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内油荒时时见诸报端,加油站无油可加;国际油价风雨飘摇,国内石油巨头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为提价与国家发改委展开了明里暗里博弈……

7月9日,中石油、中石化已将成品油涨价方案提交给发改委,最初方案是以调升汽油价格为主,其中汽油200元/吨,柴油为150元/吨。
7月17日开始,中航油河北分公司拒绝为鹰联航空公司由石家庄至秦皇岛的飞机加油,致使石家庄飞往秦皇岛的EU2221次航班被迫取消,241名旅客中的大部分人被迫滞留石家庄机场达20个小时。
7月30日,广州市场上中石化汽油、柴油全面停批,使得持续两周以来的汽油批发价格的持续上涨,处于一种类似于"涨停"的状态。广东、福建、海南等地相继出现民营加油站限供或无油可供的情况,2005年广东遭遇的长达两个月的油荒在两年之后仿佛又要重演。
同日,商务部发布的2007年第61号公告称,根据《原油市场管理办法》,赋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中化国际石油公司、中艺华海进出口有限公司原油销售经营资格;赋予中石油、中石化原油仓储经营资格。值得注意的是,5家获得石油牌照的企业中前4家都是大名鼎鼎的四大国有石油巨头,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中艺华海公司也同列此份名单,多少有点陪衬的意味。
8月初,市场上有传闻广东民营油企北上找寻油源的消息。
8月4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中石油、中石化对系统内外成品油经营企业要一视同仁,不得对系统外企业停供、限供成品油。所有成品油经营企业特别是零售企业,不得囤积惜售。
8月11日,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预言,国际原油价格正在向每桶100美元高位迈进。他说,高油价是全球能源危机的一个标志,造成这一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石油消费过度导致可获得的石油储量大幅减少。
8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在发改委网站上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已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两个公司开足马力生产,增加原油加工数量,控制成品油出口,确保国内市场供应。"
目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近期大幅上涨,其中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8月1日盘中一度达到每桶78.77美元,超过去年7月创下的每桶78.40美元的历史最高盘中纪录。尽管最近一些交易日受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影响,国际油价有所回落,但仍紧咬在每桶70美元线上下。
面对高悬在上的国际油价,国内成品油调价也变得更加急不可耐......
咄咄怪事
国际能源署(IEA)8月10日发布的报告预计,接下来两个月世界石油供应可能会减少,中国国内将再次出现汽油短缺。遇到汽油短缺,任何国家都会限制成品油出口而加大进口,然而,在我国却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
海关总署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1至7月,中国成品油进口达到2174万吨,同比降低1.0%;而成品油出口898万吨,同比增长26.2%。
为防止石油巨头制造"油荒"逼宫,发改委未雨绸缪,及时通知中石油和中石化严格控制成品油出口,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两家垄断组织口是心非,表面承诺大幅度减少石油出口,并公开表示公司旗下的加油站可以敞开供应,而暗地里则加快石油出口的脚步。可以想象,如果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下去,中国出现大面积的"油荒",则变得指日可待。
这种局面太似曾相识。
2005年1-6月份,国内成品油供应紧张,但是,6个月内我国却总共出口了759万吨成品油,同比增长幅度竟然高达48.6%。由此导致了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油荒”。
利益博弈
专家表示,在国内成品油短缺的情况下加大出口,势必造成两个方面的危害。
其一,使国内成品油供应更加紧张,产生更大的缺口,甚至在部分地区造成“油荒”。其二,我国不得不通过进口补住缺口,不仅将支付更高的价格,更重要的是,容易危及我国的能源安全。美国和日本的实际石油储备规模都远远超过国际能源总署规定的相当于上年进口量90天的水平,分别为158天、169天。而我国即使在首批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建成后,加上全国石油系统内部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也仅能形成30余天原油进口量的战略石油储备,与国际能源总署规定的标准相距甚远。
由此,成品油不合时宜的出口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相关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质疑。全国政协委员郭荣昌在政协大会上高声疾呼:“石油垄断巨头不能忘记了其不同于一般民营企业的国有垄断企业身份,不能忘记了它们应当承担的公共职能。然而,在公共利益需要的时候,它们并未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反而严重损害了公众的利益。”郭荣昌委员指出,这说明国有垄断行业监管机制还存在着严重缺陷。如果对其纵容不管,那么 “油荒”就会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向各个地区。
郭荣昌所言极是。成品油加大出口凸显石油巨头们社会责任感的缺位。但是,如果统统把责任归结于石油巨头身上恐怕也有失偏颇。既然有识之士已经预警,为何“纵容不管”的现象继续存在?对于成品油出口明显增加的情况为何事先未进行干预?唯利是图是经济人的本性,石油巨头亦不例外,成品油出口必经海关,相关数据有关部门可以掌握得一清二楚,监管并非不可为,有关部门是否应该为“纵容不管”承担重大责任?
