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和电影想象的重建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huai6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的曆史是一项通过技术实验、观众一场景关系、作品、传播以及表演技巧将电影与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相联系的曆史。此外,它也是对非凡的当代媒介之丰富多彩的表达能力的创造性探索史。尽管电影自有其技术和创作的多样性,但好莱坞还是确立了其支配性的制作、传播方式、技术结构和叙事模式。但这种统治地位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深具潜力的数字媒体技术的根本性挑战,与此同时,用以制作和表现电影内容的新型数字形式正在为独立电影、实验电影以及扩延电影(expanded cinema)的进一步演化搭建起适宜的平台。
  数字领域的特征是广泛的新型互动方式。虽然许多传统表达方式也是互动性的,但在这个范围内,它们必须在理解的过程中加以说明和重构,而数字交互提供了一个用户控制和参与创造性过程的新维度。借助这些方式,传统电影强迫性的观众一场景关系,在制作数字扩延电影(digital expanded cinema)时,将转变输入/输出技术和算法生产技术越来越广的使用范围。一项主要的研究任务是构思和设计新的叙事技巧,使该媒介的互动性和新特征得以充分体现。超越陈腐的故事情节和多层次的视频游戏,一种方法是发展叙事内容的模块化结构,允许一个不确定但又有意义的数字排列。另一种方法涉及内容刻画的算法设计,使叙事场景得以自动生成,使用户得以创建虚拟空间,并栖居其中,成为动因及叙事发展的主角。
  互动艺术的轨迹体现了身体和空间之间设置复杂的协商——观众自己的躯体和其所处的真实空间所构成的真实域和代表身体及空间的虚拟域之间的协商。对于建造交互式装置的艺术家来说,表达一个与艺术作品的概念和功能特性有关的明晰的意义是势在必行的,这推动其设计出一种合适的界面(interface)。其结果便是,交互式艺术作品的界面设计史就是一部范例汇编,其中罗列着对具体的,往往有着非常需求的原始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需求为关乎艺术作品内容的确切意图,及艺术家所想要传达给观众的确切的经验所界定。尽管用户界面的设计,有通用的方法可循,且其操作性及商业性优点显而易见,但这必然意味着其作为信息传达者的中立性会受到影响,以便有效地适应任何语境。艺术实践中,具有不同的概念和经济条件的作品,是能够自由地研究其创意特质,以表达各种态度和经验,正如该作品本来所要传达的。不无矛盾的是,我们的趋势即在界面的物质特殊性体现了艺术的唯物主义传统之子遗——其他一切正逐渐归入巨大的非物质软件代码和形象化手法。这些界面设计的实验指出了未来的方向,即高度个体化的用户界面的生产有可能成为文化产业本身。
  当代媒体艺术实践旨在确切阐明数字扩延电影中出现的新领域的诸多重要步骤。其中一项步骤是重新摹写(transcriptive),它涵盖了范围广泛的多层次叙事实验,挑战了好莱坞电影的核心叙事传统观念。这些更加开放的叙事结构的推动因素之一,是以下事实:在博物馆或画廊的电影装置可施以临时的、与环境相关的定义——这与传统电影院、剧院表演大相径庭。这将开启多重放映、多层次叙事的途径,对互动性作品来说,就是建立可操作性的多路转移以及突发性叙事。这些作品中计算机技术的存在,明晰与否不尽相同,从简单的响应到同步回放视频流,乃至提供明确的互动环境,使观者可以操控诸多叙事选项。这使得流程(释放交互式访问的视听内容数据库的突发叙事潜能)之重组成为可能,而纯粹的摹写性(transcriptive)叙事与对叙事路径的重组有关,重组叙事包括了不确定的路径选项的复杂性概念,导致了不可预见的叙事模式的联合。这样重组的艺术作品并非非受控性系统,因为存在一个元叙事的作者,来定义素材、设计决定其组合排列多样性的基本算法。
