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中的香港本土意识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hbl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摆脱现实主义框架,从香港本土意识的角度关照西西的小说,更易于把握西西小说创作的内涵,理解她小说中的实验意义。本文从香港本土意识出发论述《我城》中的香港本土意识。
  关键词:西西;《我城》;香港;本土意识
  作者简介:廖昱霄(1993-),女,汉族,贵州都匀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美学、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02
  西西作为香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在台港曾多次获奖,是颇负盛名的作家,而在大陆却少有人知。近年来台港文学逐渐走入文学批评者的视线,对西西以及相关文学作品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我城》是西西的代表作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我城》写于1974年,1975年在《香港》快报上连载,字间镶嵌一幅画和几个字,平行拼贴,连载共刊16万字。删减版1979年由香港素叶出版者出版,1989年3月才出版了完整的全文以及插图版,其中108幅图均系作者自己绘出。西西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叙事手法、小说结构及人物塑造等书写了一个轻松愉快、哀而不伤的70年代的香港,在诸多方面在当时的香港文坛中都是独树一帜的,同时,作为香港意识的发轫之作,也使得这部小说具有考察香港意识重要意义。
  一、“香港意识”始于《我城》
  作家的创作与其生长的环境与生活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香港作为曾经的英属殖民地,有其存在的特殊性。许子东曾说:“真正有香港意识的小说是从西西呐代开始的,她最有名的小说叫《我城》,这是最有标志性的。”
  六七十年代,随着新一代本土港人的成长,“香港意识”浮出了地表。新一代港人或者生于香港长于香港,或者生于外地长于香港,他们不再有父母一代的浓厚的“北望”情思和“过客”心态[1],相反,他们以为香港为自己的家乡,与香港共生共存,“港味”已经深深地植入到他们的骨血中,他们以香港的繁荣为荣,他们的生命也熔铸在香港的发展中,他们对于香港有不同于父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而西西写于70年代的《我城》就代表了这一代人对于香港的情感,也代表了新一代本土作家对于香港的认同。
  作品的中呈现的情感取向在无形中显示了作家们隐含的情感立场,无论是阮郎、东瑞等现实主义作家对于都市中辛酸的暴露与批判,还是刘以鬯等现代主义作家对于身处都市的现代人焦虑与疏离,都显示了一种对于香港这个城市中经济文化质疑。西西属于随着香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辈,五十年代工业化,六、七十年代的经济腾飞,使香港从一个偏僻小城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这其中包含着西西这一辈年轻人的青春体验,对于香港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使他们为此而感到自豪。在西西心目中,香港是“我的城”,她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诗情画意,正是她“我城”这一叙事立场的一种表现。[2]
  二、《我城》中的“港人形象”
  《我城》中西西开始了新题材新手法的试验,这背后亦和香港社会的本土意识抬头相互联系。其实,自1971年麦理浩上任以来,香港福利、城市建设等各方面都快速发展,香港人开始意识到“我城”的存在,本土意识愈趋明显。[3]西西在书中的书写正是为这新一代年轻人立传,书中对阿果、麦快乐等一系列人物的书写正是当时年轻人的真实写照,西西对这些年轻人是不无赞扬的,西西曾说: “那时,香港也有许多这样的青年人,活泼,充满朝气,穿牛仔裤唱民歌,难得的是相当明白事理,有正义感,但这种正义感不会放在嘴边,对生活的要求很踏实,很朴素……他们做的不过是卑微的工作: 看守公园,修理电话,没有什么了不起,生活环境却困难重重,可都努力去做,而且做得快快乐乐。这小说是献给这些无名英雄的。”[4]