石油巨头们为什么要大幅出口石油?根源在于逐利,在于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之间存在的价差。
目前,发改委制订的成品油价格是基于原油成本为60-65美元/桶,但6月至今,国际原油价格多次突破70美元/桶,炼厂出现亏损,炼油越多亏损越大,这必然导致它们本能地减少炼油产量,至于民营炼油企业更是纷纷停产,由此必然造成供应的不足。另一方面,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之间存在一个价格差,国际油价价格高,而国内油价由于属于政府定价,无法迅速而真实地反映市场实际价格。在上调价格未获批准的情况下,油企通过出口无疑将能换取丰厚利润。
也就是说,抛却企业社会责任缺位的因素不提,我国油价与国际油价之间的巨大价差,才导致了我国相关企业在成品油短缺情况下加大出口的现象。如果成品油定价机制不能真实、迅速地反映市场价格,价差就会持续存在,成品油在紧缺情况下加大出口的现象就难以消除。
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依靠行政手段调整成品油价格的弊端。在市场经济规则下,供需之间往往通过激烈博弈找到一个平衡点,这种平衡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调控价格就应该促使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找到一个平衡点。遗憾的是,我们的有关部门在调控油价的时候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在需求淡季、国际油价下跌时,国内油价拒不下调;在需求旺季,国际油价大涨时,国内油价不上调。这种价格调控有违供需平衡规律,既无法让石油巨头们在石油消费旺季扩大产量、减少出口,也无法在淡季避免消费者利益受损。
然而,油价牵动的神经永远比你想象的多,涨与不涨,更是难以草率。
10月涨价?
国际原油价格在55美元/桶的低位时,发改委于2007年1月宣布下调了以汽油为主的成品油价格。但时过境迁,有关人士获知,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推动下,国内成品油价格可能的确会在今年10月再度回升。
据一位消息人士称,国务院已经同意财政部适时出台燃油税,因此燃油税很可能在"十一"前后推出,该税推出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因此,10月涨价很可能成为必然趋势。而这一信息目前仅仅在业内一个极其小的范围内流传。
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样与原油价格密不可分,国际原油价格如果持续高企,发改委也势必要尽快出台新的价格指令。
来自发改委价格司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分析,成品油价格上涨固然会带动一些指数走高,但这一影响几乎可以忽略,最快本月,发改委就可能发出调价通知。
但是和今年1月作出的降价指令一样,发改委对于是否再次调高成品油市场价需要慎之又慎。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单卫国分析,尽管现在国际原油价格与数月之前已有天壤之别,但国内的经济运行环境同样发生了重大变化,诸如5月份CPI高达3.4%等等,这些因素都将触及政治神经。
韩晓平认为,世界已经进入高油价时代,适当的提价并不完全是坏事。关键要有度,因为通过简单的涨价并不能缓解中石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成本压力。相应,国家应该鼓励中石化向原油开采的上游领域发展,同时也要扶持中石油、中海油加速向下游乃至零售环节渗透,进而形成三巨头同时在上下游领域展开混业竞争,这才是打破国内炼化企业步步受制于人的关键。
链接:成品油调价之路
2007年
1月14日 下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220元;下调航空煤油出厂价每吨90元;
2006年
5月24日 上调汽、柴、航空煤油每吨500元;
3月26日 上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上调柴油出厂价格每吨200元;上调航空煤油出厂价每吨300元;
2005年
7月23日 上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上调柴油出厂价格每吨250元;上调航空煤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
6月25日 上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200元;上调柴油出厂价格每吨150元;上调航空煤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
5月23日 降低汽油出厂价格每吨150元;
5月10日 上调柴油出厂价格每吨150元;
3月23日 上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

7月9日,中石油、中石化已将成品油涨价方案提交给发改委,最初方案是以调升汽油价格为主,其中汽油200元/吨,柴油为150元/吨。
7月17日开始,中航油河北分公司拒绝为鹰联航空公司由石家庄至秦皇岛的飞机加油,致使石家庄飞往秦皇岛的EU2221次航班被迫取消,241名旅客中的大部分人被迫滞留石家庄机场达20个小时。
7月30日,广州市场上中石化汽油、柴油全面停批,使得持续两周以来的汽油批发价格的持续上涨,处于一种类似于"涨停"的状态。广东、福建、海南等地相继出现民营加油站限供或无油可供的情况,2005年广东遭遇的长达两个月的油荒在两年之后仿佛又要重演。
