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黄平革家传统蜡染艺术文化特色研究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unlong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州学院 纺织服装工程学院,山东 德州253023)
  
  
  [摘要]贵州黄平革家传统蜡染蓝底白花,具有纹样丰富、工艺精致、手工意味浓厚的乡土风情。革家妇女的盛装以及各种生活用品,都喜欢使用蜡染花布装饰,而且革家本民族的文字、历史神话和典故都记载在传统蜡染纹样中,革家传统蜡染已成为革家人精神符号的象征。本文通过对革家传统蜡染的历史演变、造型特征、发展传承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它在造型、工艺等方面均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通过对革家传统蜡染文化的解读,对进一步保护这一古老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承中国民俗文化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黄平革家;蜡染艺术;民族文化
  
  
  黄平革家地处我国贵州东南地区,历史上是在56个民族之外存在争议的一族,目前它被归类在苗族中,成为苗族的一个支系。革家在历史上以蜡染著称于世,其传统蜡染造型别致,图案纹样有均称且富于变化的独特风格,成为我国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一、革家传统蜡染渊源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印染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缬”一起构成了我国古代染缬技艺的三大基本类型。黄平是革家人聚居之地,素有“蜡染之乡”的美誉,是贵州省三大蜡染文化基地之一。黄平革家传统蜡染文化历史悠久,我国先秦两汉时期,便开始在史料文献中出现。隋唐时称为“葛结”,应用普遍,唐代达到鼎盛。宋代以后因蓝印花布的兴盛而使蜡染衰退,并逐渐退至西南山区。明清以后,由于各地修志风兴起,革家蜡染这一传统民间工艺被频频编入志书,《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织于布而染之,既取蜡,则花纹如织。”至今,这一古老技术仍保存在云贵山中,保留下来的革家传统蜡染工艺,与宋代典籍中记述的“点蜡慢”工序大致相同,目前看到的现存的蜡染盛装即是在朝时的遗物,见证了革家历史悠久的蜡染文化。
  二、革家传统蜡染的形态特征
  革家在历史上是少数民族使用蜡染最广泛的民族,除了制作服饰以外,也用蜡染制作门帘、挎包、被单、枕套、桌布、包袱巾等各种生活用品,显示了浓厚的地域民族特色。
  革家传统蜡染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多取材于与民众生活相关的事物。首先,纹样组合主要以民族信仰、图腾神话为主,更多的则是植物动与物的简化形式,常见的纹样为蝴蝶、燕子、鱼、蝙蝠、石榴、缠枝花、野花、太阳、水波等。其次,造型以线条、几何形为主,通常以点线装饰其间,形成物中有物、物连物的形状,并且普遍应用二方或四方连续骨架构成图案,形象大胆变形,给人一种强烈的装饰性感受。最后,艺术形象中含有丰富的文化隐喻。通过运用感性形象 “龙凤图”、“山水雀鸟”、“蜂蝶飞舞”等图案,把革家民族内在的情感投射到视觉感知中,对其进行形象化观照,使其人格化、理想化,由超越世俗的现实生活进入自由的主观审美世界,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演绎出了革家民族淳朴而炽热的精神情感。
  革家传统蜡染既来源于生活,又摆脱了自然观念形态的束缚。它并不以模拟自然为追求目标,很多具象的事物经过抽象、夸张而提炼出新的视感形象,这些图案纹样虽与自然形态具有较大反差,但却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获得纯美的享受。
  三、革家传统蜡染工艺特征
  蜡染在贵州称为“蜡花”,制作蜡花则称之为“点蜡花”或“点蜡幔”。革家传统蜡染不仅融合了贵州其他少数民族蜡染工艺的特质,而且在自身工艺方面对选材、制作过程等都细细考究,工艺制作更趋精细、复杂。
  (一)材料选取
  革家传统蜡染主要原料是布,以棉胚布为主,也常使用白麻布,蜡为蜂蜡,现因白蜡松脆、易出现裂纹价钱便宜等特性多选用之,染料为卤灰汁、适量蓝靛、白酒调制而成的泥状兰靛染料。其他辅助材料是瓦钵、火盆,用以熔蜡,染桶用来染色,平木板用来垫布块描蜡,铁锅与肥皂用来皂煮与脱蜡,草杆或竹片用来量取距离,剪纸花样用来调整造型位置。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革家传统蜡染绘制工具较为特别,它是用两块铜片制成刀口微开而中间略空的半圆形、三角形、斧形与木柄组成的数把大小不等的点蜡工具铜蜡刀,名“点蜡刀”。这种铜刀不仅可以用来描绘不同粗细的蜡线,而且使做蜡更容易冷却凝固,蘸蓄蜡料更加方便。
  (二)工艺制作过程
  革家传统蜡染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先用蜡绘花于棉布上,后用蓝靛染缸染之,再用水皂煮,最后去其蜡质,清洗而成。得到的蜡染花布其色彩丰富,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1. 练布
