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历山大·塞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在俄国解放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高尔基赞誉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之始祖”,是“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
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更是19世纪世界诗坛的一座高峰。他是时代的宠儿,也是时代的旗帜。他作为民族意识的体现者,反映了俄罗斯人民要求民族尊严、国家独立、社会进步的愿望和心声。普希金对俄罗斯本国作家影响巨大,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诗人能与之相比。
诚如别林斯基所说:“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面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
1.生平与创作
1799出生与莫斯科。1811-1817年就读于皇村学校。
1820年因《自由颂》一诗而被流放南方。1820-1824的四年时间,普希金是在克里米亚、高加索、基什尼奥夫和敖德萨度过的。1824-1826年,普希金又在世袭庄园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过了两年幽禁生活。
1826年,普希金获准返回莫斯科和彼得堡。1830年,普希金在父亲的庄园波尔金诺度过了一个高产的秋天,史称“波尔金诺的秋天”。
1831年普希金与“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塔莉娅-冈察洛娃结婚,并开始写作《普加乔夫历史》、长诗《青铜骑士》以及关于彼得大帝的历史著作。1836年普希金创办了《现代人》杂志,并在该刊上发表了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7年1月,普希金于荷兰公使盖克伦的养子乔治-丹特士决斗,身负重伤,两天后与世长辞。
1.1出生至皇村学校时期(1799-1817)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出生在莫斯科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里。父母爱好文学,他们有很大的藏书室,并同当时著名作家卡拉姆津、茹科夫斯基、巴丘什科夫等有密切交往。普希金生活在良好的文学环境中,又经常听到农奴出身的保姆讲述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因而培养起了对文学和民间口头创作的热爱。
1811年普希金入彼得堡皇村中学学习。第二年爆发了俄国反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全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普希金的爱国热情,同时,他也从皇村中学一些进步教师那里受到了反对专制追求自由的启蒙思想教育。
普希金14岁开始创作。皇村中学时代的诗歌以青春、友谊和爱情为主题。体裁多为当时流行的短小诗体,寄语,题辞,哀歌,墓志铭,讽刺诗,警句等。其风格接受多种倾向的影响。一部分类似巴丘什科夫,基调欢乐,甚至有享乐主义韵味。一部分有茹科夫斯基诗歌的痕迹,语调哀伤,但不神秘。普希金参加升入高年级的考试时,朗诵了一首歌颂1812年卫国战争和人民胜利的《皇村回忆》,深得在场的古典主义诗圣杰尔查文的赞赏,具有公民古典主义颂诗风格。普希金由于知识渊博,博采众长,在中学诗友中占有领先地位。他诗歌显露出的真诚质朴也为他日后创造独创风格的综合体抒情诗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皇村学校读书期间是普希金的第一个创作阶段,普希金主要创作了被称为“巴库尼娜情诗”的一些以爱情为题材的抒情诗。如《秋天的早晨》等。这一时期,主要是他学习、模仿和掌握传统的诗歌技艺的阶段。
1.2流放南俄之前的彼得堡时期(1817-1820)
1817年,诗人从皇村中学毕业,到外交部供职,并投身于上流社会的社交生活。这是俄国社会思想高涨和十二月党人展开积极活动的年代。著名的有三首诗《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8)和《乡村》(1819)。另外,有《童话》(1818)、《致普柳斯科娃》(1818)等,都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反映了十二月党人的革命理想和决心。
普希金的自由诗,讽刺诗以手抄本方式流传全国,在当时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成为十二月党人秘密团体进行宣传的有力武器。沙皇政府十分恐慌,决定把普希金流放到西伯利亚去,由于茹科夫斯基等名流说情,才改为流放南方。1820年5月,普希金离开彼得堡。
