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家庭教养方式的阶层差异:基于不同数据和测量的交叉验证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ter1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学家提出并论证了家庭教养方式存在阶级或阶层差异的理论命题,定量研究虽然不断对此进行跨学科检验,但过多测量的是具体的教养行为而非整体的教养方式.这个问题在国内相关研究中被延续了下来,甚至带来结论性的争议.转向测量类型化的教养方式,使用职业、教育和综合地位作为阶层的三重指标,可以重新检验中国城市社会阶层之间是否存在教养方式的显著区别.经过对上海和全国数据中不同测量方法的交叉验证,得出如下结论:教养方式确实存在阶层之间的差异,经济社会地位越高的家庭越可能采取权威型或民主型教养方式,而非专制型或放任型教养方式.
其他文献
早在20世纪80—90年代,以卓炯、蒋学模为代表的老一代学者就主张,剩余价值概念在经过新的诠释后也适用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令人遗憾的是,迟至今天,上述主张仍未获得学界的共识,其结果是造成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缺乏自己的理论范畴,难以形成逻辑谨严的学说体系.本文首先回顾了斯大林和毛泽东对相关问题的看法,继而重新估价了卓炯的学术贡献,肯定了他对剩余价值的两重性所作的区分,以及对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所作的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发展而来的社会剩余价值生产规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
文化与社会总是处于互动之中,美国政治文化将种族矛盾作为美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自建国以来,盎格鲁—新教文化长期被视为美国文化认同的核心,但是该文化的同质性要求使其社会包容性不足,与美国的多元社会构成和族裔不平等存在张力,形成了建设"文化大熔炉"理想和种族歧视实践之间的冲突,种族矛盾成为美国社会的痼疾.20世纪民权运动之后,主张族裔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成为新的"政治正确"标准并占据主导地位,但并未有效解决美国的种族和族裔不平等问题,相反产生了新旧文化认同之间的冲突,不同形式的种族矛盾时有发生.20世纪80
社区矫正是一个社区和矫正人员互动的过程.本文基于2018CLDS全国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社区矫正人数的增加会导致城市社区凝聚力的下降;社区社会经济地位对社区矫正人数的负面影响有调节作用;以地方政府社区支出和居民安全感为指标的社区治理效能可以缓解社区矫正人数对城市社区凝聚力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推进社区矫正既要关注"社区矫正"中的"矫正者",也要关注社区矫正中的"社区",要重视并科学地开展社区矫正评估,促进社区建设、社区治理和社区矫正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个人信息保护不是保护个人信息,而是保护个人信息处理中的主体权利,在法解释上可认为是源自宪法"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保护个人信息上的个人权益并非起始于个保法,也并不是个保法的特殊目的,民法和其他特别法对个人信息中可识别的人格利益和安全利益均给予保护.个保法保护的个人主体权利源自个人信息滥用导致的主体利益侵害风险,因而通过建立正当的个人信息使用规则和程序以防范主体权利被侵害.个保法应作为个人信息处理中个人主体权利保护的基本法,它规范个人信息处理行为,通过个人信息处理关系的权利和义务配置,实现在保护主
马克思主义认为,代替资产阶级统治的必将是人民统治,即群众管理国家.但是由于群众自身的管理能力问题,需要有一个政治力量来带领群众前进,引导群众管理国家事务,这个政治力量就是共产党.共产党的职责就是引导群众管理国家,克服群众管理国家的障碍.共产党要完成自身的职责,就要密切联系群众,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路线.因而群众路线与共产党履行自身职责使命具有内在相关性.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既要发挥政党主体功能,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满足群众需求,教育提升群众,又要把群众首创经验上升为党的政策,群众路线的实现需要
细节是现实主义文论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关于细节的溢出和描写的过度,现代文论界有各种各样的批评与辩护.雅克·朗西埃在与卢卡奇、布勒东、罗兰·巴特等理论家的对话中重新阐释了现实主义文学过度描写的审美政治意义.朗西埃认为溢出的细节不参与情节,也不参与文本的整体,而是以独立于整体之外的歧义姿态对抗整体.细节的溢出中断了整体中既有关系的正常运作,织就了逃逸的路线,这是感性的重新分配,是细节的政治.通过这种后结构主义分裂分析的方法,朗西埃将溢出的细节从无法纳入功能分析的"顽强渣滓"升华为"微物之光".朗西埃富有
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童蒙教育的源泉和最主要的内容,魏晋南北朝儿童儒家经典的启蒙教育与察举制的变迁紧密相关.本文从察举时代汉代经学的整理、《五经》博士设置、魏晋玄学的兴起,以及南北朝分裂政局变化等角度探讨该时期经学发展与童蒙教育的关系.笔者认为汉代大致确立了儿童教育以《孝经》《论语》等儒家经典为主的格局,南北朝童蒙教育加强了对《五经》的教育,并受玄学一定程度的影响.南朝士族强盛、儒学兴盛,士族之家的儿童修习《五经》的情况较为常见,北朝相较而言,处于劣势,儿童修习《五经》的数量偏少,年龄偏大,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儿
不同的环境美学家提出过不同的美学观,而最为独特的当数卡尔森提出的审美欣赏理论.卡尔森通过批评分析"审美"一词在当代美学中的发展来讨论其理论贡献与局限,在借鉴斯托尼茨、迪基与齐夫等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欣赏"界定为"交融的精神与肉体活动",用以取代"像呆牛般的凝视".这种意义上的"欣赏"与"审美关联""欣赏性关联"等新型美学术语一道推进了美学原理的研究.准确把握卡尔森的审美欣赏理论是准确理解其环境美学理论的前提.环境美学将美学的根本问题界定为"审美欣赏"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重大
数字7及7的倍数或末尾整数位为7的数字,在蒙元时代的东西方文献中,十分显眼.然而,学界迄今对此缺乏切实讨论.该类数字实际上具有象征意义.通过清理7、70以及17等数字可发现,在以《蒙古秘史》为代表的史料和伊利汗国的史料中,该类数字多具"虚"的象征意义;在元王朝相关的史料中,则多具"实"的意义.需作进一步区分的是,元代用于记录当日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诸多现实事项时,该类数字"实"指意义明显;而在其他场合使用到该类数字时,则多呈现出模式化现象,其"虚"指意义较重.在阅读蒙元时代文献中若遇该类数字,
潘知常以"生命美学"的代表而著称,新世纪以来更大力提倡为中国美学补上"信仰之维、爱之维",其思想、言说为刘小枫所代表的"诗化神学"美学诠释之延续,自有"神性启蒙"的现代性意义,也因此而同染以二元对立思维扬西贬中之弊.此实为当代学人所共有之长短,似不必苛责.但潘先生经常自诩、四处"讲道",却放大了其知识上的欠缺和学理上的轻率,也使得他的"生命美学""信仰"和"爱",远离了肉身与灵魂的沉重,成为消费时代的时尚,浮华为空洞美丽的辞藻、无所不能的爱之"心灵鸡汤"."布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