  将含有胶质、蜡质、浆料和杂质的棉麻等天然纤维布料,经过若干程序处理,使其去除各种杂质,这个过程称之为“练布”。一般,练布有泡水、搓揉、捶打、草木灰汁练煮、日晒、清洗等步骤,这样处理的结果可以使白布更加洁白、柔软,而且使后续的白布吸色度高,蜡染花纹清晰。
  2. 布局
  将洗练好的白布平铺在一块平面光滑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木板上,接着将各种预先剪好的花草、动物纸模安排在布的适当位置,然后顺着纸模的轮廓外缘按压出暗线痕迹,完成主要的图案结构,再依照实际造型的疏密关系与制作者情感主旨的需要,添加局部性的装饰线条。
  3. 点蜡幔
  将蜡块装于瓦钵或铁制小碟中,再将其放置于火盆上用炭火烧成溶液,蜡液之温度控制在130℃左右,然后用铜蜡刀点描蜡花,小的铜蜡刀用以描绘细线,大的铜蜡刀描绘粗纹,描蜡时,蜡刀依顺着布上压痕,先描绘关键性的大轮廓,再逐步装点其中细节。
  4. 蓝靛浸染
  将描画好的蜡花片投进装有含蓝靛染料的木制染桶里浸泡,泡二三十分钟提离水面一次,如此重复三五回,直到染至所需颜色深度为止。一般情况下,浅色染色二三回即可,深色则多至十余次。总之,染色蓝靛,依据布料多少、持续时间与色彩效果确定用量,染深色者所需染靛量稍多一些, 浅色反之。除此之外,染色过程中应注意在每天晚上补充蓝靛与白酒,需要染制较好的著色效果,应多选择在热天进行。
  5. 脱蜡与皂煮
  将染好蓝靛的蜡花片先用清水漂洗去残留在布面上的浮色,然后再放入锅中煮沸,经过脱蜡,如布上还残留浮色,这时还可以再放入干净的锅中皂煮一到两次,最后取出彻底清洗干净即可。
  四、革家传统蜡染的传承与创新
  革家传统蜡染是贵州文化产业中地域精神符号的体现。它作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在现代设计中,我们应对其文化艺术进行重新诠释,使其成为一个富于感染力的艺术符号,并得到更广泛的传承与发展。
  (一)教育文化传承中的角色演进
  革家传统蜡染民间艺术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得到有序发展,应该需要一个很好的传承方式。这其中应以教育为先,重在加强革家传统蜡染文化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社会、学校与家庭等方式,广泛开展对革家青少年蜡染文化的教育普及工作,使更多的革家青少年了解革家传统蜡染文化和民族风情,并在相应的院校设置课程,编写特色鲜明的乡土教材,开设民艺讲座,设置民艺专栏,树立民族自信心,从而营造出一个自觉发扬革家传统蜡染文化而又具有艺术气氛的革家传统蜡染文化发展空间。
  (二)创新革家传统蜡染设计
  革家传统蜡染是革家民族文化内涵与形式符号的统一,其艺术发展革新之路的核心点在于表现内容与手法的再创新。现代设计中,应正确认识和处理革家传统蜡染文化发展与民族文化现代化之间的矛盾,通过将革家传统蜡染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的创新方式,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并采用其传统形式的整体与局部的造型艺术,抽象简化、空间化、放大化,提炼精华,并以一定的夸张、变形的现代设计观念改装它,使其在传统与现代的两极对撞中相互转换、完美结合,与都市人文环境相互协调,形成一种物质实用、心理情感等方面相呼应的综合性设计,从而完成具有区域文化与现代设计风格双重性格特色的革家传统蜡染文化的传承,赋予革家传统蜡染设计新的艺术文化特征,实现革家传统传统蜡染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三)铸造革家传统蜡染品牌特色
  革家传统蜡染文化不只应限于收集、研究和展示,而是在整合革家传统蜡染民俗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打造革家传统蜡染文化品牌培育、产业链设计研发、品牌工程三效合一的平台建设。实施生态化技术、分层化管理机制、创意产业文化模式等策略,使其真正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载体,成为推动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坚强柱石,从而铸造革家传统蜡染品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在革家传统蜡染品牌的拓展过程中,应紧密联系现代生活,建成与革家传统蜡染文化相关的资源数据库,并以此作为资源,使其参与到品牌创作设计领域。同时,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强化和利用它的生活功能,利用节日、假日经济等多种渠道,促使革家传统蜡染以品牌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实现其品牌生存的广阔空间。
  五、结语
  革家传统蜡染既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是民间文化不断创新的艺术创造,它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贵州蜡染工艺,完好地保留了革家传统蜡染手工艺的实用性特点,而且在其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革家民族的生存与繁衍形成了丰富的艺术效果与特有的气质,表述着革家民族朴实的意念追求和浓厚的感情色彩,孕育着革家民族丰富的民俗内涵和哲理。应将革家传统蜡染作为品牌特色符号,提取其文化元素,恰当地处理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创新表现手段,实现文化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之成为当代及未来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丽荣.从革家人说起[J].西部论丛,2007,(10):83~91.
