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贵的尊师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ha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兰芳于1920年秋拜齐白石为师学画。之前二人相互仰慕已久,只是无缘会面。9月初的一天,齐白石在齐如山的陪伴下来到北芦草园梅宅。两位大师一见如故,梅兰芳向齐白石请教草虫、游鱼、虾米的画法。齐白石悉心授艺,梅兰芳受益匪浅。从此,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时隔不久,在一处堂会上,齐先生先到一步,由于穿着朴素受到冷落。正当他暗自后悔不该来时,梅兰芳在众人簇拥下缓步而入,他见到齐白石后,疾步来到齐老面前,恭恭敬敬鞠躬并唤声:“老师!”然后搀他起身,扶他在前排坐下。齐白石的心情好了很多,他没想到,梅兰芳这样尊重他。事后,他精心绘了一幅《雪中送炭图》,并配诗一首赠给梅兰芳。梅兰芳收到画和诗也很感慨,他认为学生敬师乃天经地义,却蒙老师如此感激,心中不安,便给老师回了一首诗。从此,梅兰芳尊师的美名在艺术界流传开来。
  在启功众多的老师里,历史学家陈垣有点石成金之功。初次见面时,陈垣告诉启功:“现在看书先要看《书目答问》。”这是陈垣的经验之谈,陈垣16岁时就系统阅读《书目答问》,并根据书中提示买书、读书。晚年启功回忆起这一幕,动情地说:“我从21岁起识得陈垣先生,直到他去世。受陈老师教导,经历近40年。”启功为报师恩,耄耋之年,呕心沥血伏案3年,创作了上百幅书画作品。在陈垣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他以在香港义卖所得163万元设立了“耕耘基金”,以慰老师于九泉。启功说:“陈老师教导我的样子,我现在蘸着眼泪也能画出来。”
  鲁迅曾师从章太炎学习文字学,师生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1913年至1916年,章太炎因反对袁世凯被囚禁于北京,鲁迅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去看望,还劝绝食中的老师进食。在鲁迅的日记中,留下了7次探望记录,而且每次去都是“晚归”“夜归”“傍晚归”,大年初一还去给章太炎拜年,给囚禁中的老师带去许多温暖。身处囹圄的太炎先生很感激,亲书庄子的一段话赠给鲁迅,鲁迅一直珍藏着这幅字。1936年6月,章太炎逝世后,鲁迅不顾病重,于逝世前10天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和《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等文章,颂扬章太炎先生说:“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不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些文章,表达了对太炎先生的深深敬意。
  季羡林在清华大学旁听过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从而种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种子。陈寅恪得到季羡林结束留学生活准备回国的消息,看过他在德国出色的学业和研究成果之后,马上主动把季羡林推荐给北大。1946年,时年35岁的季羡林入北大,一个星期由副教授转为正教授,并兼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从此再没有离开北大。为了缅怀恩师,季羡林先后写了《回忆陈寅恪先生》《纪念陈寅恪先生》等文章。季羡林无限深情地说:“如果没有陈先生的影响,我不会走上现在走的这条道路,也同样进不了北大。”
  当代文学大师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不久沈从文就发现了汪曾祺的才华。沈从文曾经对人说过:“汪曾祺的文章写得比我还要好。”汪曾祺的“课堂习作”,沈从文给过120分。沈从文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好文章,就推荐给报刊发表。汪曾祺说:“我在1946年以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后来,汪曾祺以《受戒》和《大淖记事》等作品扬名中外,由此确立了他在当代文坛上小说家地位。沈从文逝世后,汪曾祺去送他最后一程:“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我走进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汪曾祺以《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为题写了纪念恩师的文章。
  (責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
其他文献
1989年春天,铁凝的长篇小说《玫瑰门》在北京举行研讨会,汪曾祺受邀参加。会上,汪曾祺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为表达感激之情,铁凝将自己一本签名的新书赠送给汪曾祺,在看到新书扉页上的签名时,汪曾祺马上对铁凝说:“铁凝,你这个铁的金字旁写得太潦草了,签名可以连笔,但不能连得不像个金字旁,是不是?”如此直率坦诚的指正,让铁凝十分感动,当即表示一定改正。  铁凝后来说:“这件事一直使我难忘