  在西西的笔下,住在这城里的人是轻松且快乐的。阿果找工作不过是为了有点有趣的事情做,在报纸上见到消息后,阿果做了一些“填字游戏”就被录用了,“你去做你高兴的事,我去做我高兴的事。”[5]可见他在这座成生活得怡然自得。阿果做的电话修理工,这种工作需要串街走巷、登高爬低,但阿果并没有感到辛苦,“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趣,这么高高地站在大街上空,看得几底下忙碌的路人。有时候,也有一两个路人抬起头来朝我看,我就想问问他,你说我的工作有趣吗,你的工作又是什么呢?”他所做的工作固然是这座城市中最基础的工作,但是他引以为傲,西西以赞赏的甚至是有些得意口吻去叙述阿果普通的工作,这在商业化的香港无疑是清流般的存在,由此也可窥见西西本人对于商业社会的观望态度。没有事的时候,就玩牌游戏,他们乐在其中“当这四个人坐在一起作牌的时候,气氛是热闹的,他们会把牌拍在桌子上拍得很响,好像谁拍得最响谁就赢,即使不赢,那姿势,也赢了。”香港快乐甚至延续到了难民营里:“在军营里面,他们每人分配得一张床,有的是帆布床。他们就把帆布张开,把钉钉进木架,他们每人有一双筷,有一个铁碗,每天吃饭的时候排队,他们在一间大的房间内选择衣服,房内满是衣物,他们可以高兴拿多少就拿多少。”
  这些年轻人将香港当作自己的归属,只要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不论是做什么工作都能让他们感到快乐,工作固然是辛苦的但是它们乐于奉献于这片哺育他们的土地,他们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当作自己的姊妹家人,在照顾难民时他们不分彼此。“到山上来的人,只有少数人特别寻找自己的亲人,其他的都准备粮食和水,对迎面走来的人亲切地说话:你饿了么?你受伤了呵,于是,他们给流血的伤口以药,给饥饿的躯体以粮,众多的外衣和鞋,都披在陌生者的身上了。”[6]
  他们不但生活得轻松快乐的,这种快乐和达观一并携着博爱的胸怀,使西西笔下的“我城”处处透着温情的色彩,这与西西以儿童的顽皮视角创作是不无关系的。西西也在有意无意地塑造自己心目中祥和温馨的城市群像。
  三、复杂的“我城”情感
  “我城”中包含的情感是极富温情的,西西的笔触是柔软的,以顽童般的俏皮语气描摹着港人心中的“我城”,香港人仿佛都充满了爱心,“我的城”、“我们的城”处处都是可爱的。   《我城》中西西创造出的阿果、阿髪、阿游和麦快乐等年轻人都是快乐且积极向上的,他们并不是完全虚构的,而是作者在香港日常生活中所真正见到的年轻人,是鲜活的香港年轻人群像,他们为了自己未来平凡奋斗、苦中作乐、自食其力。西西为这部分年轻人立传,她笔下的“我城”正式这群年轻人的“城”。《我城》不写残酷的商战,不写冷酷的人情,不写上层社会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也不写下层社会的啼饥号寒、乞讨卖淫。作家用一颗童心看世界,她有意避重就轻,她把扰攘人世写成一片祥和,从而展现自己的理想和爱心。她用的是‘净化法’‘蒸馏法’。[7]孩子以想象力看世界,在孩子的心目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西西将魔幻现实主义运用的恰到好处。但是《我城》也不乏书写商品经济下扭曲的人(开店设厂的阿东) 、不惜违法犯罪杀人越货 (麦快乐被抢劫) 、社会的不安动荡(社会暴动中的自制炸弹“土菠萝”)、受灾的难民……只是西西在书写中没有将批判冷酷的社会现实作为书写内核,她用一颗童心看世界,在这种充满童真的文辞中,她将熟悉的“城”陌生化,彻底摈弃传统写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放肆大胆的进行她的文学实验,这使得全书即便是书写灾难都洋溢着一种轻松的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如此西西本人对于“我城”的情感仍旧是矛盾的,在富有想象力的字里行间还有对城市现代化使人的异化的惋惜,对旧有文化的追忆,这一点也与西西的其他作品产生了呼应。西西在创作时没有流于主流的暴露于批判的模式。这也缘于其生长的时期的所形成的本土认同,西西在对香港的发展的认知上不可能像一些“南来作家”报以审视的目光,香港对她来说仍是“我城”,是一个家园,这个城市是一个光明与黑暗共存的整体,使她在感情上也更为矛盾。对西西而言她无法进行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对她而言没有盲目的爱,也没有盲目的恨,而是以一种宽容、理解的态度去书写她所熟悉的城市生活,在字里行间写出隐忧却也不过度批判。
  《我城》的结尾西西写阿北被人遗忘的木工手艺和他手制门,以及满是尘垢的房间内无人问津的书本。西西的笔触是哀愁的,与书架中漂浮的灰尘相同,她在对过往的历史叹息。主人公悠悠站在书架前仿佛听见书本在交谈
  “——大概要热闹起来了。一本书说。
  ——要终结这百年孤寂了吧,另外一本书说。”[8]
  而这也正显出西西对“我城”情感的复杂性,她既为现代化都市繁荣的有一种同生同荣的认同感,却对工业下人的异化颇感厌倦,似乎又有对传统文化复归的希冀,而这种复杂的期待又使得这本书中透出的作者本人对“我城”的文化关照。西西在创作时无疑是期待隐含 作者的,她在书的末尾也似乎埋下了对本土旧有文化复归的希望,而这样的希望就寄托在她笔下的像悠悠这样的未来的年轻人身上。她渴望有一天新旧文化能够有机的共存在“我城”中,希望“悠悠们”终有一天会重新发现这些宅院深处的书架与书本,能够翻开历史的书页,在父辈的老城中去构筑新旧完美交融的“我城”,而这座“新城”能透着新的现代化的欣欣向荣,也能找到曾经险些逝去的旧文化的身影。也只有这样,才能规避港人对香港有一日会像“落灰的书本”一样被历史湮没的隐忧,也许这种逝去的文化也正是解决人的异化的一种出路,这不乏理想主义的期待也正是西西本人的期待吧。
  参考文献:
  [1]赵稀方:西西小说与香港意识[J].华文文学,2003(3):7.