  许多当代艺术作品将构建可操作性和拟真性作为重要特征,由此创造的电影形式主义与以前电影中的表现方式截然不同。在最基本的层面上,这些作品以其架构及视角限定挑战着电影镜头的人工光学特性,而非试图构成延展的模型,更加真切地代表身体的感官组织去感知世界的过程。通过创建影像空间的虚拟延展,观众需要进行探索以发现其叙事对象,可操作性艺术作品准许互动观众充当摄像师和编导的角色,而在传统电影院中,操作方式都是预先规定好的。即使是尺寸较小的PDA和电脑屏幕上,也存在一个新的浸没式环境,导致我们的虚拟断层成为了有人居住的信息空间,诸如互联网和网络游戏。传统的电影体验模式(mode of immersion)来自电影院黑暗的观众席。从宽银幕(Cinemascope)电影到全天域(Omnimax)电影,它们孜孜砣砣所力求的无非是现实世界的具象相等物(representational equivalence),但观众与屏幕场景之间的隔绝及操作分离依然是其根本制约。当代艺术家用新的光学和环境配置进行各种实验并用立体视镜技术、虚拟现实和交互作用进行绘画,以实现观者在图像空间中新的融合水平——无论是物理上的还是想象中的。与之相反,电影院仅仅是加大荧幕,这种图像空间的增扩只是追求获得语义和情境叙事空间扩展的一个强烈的体验手段。
  互联网及其相关的窄带、宽带互通技术的问世已然对电影想象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新媒介的特质包括了个体制作成本的降低,开放的传播模式,自由的观念以及特殊的形式特征,所有这些导致了大量促使电影结构产生转变的主要驱动因素。视频游戏和互联网技术表明电影所传播的虚拟环境同样也是社会空间,其结果便是,在场人员在一系列叙事断层中成为主角。在这一领域出现的流行语,如多用户(multi-user),分布式(distributed),移动(mobile),无处不在(ubiquitous),可携带(wearable),混合实境(mixedreality),正将是支撑日益广泛的实验电影事业的技术基础。此外,对纳米技术和量子计算科学的研究已经清楚地为全新的图像生成和图像接收阐明了技术和理论策略,为电影未来的表达和体验模式描绘了新的版图。
  电影业目前正经曆着深刻的转变——数字模式的记录、存储、放映和传播。但自我反应式的作品仍然是其典型的结果,其商业谋略和思想基础也依然如故。无论数码增强的图像看起来多么精彩夺目,多么魅力十足,他们还是趋于向新媒体宣扬保守的电影经验范式和社会参与范式。另一方面,当代媒体艺术中,新引入的电影表达方式,向我们展示电影迥然不同和多种多样的未来。回顾早期的电影,叙事原则和制作/表现技术被视作电影体验的最高形式及专有形式,我们发现自己又一次置身于一个异质的个体实验时代,它深具审美的启示性,唤起不断变化的多样性的电影的潜在未来。当代电影研究和前电影式样之间的密切关系见诸许多艺术家的作品当中——看来,新媒体所引起的巨大差异实际系乎长期存在的、漫无边际的连续性和欲望。从最早的影子戏开始,电影就是一种实验性媒介,即使在完成数字化变革的今天依然故此。显然,不能离开技术空谈电影想象的创造性演进和变革,正是技术给予这种演进和变革以机遇。因此,在整个电影的曆史中,尤其是当下,投入这么多努力去进行技术资源的创制,以实现新的表达与体验模式,就显得完全可以理解了。如今许多具有跨学科禀赋的电影艺术家,能够在一个不可分割和相互依存的整体中同时运用技术和美学的机巧。
  电影本身在其最早的时期是一种广受欢迎的形式,如今我们有趣地观察到,所谓的“基于场所的娱乐”(locationbased entertainment,LBE)集中于如博物馆,博览会和休闲公园,并成了电影趣味体验之技术延展的实验台。例如提供全景和三维穹幕投影环境以及各种肌肉运动知觉的(kinesthetic)、连带感觉的(synaesthic)和模拟装置式的(simulatorv)实验性体验,其大规模的流行表明了城市社会活动中心新的发展形式,类似于当初随着电影的到来所引发的巨大的影响——“去看场电影”成了无处不在的社会习惯。这些大型的高科技设备和高度中介性的社会论坛,与更小规模的家用设备(家庭影院和宽带连接)以及微型便携多媒体设备(GPS、PDA、相机、手机)互相协同,一起发挥作用。数字领域代码的普适性,使得电影想象得以在这些不同的技术系统之间实现准确无误的传播,在所有层面上和所有地方的开启创意插值(creativeinterpolation)的绚烂远景。我们正见证着表现和交流技术不断增长的多样性,新兴的源自发明和应用的表达可能性,以及在这些新形式的经验中产生的个人与社会动力的实验性的辩证。该领域中艺术研究的社会活力,为人类在机器文明中所面临的共同进化的挑战,提供了一个进行更广泛讨论的平台。新媒体艺术通过对这一责任的担当,在日益独裁的商业化电影和游戏产业的外围,正推动着电影想象的创意和批判边界的不断延展。
其他文献
