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的月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uowei2827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方的夜很美,浸润着甜甜的果味。耳畔的喧嚣声和拂过面庞迷离闪烁的霓虹灯影,在这座流光溢彩的城市中,流泻着都市的繁华与焦躁。久居异乡,独居一隅,月就成了相思之物,成了心头那一缕挥之不去的乡愁。
  夜色深了,此时,与月相约,更多了一份宁静与柔情。今夜月色如水,天空因少许星星而显得格外寂寥。城里的灯光暗淡了月的清辉,尘世的喧嚣却让月儿有了些悠远和禅意。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举杯邀月,倩影轻舞,低声吟唱,让丝丝痛楚在心底弥漫,在笑意盈泪中尽情地演绎太白的狂放、易安的柔情。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月儿依旧,只是物是人非。柔软的月光总是在不经意间触摸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在月圆时分,让人思乡十分,达到不可言状的极致,而后成了游子别在心头的一枚思乡的徽章。恍然间,似看到嫦娥曼袖轻舞,似听见吴刚咚咚的伐木之聲。于是,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苍凉中又生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感慨。和着异乡的月,在秋凉如水之夜,将梦幻和现实交错,哽咽咽下。迷蒙中,母亲迎风伫立的身影恍然可见。举头,望月,低头,两行清泪……
  远方忽而传来悠悠的笛声,那里是否载着同样的梦想、同样的漂泊?也许离去与留守都是一种宿命,茕茕孑立的身影、寂寞的心,在如水的月下,思念满怀……
其他文献
春风拂柳,百花争艳,燕语呢喃;秋高气爽,黄叶纷飞,征鸿南迁。孩子们的欢呼雀跃,老人们的驻足流连,或迎着初升的太阳,或沐浴绵绵细雨。你说声早,他道声好,脸上的微笑,轻快的脚步,这些都让我激动,让我感动。这更让我加快了每天奔向站台的速度,我要乘坐每班间隔四十分钟的城乡公交车,到离家四十里地的乡镇学校去上班。  早晨的站台,显得特别拥挤。一班接一班的市内公交车,一辆又一辆的职工大巴,一批又一批的私家车、
期刊
幽深的小巷,青青的石板地,几个衣袂飘飘的长者,一群嬉闹无羁的孩童……  好几回,我走进那依稀熟悉的院落,摘一朵清香宜人的向日葵,攀上那吱呀作响的木楼梯……哦!是梦,又是梦,又是梦中的老宅巷。梦醒时分,望着窗外眨眼的星星,真想即刻跨到让我魂牵梦绕的小巷子。巷子里或许还留存着我串串蹒跚的腳印,或许还回荡着我童年的歌谣……  某个晚上,推开阳台的门,忽瞧见深蓝色的夜空悬着一轮满月,在淡淡的云层里时隐时现
期刊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屈原而发明的,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蜂蜜凉粽子,载于唐代韦巨源的《食谱》。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是旧时流传甚广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民谣。总体来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全国各地都一样。  小时候过端午,总是听大人们说“过豆腐”
期刊
爱好摄影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摄影的门槛很高,相机很贵,是个奢侈品,往往要花费一年甚至幾年的积蓄。胶卷也很贵,20元左右一卷,冲洗费用也要20多元,胶卷加冲洗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对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来说,摄影更是望尘莫及。因为我当班长,班上经常组织活动需要拍照,1984年,我大三的时候,跟家里要了点钱,又跟已经工作的同学借了一点钱,咬牙买了第一台相机,我记得是珠江牌135相
期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党带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感受到党的富民政策所带来的实惠。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家乡路的变化。  我的家在农村,小时候我们那里是没有公路的,都是泥土路。上学时走在路上,晴天还好受些,若是刮风,尘土飞扬,直往鼻子、眼睛里钻。要是遇到下雨天,鞋上沾满了泥巴。这时候,索性把鞋子脱了,挽起裤腿,赤脚在上面走,深一脚浅一脚的,不知摔了多少跟头,终于到达学校
期刊
新宇校园里有一棵硕大的苦楝树。它立于操场一隅,无遮无拦地展开枝丫,向四方伸开健美的臂膊,蓬勃着生命。在银杏之乡这个中无杂树的世界里,这棵苦楝树得以留存至今,确是异乎寻常。比起操场四周的银杏树,以及那些不知名的花儿草儿,这棵苦楝树,成了校园里特殊的风景。  暮春时节,苦楝花开满枝头。淡紫色的小花,一簇紧挨着一簇,密密麻麻地挂在枝丫间,如梦幻般美丽。  人间四月,芳菲尽去。苦楝树花开花谢,让我们再一次
期刊
我仔细地端详您啊,我亲爱的故乡!  故乡的一草一木是那样熟悉又是那样陌生。老屋去哪儿了呢?小石板路和屋门前那株驼背枣树怎么不见了呢?放眼望去,院落的模样也不再是先前的模样了。我仔细地搜寻那过去的时光遗迹,似乎就在眼前,却又很遥远。  只有山的轮廓大体相似。屋门前的两口水塘、一块农田还在,只是茅草、灌木和竹林比原先多了。地上本有路,走的人少了,路便不见了。我拨开荆棘丛小心地踏着梦中不知走过多少遍的小
期刊
爷爷奶奶的爱情发生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他们的婚姻和爱情,冲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  我口中的奶奶其实是我的母亲的母亲,之所以叫奶奶而不是外婆,是因为我的母亲和奶奶一样,都是在家招婿。  奶奶小时候家境富裕,曾祖父在村里德高望重,方圆几公里都是张氏家族的土地。遗憾的是,奶奶的兄弟姐妹都早夭,她成了家里的独苗苗。  奶奶理所当然成了掌上明珠,优渥的条件并没让她养成娇滴滴的大小姐,相反造就
期刊
20世纪60年代的冬季,大舅跟远在乌鲁木齐的父亲联系后,母亲便带着年幼的二弟和我,在大舅的护送下,登上了西去的列車。  母亲从未出过远门,更未见过外面的世界,那年月出行的艰难可想而知。出门时,母亲将父亲从乌市寄来的信件的一个信封,当作“通行证”揣在衣兜,那是她千里寻夫的“向导”。  乘坐一路咣当的绿皮火车,再换乘长途汽车。母亲一路带孩子扛行李,每到一站都要掏出信封,一次次向行人询问打听,生怕搭错车
期刊
写作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职业。说到写作,我的感触特别深刻。在我心里,写作就是一种表达情绪的最好方式,用手中的笔把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来描写,从散文中抒发情趣和意境,在小说里构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和故事,诗歌中描绘浪漫的情怀,歌唱祖国、歌唱美好的生活。由于长期伏案写作,我也得了“写作病”,颈椎疼痛、腰腿疼痛。儿子心疼我,带我去按摩店做理疗。戴医生给我理疗结束,我惊奇地发现,他的按摩店有很多花花草草,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