1.3南方时期(1820-1824)
1820年起,他在南俄度过了四年放逐的生活。先在基什尼奥夫,1823年转到敖德萨,在总督沃隆佐夫办公厅服务。在基什尼奥夫,普希金与秘密团体中激进的“南社”成员接近,认识了“南社”领袖别斯捷利(被普希金视为最聪明的人),经常到社员秘密集会的达维多夫家里做客,深受主张共和政体的“南社”社员思想影响。
这期间,普希金还怀着极大同情注视着20年代初欧洲一些国家的革命事件和民族解放运动,曾想像英国的拜伦一样参加希腊斗争。沙皇政府本想用流放压服普希金,结果适得其反,南方时期成了普希金抗议情绪更加高涨,思想更加激进的时期。他在《短剑》(1821)一诗中表达了期待革命早日到来的思想。但是不久,欧洲民族解放运动遭到镇压,俄国政府继续施行暴政,使诗人感到失望,产生了悲观情绪,这种情绪反映在《恶魔》(1823)、《我是荒原上自由底播种者》(1823)等诗歌中。
普希金南方时期的突出成是他浪漫主义创作高峰的“南方组诗” :《高加索的俘虏》(1820-1821),《强盗兄弟》、《巴赫契萨拉伊的喷泉》(1823)和《茨冈人》(1824)。这一组长诗表现了强烈的追求自由的情绪和对当代生活的深刻不满,充满叛逆热情,具有幻想色彩。同时,普希金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企图从当代人中寻找他的主人公,就使他的浪漫主义主人公带上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南方时期,诗人的创作随着思想的发展而获得新的进展。革命情绪高涨的时代气氛,自己囚徒似的处境,南方异乡情调的感染,拜伦诗歌的影响,这一切因素合在一起,使诗人走向积极浪漫主义,又开始向现实主义转变。普希金南方抒情诗中经常出现的形象不再似茹科夫斯基笔下的星光、月夜和朝雾,而是囚徒、大海和恶魔。诗人以笼中鸟比喻囚徒似生活的不自由,以波涛汹涌的大海象征内心生活的不平静,以拟人化的恶魔表现自己和先进人士对生活的怀疑和否定。
1.4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时期(1824-1826 )
1824年8月,普希金来到新流放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诗人度过了两年与外界隔绝的幽禁生活。他唯一的朋友和伴侣是他的奶娘。两年间,普希金有了极好的接触俄国普通人民的机会。奶娘经常给他讲述民间故事,唱民间歌谣。诗人本人则穿上农民的衣服到乡村集市去,和农民谈话,记录民间语言,倾听流浪盲人的歌唱,观看民间节目的歌舞。此外,普希金还用读书充实自己。他广泛涉猎古代、西欧和东方的文学作品,研究莎士比亚的创作方法,研钻卡拉姆津出版的《俄罗斯国家史》,开始考虑人民的历史作用问题。这一切丰富了普希金的创作内容,加强了他的诗歌的民族特色,促使他完全确立起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构成了他思想和创作发展的重要阶段。
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时期是诗人的才能完全成熟和创作丰收的时期。普希金发表了大量优秀抒情诗,写成了现实主义的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 ,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中心部分。
1.5回到莫斯科(1826)
十二月党人起义半年后,普希金听到起义失败和起义者被镇压的消息,他大为震痛。新沙皇尼古拉一世查明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没有组织牵连,便根据普希金早经提出的回京申请,决定解除普希金的流放。1826年9月诗人来到莫斯科。沙皇问他,假如12月14日他在彼得堡,他会做什么,诗人答道:“会出现在暴动这的行列中。”沙皇为表示宽容,非但不怪罪他,反而赐以接近宫廷的“权利”,并声称以后要亲自审阅诗人的作品,实际上是以这种方式对诗人进行监视。
普希金流放归来,“莫斯科和彼得堡都已经面目全非,旧日的朋友有的死了,有的在远方受难……” “只有普希金的响亮而开朗的诗歌飘荡在奴隶与痛苦的山谷中;这种诗歌继承了过去的时代,以它的勇敢坚毅的声音充实了现在,还向遥远的未来发出它的声音”。 (赫尔岑语)。在这种恐怖和普遍消沉的气氛下,普希金抑郁不堪。他的孤独、忧郁、悲观情绪反映在1827至1828年发表的抒情诗《三泉》、《回忆》、《徒然的才能,偶然的才能》中。但是,悲观的调子没有在 普希金的创作中占主导地位,它们往往和积极的思想交织在一起。当普希金从抑郁中振作起来的时候,我们仍可听到他为失去的战友所唱的“旧日的颂歌”。
2.婚后生活
1831年2月18日,普希金和莫斯科一位19岁的少女娜·尼·冈察罗娃结婚,随后迁居彼得堡,重入外交部任职。
30年代普希金的文学创作兴趣发生变化,题材由当代转向历史,体裁从诗歌转向散文。他在1833年写的叙事长诗《青铜骑士》,与长诗《波尔塔瓦》(1828)等合成一组歌颂彼得大帝的作品。1836年问世的长篇散文小说《上尉的女儿》成为代表后期创作倾向的典型作品。短篇小说《黑桃皇后》揭露渗透进彼得堡上流社会的金钱膜拜,与欧洲同类小说遥相呼应;以民间创作为素材写成的一组童话诗(《牧师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沙皇萨尔旦的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同人民的想象力一脉相承,都说明诗人对人类文化营养的强大吸收力。