同日,商务部发布的2007年第61号公告称,根据《原油市场管理办法》,赋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中化国际石油公司、中艺华海进出口有限公司原油销售经营资格;赋予中石油、中石化原油仓储经营资格。值得注意的是,5家获得石油牌照的企业中前4家都是大名鼎鼎的四大国有石油巨头,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中艺华海公司也同列此份名单,多少有点陪衬的意味。
8月初,市场上有传闻广东民营油企北上找寻油源的消息。
8月4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中石油、中石化对系统内外成品油经营企业要一视同仁,不得对系统外企业停供、限供成品油。所有成品油经营企业特别是零售企业,不得囤积惜售。
8月11日,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预言,国际原油价格正在向每桶100美元高位迈进。他说,高油价是全球能源危机的一个标志,造成这一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石油消费过度导致可获得的石油储量大幅减少。
8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在发改委网站上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已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两个公司开足马力生产,增加原油加工数量,控制成品油出口,确保国内市场供应。"
目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近期大幅上涨,其中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8月1日盘中一度达到每桶78.77美元,超过去年7月创下的每桶78.40美元的历史最高盘中纪录。尽管最近一些交易日受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影响,国际油价有所回落,但仍紧咬在每桶70美元线上下。
面对高悬在上的国际油价,国内成品油调价也变得更加急不可耐......
咄咄怪事
国际能源署(IEA)8月10日发布的报告预计,接下来两个月世界石油供应可能会减少,中国国内将再次出现汽油短缺。遇到汽油短缺,任何国家都会限制成品油出口而加大进口,然而,在我国却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
海关总署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1至7月,中国成品油进口达到2174万吨,同比降低1.0%;而成品油出口898万吨,同比增长26.2%。
为防止石油巨头制造"油荒"逼宫,发改委未雨绸缪,及时通知中石油和中石化严格控制成品油出口,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两家垄断组织口是心非,表面承诺大幅度减少石油出口,并公开表示公司旗下的加油站可以敞开供应,而暗地里则加快石油出口的脚步。可以想象,如果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下去,中国出现大面积的"油荒",则变得指日可待。
这种局面太似曾相识。
2005年1-6月份,国内成品油供应紧张,但是,6个月内我国却总共出口了759万吨成品油,同比增长幅度竟然高达48.6%。由此导致了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油荒”。
利益博弈
专家表示,在国内成品油短缺的情况下加大出口,势必造成两个方面的危害。
其一,使国内成品油供应更加紧张,产生更大的缺口,甚至在部分地区造成“油荒”。其二,我国不得不通过进口补住缺口,不仅将支付更高的价格,更重要的是,容易危及我国的能源安全。美国和日本的实际石油储备规模都远远超过国际能源总署规定的相当于上年进口量90天的水平,分别为158天、169天。而我国即使在首批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建成后,加上全国石油系统内部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也仅能形成30余天原油进口量的战略石油储备,与国际能源总署规定的标准相距甚远。
由此,成品油不合时宜的出口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相关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质疑。全国政协委员郭荣昌在政协大会上高声疾呼:“石油垄断巨头不能忘记了其不同于一般民营企业的国有垄断企业身份,不能忘记了它们应当承担的公共职能。然而,在公共利益需要的时候,它们并未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反而严重损害了公众的利益。”郭荣昌委员指出,这说明国有垄断行业监管机制还存在着严重缺陷。如果对其纵容不管,那么 “油荒”就会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向各个地区。
郭荣昌所言极是。成品油加大出口凸显石油巨头们社会责任感的缺位。但是,如果统统把责任归结于石油巨头身上恐怕也有失偏颇。既然有识之士已经预警,为何“纵容不管”的现象继续存在?对于成品油出口明显增加的情况为何事先未进行干预?唯利是图是经济人的本性,石油巨头亦不例外,成品油出口必经海关,相关数据有关部门可以掌握得一清二楚,监管并非不可为,有关部门是否应该为“纵容不管”承担重大责任?
