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与护心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读完《护生画集》,引起我深深的思考。一是作者写此书的坚毅精神,此书的创作从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七三年,历时四十五年,全书共六集,含画作四百五十幅,全是丰子恺所作;二是书中的画及诗文充满朴素的向善理念。虽然其内容都是日常所见所闻,浅显易懂,可所蕴含的道理却非常值得人们深思。
  《护生画集》是丰子恺漫画风格的代表作品,是其遵从老师弘一法师的嘱咐而作。书中的文字除采用古诗文及弘一法师所作诗文外,其余也均为子恺所作,并由弘一法师、叶恭绰先生、朱幼兰先生、虞愚先生等书法家题写。
  书中,从画到诗文,从内容到形态,都充斥着朴素而永恒的美。当年弘一法师五十岁时,与丰子恺合作护生画初集,负责写护生诗。在六十岁时,负责写了第二集护生诗。而法师在六十四岁时示寂,让人很难想象在生命结束的前几年,弘一法师是凭着怎样坚定的心,克服了身体上、生活上的困难,坚持完成护生诗。法师虔诚的佛心让人敬仰、让人感慨!当时叶恭绰先生年近七十岁,年迈体弱,可是先生还是勇敢地接受了第三集护生诗的书写任务。这些杰出的老先生们,其个人才华让人仰望,作《护生画集》的精神、佛心令人感动。
  《护生画集》中的“护生”,实际是在“护心”,是要人们“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世”。它通过生动形象的漫画和诗文,弘扬人性的光辉,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思考。比如《母之羽》画的是几只小鸡围着地上一堆鸡毛在踟躇,那是它们母亲的雞毛,可怜它们不知母亲已经死亡,还在等待母亲的归来。看完画再读诗文,此情此景无不让人感到伤心和怜悯。“雏儿依残羽,殷殷恋慈母。母亡儿不知,犹复相环守。念此亲爱情,能勿凄心否。”读者不禁反思,盘中的肉,其背后都是这样的凄惨情景被人们漠视,你还能有心情、有胃口再去饱餐它吗?人们应知“人贪滋味美口腹,何苦拆开他眷属。畜生哀痛尽如人,只差有泪不能哭”。人们还应知“畜生亦有母子情,犬知护儿牛舔犊。鸡为守雏身不离,鳝因爱之常惴缩”,它引导人们“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莫谓虫命微,沉溺而不援。应知恻隐心,是为仁之端”……它警示人们应该长养慈悲心、恻隐心,怀一颗仁慈心,善待生灵,不伤害生灵。
  《护生画集》表面上是引导人们爱护其它生灵,但 “护生”的意义不完全在此,它其实也是引导人――也是一种生灵的“护我之心”,是保护我们人那颗心的善良、仁慈、恻隐,是防止我们心的麻木、冷漠、残忍,提醒我心的清醒、冷静。是警示我们在做人做事中要做善行,要善待自己的生命、珍惜生命中的时间,感恩社会、家庭、他人对自己成长成才的培育,戒除懒惰、借口,当举我之全力为国家、为社会、为这个多彩的世界多做贡献。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
  (责任编辑 张云逸)
其他文献
骤起西风卷雨,暗香残留。  ——题记  这是一场巨大的风雨,席卷着林萌萌、周莉的世界,更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形成巨大的撞击。龙头墙是法律无法越过的红线?法律维护的公正公平是否能带来最想要的合理的结果?雨后初晴,光芒四散,人性的光辉,法治的完美开始温暖人心。  林萌萌的错误引起了一连串的事件,也引出了一个个光辉的亮点——父爱的伟大、相知恩情的无私、法律的完善。如果一天没有法律,那么是否还会有这样的人
期刊
婴儿牙牙学语的第一句话都是:妈!妈妈!这是天性使然。妈妈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唯一途径和依靠。我们从天性来看,所有人从小到大,在情感上都是自然而然要依赖妈妈的。  当我们饿了、渴了,都叫妈妈;当我们恐惧的时候会自然地喊叫:唉呀妈呀;当我们激动惊喜的时候也会叫:唉呀妈呀;当我们面临身体疼痛的时候,都是连连叫唤:唉呀妈呀、唉呀妈呀……总之,我们痛苦和快乐的时候,都会本能地叫出:唉呀妈呀。妈妈这两个字被我
期刊