1836年普希金创办《现代人》杂志,扩大了文学事业的影响。普希金本人不是专业批评家,但他重视文学批评。散见于他各种论述中的艺术见解卓有见地,成了俄国文艺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30年代的黑暗统治使普希金更加注意现实问题,并且通过创作加以反映。除了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别尔金小说集》外,还有通过历史题材反映农民问题的小说,如《杜布洛夫斯基》(1835)和《上尉的女儿》(1837)。
3.晚年时期
30年代中期普希金和官方矛盾不断加深。1835年,他因写诗讽刺教育大臣乌瓦洛夫而受到沙皇的警告,沙皇周围的人借机准备着陷害普希金的圈套。1836年法国大革命的逃亡者丹特士不断追求普希金的妻子,上流社会制造了侮辱普希金及其妻子的诽谤性流言。
1837年1月27日,诗人为了保卫自己的荣誉和尊严,和丹特士进行决斗。他在决斗中受了重伤,1月29日逝世。普希金的死震动了整个俄罗斯,进步阶层和普通人民对诗人的被害表示深切的哀悼,莱蒙托夫怀着仇恨情绪向沙皇政府提出控诉和抗议的诗篇《诗人之死》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
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更是19世纪世界诗坛的一座高峰。他是时代的宠儿,也是时代的旗帜。他作为民族意识的体现者,反映了俄罗斯人民要求民族尊严、国家独立、社会进步的愿望和心声。普希金对俄罗斯本国作家影响巨大,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诗人能与之相比。
诚如别林斯基所说:“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面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
1.生平与创作
1799出生与莫斯科。1811-1817年就读于皇村学校。
1820年因《自由颂》一诗而被流放南方。1820-1824的四年时间,普希金是在克里米亚、高加索、基什尼奥夫和敖德萨度过的。1824-1826年,普希金又在世袭庄园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过了两年幽禁生活。
1826年,普希金获准返回莫斯科和彼得堡。1830年,普希金在父亲的庄园波尔金诺度过了一个高产的秋天,史称“波尔金诺的秋天”。
1831年普希金与“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塔莉娅-冈察洛娃结婚,并开始写作《普加乔夫历史》、长诗《青铜骑士》以及关于彼得大帝的历史著作。1836年普希金创办了《现代人》杂志,并在该刊上发表了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7年1月,普希金于荷兰公使盖克伦的养子乔治-丹特士决斗,身负重伤,两天后与世长辞。
1.1出生至皇村学校时期(1799-1817)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出生在莫斯科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里。父母爱好文学,他们有很大的藏书室,并同当时著名作家卡拉姆津、茹科夫斯基、巴丘什科夫等有密切交往。普希金生活在良好的文学环境中,又经常听到农奴出身的保姆讲述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因而培养起了对文学和民间口头创作的热爱。
1811年普希金入彼得堡皇村中学学习。第二年爆发了俄国反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全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普希金的爱国热情,同时,他也从皇村中学一些进步教师那里受到了反对专制追求自由的启蒙思想教育。
普希金14岁开始创作。皇村中学时代的诗歌以青春、友谊和爱情为主题。体裁多为当时流行的短小诗体,寄语,题辞,哀歌,墓志铭,讽刺诗,警句等。其风格接受多种倾向的影响。一部分类似巴丘什科夫,基调欢乐,甚至有享乐主义韵味。一部分有茹科夫斯基诗歌的痕迹,语调哀伤,但不神秘。普希金参加升入高年级的考试时,朗诵了一首歌颂1812年卫国战争和人民胜利的《皇村回忆》,深得在场的古典主义诗圣杰尔查文的赞赏,具有公民古典主义颂诗风格。普希金由于知识渊博,博采众长,在中学诗友中占有领先地位。他诗歌显露出的真诚质朴也为他日后创造独创风格的综合体抒情诗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皇村学校读书期间是普希金的第一个创作阶段,普希金主要创作了被称为“巴库尼娜情诗”的一些以爱情为题材的抒情诗。如《秋天的早晨》等。这一时期,主要是他学习、模仿和掌握传统的诗歌技艺的阶段。