  [2]赵稀方:本土意识与文学形式——西西小说论.[J].台港小说与华文文学1997.
  [3]徐霞:文学·女性·知识[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8:161.
  [4]西西,何福仁:时间的话题[M].台湾: 洪范书店,1995.
  [5]西西:《我城》[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89.
  [6]西西:《我城》[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89.
  [7]袁良骏:香港小说流派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162.
  [8]西西:《我城》[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89.
其他文献
现提出一种从硫化铜,特别是从黄铜矿中浸出铜的方法。该法首先将矿石磨碎,再与含有能氧化硫化物的细菌的酸性溶浸剂水溶液以及细菌营养物和适量的银催化剂混合。用细菌营养
摘 要:《棘心》的主题围绕母亲与女性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而展开,塑造女主人公杜醒秋和母亲杜老夫人。从母亲对祖母的孝心背后对自己子女的慈爱以及杜醒秋在追求爱情婚恋自主、事业与母爱之间的冲突,剖析以“孝心”为支点的立场和以“女性自我”为支点的个人意识之间的矛盾纠葛,并深入分析“孝”与“爱”在他们个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情感冲突。  关键词:杜醒秋;母亲;立场;情感冲突  作者简介:童健,女,汉族,
朱秀海的《穿越死亡》是一部以边境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军旅小说。战争是一个包含着生死与存亡、荣辱与成败、正义与邪恶等的复杂存在,作为词语符号,“战争”一词在军人备战前后
七月二十三日,我应邀出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南南工业合作中心成立大会,高兴之余使我联想许多.过去在南南合作方面更多是侧重经济、技术方面的输出和交流,管理考虑的不多
摘 要:梦中,伸出手掌,一条滑腻腻的小鱼在掌心中跳了跳。随即,它翻过身体,变成了一只羽毛洁白的小鸟,展开翅膀,飞向天空。在暖流涌遍全身之际,诗人望着那只小小的背影,微笑:孩子,若是世上有完美,那只存在于你的身上。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诗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纪实文学  作者简介:吴可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
背景偏头痛是一种常见发作性单侧搏动性神经血管紊乱疾病,常伴有畏光、畏声、恶心和呕吐等症状。目前研究显示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在偏头痛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三叉神经血
高冰草是山东农科院从澳大利亚引进的优良牧草 ,表现出耐寒、耐旱、耐盐碱、产草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 ,几年来在新疆推广了一定面积。但该草与豆科牧草、农作物
本文从80后作家郭敬明本身谈起,首先从感伤的作品基调、华丽炫目语言风格以及直指人心的作品内容为读者重新展现一个青少年眼中郭敬明的亦静亦闹的文学世界,接着从作家的人生
本文介绍了配方功能米的研制·该米是以寒地栽培的多种特种稻经过科学搭配组合而成,把食味品质、绿色环保和营养保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反复试验配比,确定了既有较高的食味品质
残雪于1988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五香街》(又名《突围表演》),是一部别于旧作的新型小说,不论是在表现手法、叙事方式、内容结构上都较之前有很大的区别。本文主要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