中,王永民先生众望所归,入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人”功勋人物。
  35年来,五笔字型已成为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汉字“形码”输入技术。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原创性重大发明,从中国文化科技史与文化自信的角度进行考察时,将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王永民这一发明的重大意义与历史功绩。
  曾有人作过两个重要假设:其一,如果没有五笔字型,中国人的办公桌上,每台电脑都拖带着一个笨重的“汉字键盘”,会是一种什么壮观情景?其二,如果五笔字型是外国人的专利,我国的计算机产业将是一种什么局面?也许,理性地回答这两个问题,是我们今天对发明出五笔字型的重大意义之所在。
  自1978年开始研究“汉字问题”,已经40年了。今天,他依然关心着汉字的传承和应用。王永民说:
  无数事实一再证明,以“提笔忘字、不会写字、错别字泛滥”为特征的“汉字危机”,是客观存在的。相关部门虽然采取一些措施——提倡书写汉字,听写汉字,甚至在中小学里增设书法课。但这样做,最终能有效地解决当前的“汉字危机”吗?答案是:不能!可以肯定,就算是把中小学生都培养成“书法家”,都会背新华字典,也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当前日益严重的“汉字危机”。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当前一切试图克服“汉字危机”的“措施”,其实都没能找到危机产生的根源,所以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众所周知,电脑是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工作平台”。而在我国,当代青年人伸手打字,就是“拼音”,“输入”与汉字的“字形”是两张皮,虚拟相关,不相对应。就算你的字写得再漂亮,“输入”时又有何用?如此“以音代形”,久而久之,人们必然会淡忘汉字的“形”,必然是“不会写字、提笔忘字”,必然走进“用拼音代替汉字”造成“汉字危机”的轨道上来!
  汉字虽然有“形音义”三大属性,但“形”才是王道,“形”才是文化之根!如果在中小学里教认字的同时,同时教教按照汉字的“字形”编码的“形码”呢?情况当然就大为改观。
  几十年的实践早已证明:用“形码”打字的人,不但快捷准确,而且“码来自于形”,“输入”与字形基本一致,至少是相关联,甚至打字就等同于写字!怎么会“提笔忘字”呢?当然不会。所以,王永民认为,要彻底有效地克服“汉字危机”,就必须像上世纪90年代一样,把科学实用的“形码”输入法纳入到全国的中小學教育之中。至于说“形码”难学,那完全是误解,那是因为没有教。
  如今的王永民,作为中国科协委员、中国发明协会荣誉副会长,全国劳动模范,享受着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历时40年发明并推广到全世界的五笔字型,早已被世人亲切地称之为“王码”,一则是姓王的发明的,二则这个码早已是“码中之王”。然而,他为挽救汉字,呕心沥血天才地创造的具有划时代意义誉满全球的五笔字型,并不曾给他带来“对等的”名利和地位,甚至他至今没有入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学院两院院士!这对他实在是大不公平。
  王永民自有王者风范,他总是以“一介书生,半个农民”自嘲,与世无争,淡然处世,时时警示“一株草,一片叶,不要把自己当棵葱,一切都是时代使然”。
  不过,他注定是不会被人们遗忘的。去年10月24日,在工信部与中软国际在西安举办的《全球程序员节》评选上,王永民实至名归,在评出的全国10名“功勋程序员”中荣登榜首。
  作为一个平凡的75岁老人,每月可领取河南省发给的4850元退休金,还有国务院津贴每年几千元。他说,不抽烟,不喝酒,不穿名牌,足矣!足矣!他知足常乐,终日里依然很忙:读书、写书、散步、练书法、拉二胡,吃药治病,时时搞些小发明,参加个什么活动,乐此不疲。安祥地过着平淡的、不被人关注的、略显寂寥却精神非常富有的生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向一个有着大智慧大胸怀的科学家致敬!