音乐无国界,那些神奇的哆、来、咪、发、嗦、拉、西汇聚,成了多少美妙的音乐。形形色色,不同风格,融汇成了伟大的艺术。世界那么大,我想只有音乐是相通的吧。用声音汇成一条民族历史的悠悠长河。  ——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  说实在话,出身农民,没多少文化的我,对音乐是一窍不通,甚至可以说是个乐盲。  直到有一天,在老山前线打仗的我,听到一曲曲歌颂保家卫国的高亢战歌——《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凯旋
期刊
房子大,住着舒服。心大,活着舒服。房子大是空间,心大是有闲心。周末是我们生活的空间,让我们心闲。  周末是美好的,我用一下午的时间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其中的感悟使我深深的赞同。是的,生活是技术也是艺术,其实任何一种学问、工作,达到一定高度,都将成为艺术,而生活尤其是门大学问,也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工作。林老师发挥了古代中国士大夫的生活理念,强调那种平淡、自然、和乐的生活,以一种嬉戏的
期刊
老屋是我爷爷留下来的,建于哪朝哪年,说不上来。爷爷只是含糊地说过,大概建于明代,有时又说是清代。老屋坐北朝南,正面是两扇已经发黑发霉的门,木制的,谁也弄不清是什么树种的材质。门的两边各是四扇窗,精致的木条构成正方形和菱形的细小的格子,排列有序,错落有致。窗框上、屋檐下的横梁和柱子上,镂雕着各种花卉图案。屋顶北高南低,是个平整的斜面,斜面的屋顶铺了一层青灰色的瓦,紧挨屋檐的那一排瓦的瓦头上也镂雕着蝙
期刊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光阴荏苒,迢迢年华,漫步石径,总会寻得几剪清辉。哪怕星宿已定盘,韶华明灭,执灯花林,仍有风冷晴暖。  青砖黛瓦,红梅再绽。烟水雨雾,曾几何时?你来我往。然而,光阴如梭,惟有夕时怅然。或许青春,一星火将彼此燃烧;或许流年,一阵风将梦魇幻灭;或许久别适逢,再也没有当时的脉意盎然。  你我都是红尘萍客。谁也不需要记住谁,谁也不需要忘记谁。当擦肩的一刹那,早已了无牵挂,不许任何思
期刊
亲爱的森林先生,我是无意间闯进你的世界,并且住进去的小鹿同学。  现在是草长莺飞的三月,很多文人墨客都用“阳春”来形容三月,一切景语亦皆情语。这个季节,大家都是那么得开心荡漾。想到在今年十二月,自己就要脱离十几岁迈入二十岁的年华,我就无比感慨。我是一个大大咧咧、无忧无虑的人吗?我希望你给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样回答的人似乎更了解我,而我希望你是一個了解我的人。  森林先生,你知道吗?第一次因为你
期刊
民族语言,历尽沧桑。曾几何时,世事艰难。  氏族迁徙,颠沛流离。刻木结绳,世事难忘。部族兴衰,口口相传。  木鼓声急切,世仇来袭。海螺号呜咽,械斗不断。  世仇日深,隔阂越强。交流障碍,互不交往。  边疆地区,喜迎解放。民族语文,获得新生。  一句“扎西德勒”①,化解多少困惑与敌意。  一声“茹利金旺”②,寄托无数美好祝福。  民族语文工作,经历了开创、停滞、恢复、发展之曲折路。  虽一路坎坷,满
期刊
诗云:邀友奉清茶,棋枰乱种花;举杯无好酒,下箸醉南瓜。讲得就是,对于饭食,人人各有喜爱。对我而言,记忆最深的则是小时候极不喜欢的一种蔬菜——芫荽。  我对芫荽起初的记忆,是香得浓烈,香得刺鼻,只要庄前屋后或田间地头种有一小方块,便满天满地香得让人不舒服。每每路过种植芫荽的地方,就好像是有涂脂抹粉的女子从我身边走过,香气腻而窒息,不得不让人捂住鼻子,闭上眼睛,赶紧避开,甚至觉得那是一种难以忍受的“臭
期刊
姥姥一生都生活在辽北农村,从来没有离开过那片土地。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上小学二年级,那年暑假我跟母亲来到姥姥家。姥姥一米七的个头,身板挺直,脑后有个发髻,穿着一身缝着补丁的衣服,脚蹬一双自己做的布鞋。她一见到我就蹲下来左看右亲地说:“这小家伙长胖了,姥姥抱不动了。”  当时,正赶上大舅结婚。姥姥养了一口猪,请来一位屠夫。姥姥往猪耳朵里倒了一点酒说道:“猪羊,猪羊,你甭怪,猪羊本是人间一道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