泰戈尔在一首小诗中写道:“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恋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  人们爱花的美丽芬芳,便会给它过度的关爱,结果反使得花儿凋谢。难道是花儿不领情吗?无人关注时,它生机勃勃;被爱重压时,却枯萎凋零——现实中不乏这样的怪事。  学者刘瑜说:“爱不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胸襟。”初读不懂,现在细加琢磨,若有所悟。没有人能否认,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其能量不可估量。然而一旦失控,爱也
1.杨氏女智勇守项城  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淮宁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汴州,叛唐称帝,一些朝廷将官纷纷弃城而逃。李希烈又派遣数千精兵南下项城县,企图掠取子女玉帛。  项城县令李侃束手无策,也打算弃城而逃。李侃的妻子姓杨,她责备丈夫道:“相公既是县令,就应当拼死守城,即使寡不敌众,也该以身殉职。相公如果弃城而逃,谁还会奋力守城呢?”  李侃为难地说:“我们这个小县,无兵无将,只有十几名衙役胥吏
酒不醉人人自醉  要别人尊重你,只有一个理由:你必须比别人干得出色。做难事,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必有所得。很容易就能做的事,人人可做,不过是例行公事,不会有进步,更不会成长。有多少人,每天晚上思索千万条新路子,可是到了白天,还是回到老路上徘徊不定。走出一条新路,开创出一片新的事业,是需要过硬的本事和专长的,没有这两条,一切就都是痴人说梦。  “塔西佗陷阱”,这一概念最初来自塔西佗所著的《塔西佗历史》
王一是一名选角导演,他选角体量最大的一次,是为电影《中国机长》选群演。电影讲述了“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成员与119名乘客遭遇极端险情,在万米高空直面强风、低温、座舱释压的历险故事。剧组对119名群演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說群演连一句台词都没有,不需要认真;有的说电影需要整体配合,如果有一个人表现不到位,观众就不会相信灾难真的发生了。  王一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选一飞机的乘客,必须都是演员”。他与群演第一
1930年,胡适任命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叶公超和梁实秋担任翻译,计划用10年时间,由他们共同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可人算不如天算,徐志摩意外身亡,紧接着其他人纷纷退出,独留下梁实秋一个人承担重任。胡适对梁实秋说,一定要让中国的读者看到世界上一流的作品。梁实秋欣然答应,并打算一年翻译两部著作,预计不会超过20年完成《莎士比亞全集》。  可一切不尽如人意,在梁实秋翻译的近40年时间内,有将近一
《论语》里有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处的“师”,是可以在某方面为师之人的意思。可理解为几个人在一起,肯定有值得我学习之人。这话是孔子当年教育弟子的,其实也反映了他自己虚心向学的情怀。不过,有一点,孔老师没想到,有人群的地方,有“我师”,也一定有与我意见大相径庭的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异”,同样说得通。  每个人都自带一段传奇,出身、经历、所受教育相异,就算我们身上的客观因素都差不多,也还有个
武则天的智慧令人折服,她还有一项发明,那就是考试用的“密封卷”。  武则天当上皇帝后,又开始沿用了起源于隋代的科举选任制,用来选拔天下英才为她所用。科举考试是封建社会改变一个人命运的主要方式?,“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题名天下知”,也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但有些读书人为了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也会走歪门邪道,靠投机取巧来获得功名。  后来朝中有耿直的忠臣进言,一些官宦子弟,不学无术,科举考
唐人钱起最为人称道的一句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炼字炼句到了极致,那山青水碧曲声幽幽的画面,令人想起曲洋与刘正风的笑傲江湖。作家夏立君对钱起这句诗与古调山水该是极为喜爱的,在其新获鲁迅文学奖的散文集《时间的压力》的封面上,正是一幅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国画,而扉页中间赫然题印着这句诗。全书讲述了9位古人的前世今生,阅读这本被贾梦玮誉为“雄文”的专著是场酣畅淋漓的时光之旅,夏立君真的如端坐深山一位
她是个完美主义者,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从做基层业务员开始,用了8年时间,做到了公司财务主管,这成功的背后,得益于她“拼命三郎”般的努力。她对自己的要求异常严苛,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就这样一步步逼迫自己登上事业的巅峰。不仅如此,她对家人也很苛刻,导致丈夫忍受不了这种生活,与她离婚了。她请了保姆照顾她和孩子的日常起居,请了最好的家教辅导孩子功课,还给孩子报了钢琴班、舞蹈班、美术班……孩子跟着她,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