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媒介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aw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艺术本体的角度看,艺术的发生、发展均与人类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情感作为艺术的基本属性之一,它贯穿了艺术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一点不用展开细说了,已经成为共识性的认同了。情感作为艺术创作和审美的必需的资源,它将直接产生创作动机,调动意识和身体的各个部分进入艺术表现临战状态,这种冲动是情感的原生态体现。简单地说艺术创作过程是将情感冲动演化为特定的符号,来传播意识和观念方面的信息。也可以说艺术创作是将纷乱的感觉现象与个体的理解进行规范和秩序化的过程。这是一个类似化学反应和合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感要素是必不可少的粘合媒介剂,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情感这一媒介混合和催生了艺术表现中的创造性符号的诞生。
  用化学反应过程来比喻艺术创作,是基于判定化学反应的依据,判定化学反应是以在反应的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或者在反应过程中是否发现原有的分子结构破裂和建立新的结构关系为依据的。我们试着将这一判断方法去看一下艺术创作过程,它的情形可能是这样的:艺术创作的条件应该不外乎以感觉现象产生的客观原料(通常所说的“素材”)、以内心情感为主的主观原料(包括经验、意识、观念、感悟等)、以技术方法和材料为主体艺术表现语言和手段等要素相互作用,在“反应”过程中各种“原料”的自身属性将会被改变,它们将出现不同程度的“降解”转化为新的内容。观众看到的艺术作品,尽管在外观上能不同程度地分辨出它的原材料特征,但显然已不是原材料本身的属性。它们已经被转换,它们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物质,不再传递原本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情感要素显现了异常活跃的状态,它穿插于各要素之间,起到了催生、粘合的作用,它浸润着各要素,使得各要素或多或少地染上了情感的色彩。从这一角度看,称艺术作品为“情感物品”并不为过,观众对艺术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过程也可解释为是一个被感染的过程,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情感作为一种媒介,在艺术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在场,起着连接和沟通作用。
  到迄今为止的几十年间产生越来越多技术媒介,有越来越多技术层面媒介被用于艺术表达的中,特别是在数字电子新媒介相继进入艺术领域各领风骚,逐渐成为一种艺术的时尚式包装后,技术媒介的作用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它自身的价值,情感这一艺术发生和传递的最基本要素逐渐显出被抑制的不兴奋状态,当艺术动机、创作和审美的过程链和相互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时,这个问题就被突显出来了。
  这一问题背后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迹象是媒体决定论的潜移默化地渗透,它将在观念上逐渐形成技术媒介的特性具备取代艺术表现的性质可能。
  在渴望进步和征服的人类天性中,对技术的追求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人类社会的技术发展有着一条十分明显的轨迹,很难想象从今往后的若干年人类的技术会进步到什么地步,我们面对的世界会是怎么样的情景。这样的悬念是极具诱惑力的。作为一种载体的技术媒介,它的更新换代确实会影响到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方面,对人类个体的生理、心理、思维和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技术媒介本体的角度看,它对现今社会的影响力是超出我们意料的之外的,研究者们预言它将改变整个世界不是没有依据的,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广播电视技术发明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诞生直至成为最主流的传播媒介等,已经给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变,给人的意识和观念造成了明显的突变。