所谓社會冲突,是指不同利益的个人或群体之间的矛盾斗争。社會冲突是一种社會互动的过程,是社會互动的特殊形式。近代中国是一个极其动荡的社會,社會变迁剧烈,社會矛盾复杂,社會冲突频繁。任何一种社會冲突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本文选择近代传统城市——成都为例,以城市公园这种新兴的公共空间形式为载体。通过对围绕公园的开辟、以及以公园为舞台而产生的社會冲突现象的观察与讨论,探讨近代城市公共空间与社會变迁
期刊
在2010年纽约个展的画册扉页上,徐累征引刘勰的一句“秘响旁通,伏彩潜发叫,为自己的审美旨趣作了注解。以幻美的视觉辞藻勾连起来条条曲径,去接通古典传统的幽深意蕴,正是徐累以水墨示与人的面目,是他的“正典”,相对而言,他还有一条不为人熟知的线索,或说,另一张面孔,那便是装置类创作(姑且这么言之),这部分的创作动用了新型媒材和形式,成果不多,零散地分布于漫长的时间跨度里,虽然不构成他的主体,却在他个人
期刊
何维·费舍尔(Hervé Fischer)认为艺术史行为已经结束,而这种行为的开始可以追溯到1550年,自愿成为佛罗伦萨人的吉奥尔吉奥瓦萨里(Giorgio Vasari)首次出版了一部艺术家传记。在这部著作第二部分的导言中,瓦萨里果敢地说道,他想做的不是一幅艺术家配作品的表格,而是向读者“解释”事情的进程,因为历史是“人类生活真实的反照”,它能洞察人类的意图和行动。他试图在艺术遗产中区分“什么更
期刊
小型轻便的新媒体艺术节    新媒体除了在其媒材和媒介上的演进,还有着社群华和地区化的特征,有很多这样的艺术节,其规模很难说是国际性的,地点也处于一些城市边缘地区,风格上符合新媒体艺术大型艺术节的潮流,但是更多的则是对日常和潮流,以及地区性潮流的追捧。  这些艺术节包括,荷兰的IMPAKT,英国的Futhereverything,还有很多涉及这一领域,并且与设计、教育接壤的项目,如正在伊斯坦布尔举
期刊
自古代以来,任何关于艺术的历史描述都紧密关联着那些同样离不开艺术史的艺术观念。古代修辞学发展出的风格理论规定了不同的历史发展模式,这些模式比之传统历史的叙事方式显得更为有力。阐释者应当感谢文学和造型艺术中风格的兴起乃至衰落,他们由此获得了揭示什么是艺术的机会,得以制定某种标准或者范型。在这种观念下,具有唯一性的艺术品成为了艺术标准形成道路上的一个驿站。如果这一标准在一件艺术品上没有完全得到体现,作
期刊
“company是一间公司,它没有老板和职员,也不发工资。它的概念和一切的概念一样模糊。Company没有纲领和相应的注解,尽管没有一家公司叫公司,但仍可以称为公司。Company艺术家之间的交流非常少,至少现在可以肯定,他们互相之间没有交融,没有共同的目标,也没有必须共同完成的事。每位成员仅仅因为彼此认可,才决定在2008年建立这间名叫company的公司……company不希望成为一种品牌或风
期刊
贾樟柯回忆自己的创作动机时说:“我就在那个时候,发现了自己内心经验的价值,那是一个被银幕写作轻视掉的部分,那是那些充满优越感的电影机制无心了解的世界。好像所有的中国导演都不愿面对自己的经验世界,更无法相信自己的经验价值。这其实来自一种长期养成的行业习惯,电影业现存机制不鼓励导演寻找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因为那个声音一定与现实有关。这让我从一开始就与这个行业保持了相当距离,我看了无数的国产电影,没有一
期刊
“我平生知道一件事,我知道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
期刊
因为“西天中土”在今年的电影项目,我认识了迦琪·森(Gargi Sen)。她的魔灯基金会座落在德里南部一个孟加拉移民的聚居地。她向她母亲租未了这栋她出生和长大的房子的地下室,亲自设计装修变成一个办公室。在这个没有窗也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你并不感到空气凝滞或环境逼仄。这里有办公室、会议室、剪辑室、观片室以及顶天立地的纪录片拷贝。每部纪录片的包装都出自同一位女性设计师之手,墙上贴着大大小小的影展海报和
期刊
在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所收藏的大量法国十八世纪早期的传世名画中有一幅让一弗朗索瓦德特洛伊的作品,名为“沙龙里的读书会(La Lecture dans unSalon)”。当弗里德里希二世与包括伏尔泰在内的1747年到1753年间最具代表性的启蒙思想家们会面,并进行那场别开生面的“圆桌会议”时,这幅画就挂在无忧宫的宴会厅内。后来这幅画被拿破仑的军队劫到了巴黎,再也没有回到过最初收藏它的地方。《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