石油巨头们为什么要大幅出口石油?根源在于逐利,在于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之间存在的价差。
目前,发改委制订的成品油价格是基于原油成本为60-65美元/桶,但6月至今,国际原油价格多次突破70美元/桶,炼厂出现亏损,炼油越多亏损越大,这必然导致它们本能地减少炼油产量,至于民营炼油企业更是纷纷停产,由此必然造成供应的不足。另一方面,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之间存在一个价格差,国际油价价格高,而国内油价由于属于政府定价,无法迅速而真实地反映市场实际价格。在上调价格未获批准的情况下,油企通过出口无疑将能换取丰厚利润。
也就是说,抛却企业社会责任缺位的因素不提,我国油价与国际油价之间的巨大价差,才导致了我国相关企业在成品油短缺情况下加大出口的现象。如果成品油定价机制不能真实、迅速地反映市场价格,价差就会持续存在,成品油在紧缺情况下加大出口的现象就难以消除。
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依靠行政手段调整成品油价格的弊端。在市场经济规则下,供需之间往往通过激烈博弈找到一个平衡点,这种平衡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调控价格就应该促使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找到一个平衡点。遗憾的是,我们的有关部门在调控油价的时候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在需求淡季、国际油价下跌时,国内油价拒不下调;在需求旺季,国际油价大涨时,国内油价不上调。这种价格调控有违供需平衡规律,既无法让石油巨头们在石油消费旺季扩大产量、减少出口,也无法在淡季避免消费者利益受损。
然而,油价牵动的神经永远比你想象的多,涨与不涨,更是难以草率。
10月涨价?
国际原油价格在55美元/桶的低位时,发改委于2007年1月宣布下调了以汽油为主的成品油价格。但时过境迁,有关人士获知,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推动下,国内成品油价格可能的确会在今年10月再度回升。
据一位消息人士称,国务院已经同意财政部适时出台燃油税,因此燃油税很可能在"十一"前后推出,该税推出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因此,10月涨价很可能成为必然趋势。而这一信息目前仅仅在业内一个极其小的范围内流传。
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样与原油价格密不可分,国际原油价格如果持续高企,发改委也势必要尽快出台新的价格指令。
来自发改委价格司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分析,成品油价格上涨固然会带动一些指数走高,但这一影响几乎可以忽略,最快本月,发改委就可能发出调价通知。
但是和今年1月作出的降价指令一样,发改委对于是否再次调高成品油市场价需要慎之又慎。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单卫国分析,尽管现在国际原油价格与数月之前已有天壤之别,但国内的经济运行环境同样发生了重大变化,诸如5月份CPI高达3.4%等等,这些因素都将触及政治神经。
韩晓平认为,世界已经进入高油价时代,适当的提价并不完全是坏事。关键要有度,因为通过简单的涨价并不能缓解中石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成本压力。相应,国家应该鼓励中石化向原油开采的上游领域发展,同时也要扶持中石油、中海油加速向下游乃至零售环节渗透,进而形成三巨头同时在上下游领域展开混业竞争,这才是打破国内炼化企业步步受制于人的关键。
链接:成品油调价之路
2007年
1月14日 下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220元;下调航空煤油出厂价每吨90元;
2006年
5月24日 上调汽、柴、航空煤油每吨500元;
3月26日 上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上调柴油出厂价格每吨200元;上调航空煤油出厂价每吨300元;
2005年
7月23日 上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上调柴油出厂价格每吨250元;上调航空煤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
6月25日 上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200元;上调柴油出厂价格每吨150元;上调航空煤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
5月23日 降低汽油出厂价格每吨150元;
5月10日 上调柴油出厂价格每吨150元;
3月23日 上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