  近几十年来,以技术含量为主要衡量指标的新型媒介像一个魅力无穷的宝藏,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开发资源,更多的人相信拥有新媒介将意味着拥有未来。在艺术表现中对新型媒介追求的过程中偏重技术倾向是十分显著的,这种极端的技术至上主义观念也可以追述到麦克卢汉的学说中。这位加拿大人之所以对媒介的形式、技术和发展如此热衷地鼓吹和强调是有他的原因的。首先是媒介的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会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在麦克卢汉之前很少有人注意到媒介变革的巨大动力,并对媒介本身倾心倾力加以研究,以媒介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加以考察,从而为媒介本体研究开创了先河,这是他的学说的价值所在。
  将麦克卢汉的学说看作媒体决定一切的理论,这是值得警惕的。很难说这是麦氏的偏激给我们下的套,还是我们在看到媒介变革的客观状况正如他的预言那样,由对他的钦佩而放弃了细究的考虑,对艺术创作中的技术媒介怀有过分期待,以至于我们在面对新媒体艺术时已形成了计算机+屏幕+传感器+网络+LED+工业金属材料+实验室设备的认知模式,新媒体艺术的表现方式必定具备一定程度的自动化特点。
  事实上在新媒体艺术领域,媒体艺术家的实验室经验在创作中确实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发和物色科技手段进行艺术表现成为了媒体艺术家主要关注的方向,媒体艺术家进入实验室不是误入歧途,相反这是拓宽疆域的重要之举。新媒体艺术创作环境已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跨界趋势,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更多的学科中间地带被发现和开拓,在艺术表现上产生了更多的可能性,更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表现手法的模式。被称为媒体艺术家的知识背景也与传统艺术家有着越越明显的差异,这个领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跨艺术”的需求,媒体艺术家与科学实验室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这是有目共睹的。另一方面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也日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表现和审美危机感。这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议,在新技术飞速发展、表现媒介越来越丰富的新媒体艺术领域居然出现表现力匮乏和欣赏障碍等问题。
  从观众的角度看,艺术作品首先是一个情感的对象,这是建立在沉浸式的半封闭的不清醒状态中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类少有的不需要理智的时刻,和日常生活中“品酒”的状态相似,是以扑面而来的“综合感觉”为准,以被激起的情感强烈程度为评定标准。任何理性的分析、审美标准的套用只能冲淡欣赏过程的情感浓度,减弱作品的魅力,原因很简单,在视觉中出现的艺术符号不是逻辑推理性质的信息。在审美过程中,观众面对一件情感要素被过分压抑的“实验室设备”构成的作品,不知所措地回首阅读作品介绍文字,然后默默离开,这是谁的问题?
  艺术活动要求在艺术的诸要素框架下展开,让我们的视角再回到艺术本体范围内看一下,贯穿于艺术表现中的情感要素不仅调和了艺术诸要素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作为艺术和人之间最重要联系媒介,这是超越时代的不可改变性质。如何将技术媒介的成就还原到情感要素中,在情感媒介的作用下,承载在技术媒介的成就渗透到艺术发生、表现、审美等各个环节,就像血液带着养份流遍全身,使机体产生更大的能量,最终在艺术创作和审美之间产生新的突破。这样的先例在历史上不难找到,电影曾被认为“戏剧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随着它的每一项技术媒介的形成、突破和发展,如录音技术、各种表现蒙太奇等,都与戏剧艺术的叙事等诸要素产生密切的关系,不断出现新技术要素充分融合了戏剧、舞蹈、音乐、绘画等表演和造型艺术的要素,在情感媒介的作用下情形发生了变化,舞台不见了,时空关系被打碎了,与此同时又形成了电影特有的时空关系、叙事方式和美学特征,获得了超越性的表现力合审美价值。这是艺术史上技术还原情感的成功例子之一。
  新媒体艺术既然称为“艺术”,必须强调艺术的基本属性。科学实验室的成就与艺术成就之间是需要转换的。技术媒介要素只是艺术诸要素中的一个方面,新媒体艺术在技术媒介层面做出了突破性的建设,出现了足够多的表现可能性,拓宽了视觉接受的疆域,这是具有革命性的成效。如何将表现技术媒介方面的成效更进一步引起艺术观念和审美的革命,这是我们要进一步面对的问题。对于产生有意味的艺术作品来讲,实验室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怎么融合艺术表现中技术要素和其他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有足够的能力去捕捉来自情感的想象力、直觉的理解力。因此对媒体艺术家来讲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走出实验室。
其他文献