  [2] 熊忆.贵州麻塘革家人传统服饰[J].装饰,2007(10):127~128.
  [3] 彭香忠.贵州民族服饰[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43~162.
  [4] 潘光华.贵州蜡染工艺浅谈[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65~88.
  [5] 陈景林.斑衣卉服,蜡染之乡[J].芙蓉坊,1999(9): 88~89.
  [6] 李绵璐.谈民族民间美术[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156.
  [7]吴乔明.革家蜡染,保护创新的源泉[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35~167.
  
其他文献
石河子文化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屯垦戍边的社会实践中凝练和发展起来的各种文化形式的总和,它真实地反映和展示了兵团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中国武术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成为反映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在东西方文化交融
生态用地的可持续利用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而山区生态用地变化及其引起的资源环境效应是山区地域人地关系变化的反映,认识和探讨山区生态用地时空分布和形成机理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引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运用土地利用空间分析模型和Meta分析方法,分析井冈山的生态用地变化空间格局及其生态服务价值损益;利用Logistic回归和地理探测器,诊断生态用地的空间指向特征和时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
2012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旅游旺季,嘉峪关市将针对三条特色旅游线路实行“一票通”制,不仅让游客一次性便捷游览嘉峪关的经典景区,而且票价比单独购票便宜。
[摘要]敦煌之所以成为文化符号和文化现象并最终完成“圣地”化进程,与公众的普遍接受密不可分。挖掘和梳理民国时期刊物关于敦煌的舆论资料,为研究早期敦煌公众接受问题提供了比较充分的证据。在特定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的敦煌及其劫难史引起了舆论关注,以期刊为主的大众媒介,在传播和普及敦煌史地特别是敦煌艺术的历史本真、反映当时社会对于敦煌事情的态度、呼吁保护弘扬敦煌艺术等层面,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民国公众对于敦煌的
几易其稿,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已成型。在近日举行的中国能源革命高峰论坛上,记者从国家能源局有关人士处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形成“五基两带”能源开发布
农业景观中的鸟类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形成与维持具有重要作用。黄淮平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景观区之一,为探讨区域内农业景观中鸟类多样性特征和不同生境间的差异,在研究区农业景观不同生境中布设样点,调查繁殖期鸟类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1)共记录到32科、49属、66种的10044只个体,但优势科属明显;(2)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均表现出在沟渠、湖泊生境中较高,农田和村庄生境中相对较低,但
曾经风靡一时的等离子电视,如今无论是在传统家电卖场,还是主流电商平台,都已难觅身影。即使是“五一”小长假,也没能提振等离子电视的销售业绩,几年前一周上万台的销量早已成为历
根据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印发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科技部办公厅近日下发通知,启动2014年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以及中欧国际合作项目申
上海海洋大学研制的我国首台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彩虹鱼”号,近日在南海成功完成4000米级海试,这标志着中国人探秘“万米深渊”计划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