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品控制近视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pi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视患病率以及高度近视患病率的逐年上升,青少年近视防控方法倍受关注。阿托品作为较早用于控制近视的药物,其临床效果已在循证医学方法中得到肯定,但是其作用机制不明。研究发现,阿托品抑制实验性近视进展的作用部位可能并不与睫状肌调节相关,或睫状肌并非主要作用靶点。目前阿托品近视控制机制的研究多关注在视网膜和巩膜。近年来应用高选择性毒蕈碱样(M)受体拮抗剂及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发现,阿托品控制近视进展可能与多个M受体相关,同时与多巴胺分泌、γ-氨基丁酸能通路蛋白改变、一氧化氮(NO)生成、早期生长反应(EGR)-1表达、巩膜蛋白改变等相关。本文就阿托品在实验性近视眼中发挥控制近视作用的作用部位,与胆碱能通路、多巴胺能通路、γ-氨基丁酸能通路、NO分泌、EGR-1表达、巩膜重塑过程等的关系进行综述,并对阿托品控制近视作用的研究进行展望。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无创心输出量监测仪(NICOM)在脓毒症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住院的51例脓毒症患儿分为脓毒症不伴心血管功能障碍组(脓毒症组,n=16)、脓毒性休克代偿期组(n=22)、脓毒性休克失代偿期组(n=13)。分别在患儿入院0 h、入院1 h(液体复苏后)两个时点,同时应用NICOM和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记录NICOM检测的心脏指数(CI)
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是儿童最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诊断困难,治疗棘手,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防治工作中的难点。因此,本文对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尤其是重症患儿的治疗进行总结,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类疾病的诊疗水平,改善患儿预后。
目的采用生物电抗无创心输出量监测(non-invasive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NICOM)技术研究儿童连续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自2014年3月始前瞻性收集同意参与研究的行CBP的病例。CBP开始前连接Cheetah Medical无创心排量检测仪。测定基础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治疗过程中各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儿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也是儿童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TBI后易发生高血糖,发生原因可能与应激、炎症反应、垂体功能及医源性因素相关。高血糖与TBI患儿的死亡及预后转归密切相关。但是严格血糖控制在TBI治疗中未取得效果。
目的比较应用儿童推荐呼吸机相关事件(ventilator-associated events,VAE)标准及临床医生诊断呼吸机相关感染(clinician-diagnosed ventilator-associated infection,ClinVAI)标准判断儿童呼吸机相关感染(ventilator-associated infection,VAIN)研究对象感染发生率的差异。设计分析儿童VA
神经系统并发症是脓毒症常见的并发症,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外周神经系统并发症。脓毒症相关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包括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epsis 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SAE)、脓毒症转移性脑炎(septic-metastatic encephalitis,SME)和脓毒症栓塞性脑炎(septic-embolic encephalitis,SEE),其中SAE是脓毒
目的比较完全型川崎病(classic Kawasaki disease,CKD)与不完全型川崎病(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IKD)的临床特点,探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我院小儿心脏科收治的32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CKD组患儿244例,IKD组患儿76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探讨川崎病患儿冠状
视神经脊髓炎(NMO)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以视神经和脊髓受累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多以视神经炎和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为特征表现。目前,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被认为是NMO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然而,仍有10%~25%的NMO患者血清AQP4抗体为阴性,提示NMO免疫发病中还有其他因子参与。本文拟从AQP4、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AQP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4个方面综述目前NMO生物标
应用降眼压药物是青光眼治疗的主要方式,但临床中可观察到患者对降眼压药物反应性存在差异。不同人种对前列腺素类药物滴眼液的反应性不同;同一患者对同属前列腺素类不同降眼压药物的反应性也不同;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对降眼压药物由不反应的状态转变为有反应的状态。产生药物治疗个体反应差异的原因比较复杂,目前认为药物靶点和药物代谢相关基因的多态性是引起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降眼压药物作用相关
干眼是目前常见的慢性眼表疾病,主要表现为眼表的慢性炎症并严重威胁视力。尽管干眼发病普遍,但特效的治疗药物却很少。这与干眼的多样性和相应动物干眼模型的匮乏有关。在药物开发过程中,临床前期的动物模型是评估在研药物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目前干眼研究中常见的造模方法有手术摘除泪腺、全身或局部药物诱导、人为介导自身免疫反应及基因工程介导的干眼,本文就近年来用于药物研发的干眼动物模型及其特点进行综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