在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所收藏的大量法国十八世纪早期的传世名画中有一幅让一弗朗索瓦德特洛伊的作品,名为“沙龙里的读书会(La Lecture dans unSalon)”。当弗里德里希二世与包括伏尔泰在内的1747年到1753年间最具代表性的启蒙思想家们会面,并进行那场别开生面的“圆桌会议”时,这幅画就挂在无忧宫的宴会厅内。后来这幅画被拿破仑的军队劫到了巴黎,再也没有回到过最初收藏它的地方。《沙
期刊
电影的曆史是一项通过技术实验、观众一场景关系、作品、传播以及表演技巧将电影与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相联系的曆史。此外,它也是对非凡的当代媒介之丰富多彩的表达能力的创造性探索史。尽管电影自有其技术和创作的多样性,但好莱坞还是确立了其支配性的制作、传播方式、技术结构和叙事模式。但这种统治地位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深具潜力的数字媒体技术的根本性挑战,与此同时,用以制作和表现电影内容的新型数字形式正在为独立电影、
期刊
本项跨学科研究计划将通过新媒体、技术及视觉传播理论、语义学及社会学理论等不同视角对研究主题逐一检视。  在全球多元文化社区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能找到一种全新的视觉沟通途径以促进社会的整合?  过去的十年间,随着全球化进一步深入、社会政治事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西方世界必须不断增进对其他文化的意识和理解,有效沟通手段目前仍尚待时日。但,若采用翻译的手段,仍有无法填补的空洞横亘在东方和西
期刊
大家对哈瓦那双年展的历史性角色一直有着错误的认知,的确令人震惊。这一盛会最近迎来了它的二十五周年纪念,可以说是驰名国际,且还因其举办地的特殊性,颇具相当的性吸引力。然而除了它的规模巨大之外,通常都被认为是非主流且有些混乱的双年展。大家对它在引领国际艺术圈向今日更宽广领域的转型中所担当的开创性角色知之甚少,是它挣脱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所处的封闭境地,改变了主流的传承。展览研究的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学
期刊
未知博物馆的产生,一方面是基于对博物馆制度的反思,另一方面是对未知的思考。他不同于通常意义的博物馆,传统的博物馆的功能是收集整理历史上已存在的文化或艺术事实,它的价值判断是权威性的,并将这一价值判断传播给大众,大众到博物馆是接受教育的,传统博物馆是一个权威价值系统,它的价值观通常是保守而陈旧的。另外,在中国博物馆系统连这样的功能也是缺位的,学术价值的评判缺乏独公正的标准,一方面是学术基础文化研究的
期刊
启蒙为自己开了理性的药方。在这个意义上,当理性被设置为绝对并开始检验生活的一切领域时,对现行体制,国家和教会来说是危险的。理论上讲,每个个体的启蒙理性,无论他的出身,他都有权利参与这一检验。这一检验的标准是逻辑,而且是世俗的逻辑。对国家来说这导致权力的分立,政治党派的产生,议会的商议决策——这剥夺了国王的绝对君权。君权不再来自上帝的神恩,它不再居于法律之上。对教会来说这一后果同样深刻。当传教团,特
期刊
新媒体发展在中国有两个主要的线索,一个是录像艺术发展自80年代,一个是来自国际的新媒体艺术展览,如2002年的MAAP亚太媒体艺术。第一个线索衍生出邱志杰和吴美纯策划的《影像现象》于1996年,以及后来的《97录像艺术观摩》于1997年。而后一个线索则与新媒体国际化展览,构建了更深入之可能,之后2004—2006年的《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2008和2011年的《媒体中国》系列都是在这个线
期刊
塞格尔对所谓的视觉艺术的艺术实践和发展的最大贡献之一是,他的作品力图否定物质对象。以此为出发点,我们现在探讨的纸上美术馆将在表现方式上略有不同。  塞格尔对美术馆的功用富有兴趣,如何治理社会已经成为他实践的核心思想。通过在机构框架内展示他的作品,他给展馆设置中已然存在的结构和进程的意义带来了不确定性。他坚信展览作为一种展示的形式能够使个体对他构建的情境提供框架。  纸上美术馆的论题使得博物馆成为一
期刊
北京  这个世界会好吗?——向京作品2008-2011  展期:2011年9月24日—2011年10月15日  地点:今日美术馆  背离自己,“抽掉最有力量的一根支柱”,建构新的可能性。这是向京在这个阶段为自己设立的前提,相对于以螺旋式的扩展来提升表达幅度的方法,她的态度显得更为决绝,对她来说,抽掉支柱即意味着放弃从前的那种对于生命内部世界的个人化的内在透视方式,转而要以组构性的现场和文学化的暗喻
期刊
动物研究与哲学    本书主要涉及哲学领域,同时它又隶属动物研究这一新兴跨学科领域。在动物研究之确切构成的定义方面,人们还没有达成广泛一致的意见。但是,很显然,该领域内的大多数作者和积极分子已经在某一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即:动物问题应该成为当代批评话语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然而,科学和人文领域内的大多数学科对动物问题的反应与这一观点截然相反。例如,就我所处的哲学学科而言,英美哲学家通常将动物问题贬低为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