其他文献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题记  倉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沉淀下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让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他,把汉字带进了信息时代,让中华汉字源远流长。只要你读过书,看过报,你就要感谢他,就像你每天用电灯时要感谢爱迪生一样。他给我们创造了快捷的信息载体,为数以千万计的人谋得了就业甚至致富的渠道,他让毕昇的发明进一步光大。他,就是被大家尊称为“当代毕昇”的科学家
期刊
俞敏洪已经成为千千万万为了梦想而奋斗的创业者们的标杆,从他的故事当中,不断获得向上的动力,朝着梦想的方向,一直前行。  初次见到俞敏洪,是在2005年的春天,中关村万物复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那一年,他获得了“最值得尊敬的教育人物”殊荣,在颁奖典礼上,他说:“也许我们会有勇气,也许我们还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有所作为,把新东方在未来真正建成一所好的私立大学。在我们新东方一直有一首歌,是从来不敢忘记的,
期刊
我1983年出生,2011年开始创业。可以说,我是伴随新时代一起成长的青年创业者。我特别荣耀,自己能够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下;我特别幸运,每一步我都踩对了时代进步和潮流的新发展;我更加感恩,因为一路走来,我又成为了国家利好政策的受益者。在整个人生成长的过程中,我充分经历了也体验到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无论是社会还是人生发展的机会。  被机遇推上了创业路  我是最早的产品经理之一。早在大三的时候,我在互联
期刊
张朝阳说:“我其实不是很善言词,甚至有些木讷,但没有其它选择。现在,公司整体进入了规范化运作阶段,我的精力也会更多地放在公司的运营发展上来。”  再次提笔撰写张朝阳,先看了他曾经力荐的电影《乔布斯》以及他和搜狐投资拍摄的自制电影和网络剧《煎饼侠》、《匆匆那年》、《我在大理寺当宠物》。笔者以为,张朝阳推荐和投资制作的作品代表了他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多年前,张朝阳毕业于清
期刊
诚信口碑成了东华通行业界最高级别的通行证,而薛向东和他带领的东华软件,也在中关村写下了这段属于他们的传奇。  作为东华软件的董事长,薛向东是一位不事张扬的人,很少接受媒体的专访,就连在论坛上的发言也是中规中矩,这与那些侃侃而谈的年轻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不过东华软件的业绩却与董事长的行事风格截然不同。从2006年成功上市,东华软件以每年30%的增长率一路高歌猛进。凭借公司强劲发展的势头,薛向东家族也连
期刊
一  陈春先的故事,需要从共和国40年前的那个春天说起。  1978年的早春3月,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标志着科学春天的到来。  在此之前,1978年1月号《人民文学》发表了轰动全国的《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著名作家徐迟生动地描绘了中国科学院一位“臭老九”、数学家陈景润的传奇经历,展现了“文革”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心灵创伤,呼唤对科学和科学家的尊重。  2月17日《人民日报
期刊
在过去200多年间,市场经济的体系不断完善,开创了发达的欧美经济,并逐渐成为全球主流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资本市场的繁荣,纳斯达克赋予资本发掘风险财富的动力,资本成为创新的温床,“硅谷模式”更成为全球科技园区创新的典范。  市场经济以竞争为核心,这就意味着创新也是为竞争服务的,因此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创新是丛林式的,创新主体之前是残酷的“你死我活”。这种市场选优的方式无疑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
期刊
10月15日晚,随着2018“创·时代”金秋音乐节举办,以“打造新引擎,助力加速度”为主题的中关村创新创业季2018主体活动落下帷幕。  作为海淀的双创品牌活动,2018中关村创新创业季以“打造新引擎、助力加速度”为主题,在双创活动周期间汇聚来自海内外的创新创业者,陆续开展46场内容丰富、氛围浓厚、精彩纷呈的双创活动。本次活动聚焦打造双创升级版,通過展示双创优秀成果,促进创新创业的蓬勃发展,不断壮
期刊
1984年至2018年,34年已然过去,王小兰的青春与热血都献给了这片沃土。她已成为中关村的“灵魂伴侣”,她把自己嫁给了中关村。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段文字:  “一个真正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在这种关键的时刻,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
期刊
360的使命就应该是让人们无论干什么,让他们都觉得更有安全感。360要做中国最大的“安全互联网公司”,而不是“互联网安全公司”。  在360集团的年会上董事长周鸿祎发表了演讲,他表示360要做中国最大的“安全互联网公司”,而不是“互联网安全公司”。这个目标将成为360的下一个前进方向。  360的“安全”使命  周鴻祎的理解,如何评价一家公司的价值,首先不是去看它的收入,也不是看它今天的总市值。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