1.2流放南俄之前的彼得堡时期(1817-1820)
1817年,诗人从皇村中学毕业,到外交部供职,并投身于上流社会的社交生活。这是俄国社会思想高涨和十二月党人展开积极活动的年代。著名的有三首诗《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8)和《乡村》(1819)。另外,有《童话》(1818)、《致普柳斯科娃》(1818)等,都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反映了十二月党人的革命理想和决心。
普希金的自由诗,讽刺诗以手抄本方式流传全国,在当时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成为十二月党人秘密团体进行宣传的有力武器。沙皇政府十分恐慌,决定把普希金流放到西伯利亚去,由于茹科夫斯基等名流说情,才改为流放南方。1820年5月,普希金离开彼得堡。
1.3南方时期(1820-1824)
1820年起,他在南俄度过了四年放逐的生活。先在基什尼奥夫,1823年转到敖德萨,在总督沃隆佐夫办公厅服务。在基什尼奥夫,普希金与秘密团体中激进的“南社”成员接近,认识了“南社”领袖别斯捷利(被普希金视为最聪明的人),经常到社员秘密集会的达维多夫家里做客,深受主张共和政体的“南社”社员思想影响。
这期间,普希金还怀着极大同情注视着20年代初欧洲一些国家的革命事件和民族解放运动,曾想像英国的拜伦一样参加希腊斗争。沙皇政府本想用流放压服普希金,结果适得其反,南方时期成了普希金抗议情绪更加高涨,思想更加激进的时期。他在《短剑》(1821)一诗中表达了期待革命早日到来的思想。但是不久,欧洲民族解放运动遭到镇压,俄国政府继续施行暴政,使诗人感到失望,产生了悲观情绪,这种情绪反映在《恶魔》(1823)、《我是荒原上自由底播种者》(1823)等诗歌中。
普希金南方时期的突出成是他浪漫主义创作高峰的“南方组诗” :《高加索的俘虏》(1820-1821),《强盗兄弟》、《巴赫契萨拉伊的喷泉》(1823)和《茨冈人》(1824)。这一组长诗表现了强烈的追求自由的情绪和对当代生活的深刻不满,充满叛逆热情,具有幻想色彩。同时,普希金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企图从当代人中寻找他的主人公,就使他的浪漫主义主人公带上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南方时期,诗人的创作随着思想的发展而获得新的进展。革命情绪高涨的时代气氛,自己囚徒似的处境,南方异乡情调的感染,拜伦诗歌的影响,这一切因素合在一起,使诗人走向积极浪漫主义,又开始向现实主义转变。普希金南方抒情诗中经常出现的形象不再似茹科夫斯基笔下的星光、月夜和朝雾,而是囚徒、大海和恶魔。诗人以笼中鸟比喻囚徒似生活的不自由,以波涛汹涌的大海象征内心生活的不平静,以拟人化的恶魔表现自己和先进人士对生活的怀疑和否定。
1.4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时期(1824-1826 )
1824年8月,普希金来到新流放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诗人度过了两年与外界隔绝的幽禁生活。他唯一的朋友和伴侣是他的奶娘。两年间,普希金有了极好的接触俄国普通人民的机会。奶娘经常给他讲述民间故事,唱民间歌谣。诗人本人则穿上农民的衣服到乡村集市去,和农民谈话,记录民间语言,倾听流浪盲人的歌唱,观看民间节目的歌舞。此外,普希金还用读书充实自己。他广泛涉猎古代、西欧和东方的文学作品,研究莎士比亚的创作方法,研钻卡拉姆津出版的《俄罗斯国家史》,开始考虑人民的历史作用问题。这一切丰富了普希金的创作内容,加强了他的诗歌的民族特色,促使他完全确立起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构成了他思想和创作发展的重要阶段。
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时期是诗人的才能完全成熟和创作丰收的时期。普希金发表了大量优秀抒情诗,写成了现实主义的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 ,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中心部分。
1.5回到莫斯科(1826)
十二月党人起义半年后,普希金听到起义失败和起义者被镇压的消息,他大为震痛。新沙皇尼古拉一世查明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没有组织牵连,便根据普希金早经提出的回京申请,决定解除普希金的流放。1826年9月诗人来到莫斯科。沙皇问他,假如12月14日他在彼得堡,他会做什么,诗人答道:“会出现在暴动这的行列中。”沙皇为表示宽容,非但不怪罪他,反而赐以接近宫廷的“权利”,并声称以后要亲自审阅诗人的作品,实际上是以这种方式对诗人进行监视。
普希金流放归来,“莫斯科和彼得堡都已经面目全非,旧日的朋友有的死了,有的在远方受难……” “只有普希金的响亮而开朗的诗歌飘荡在奴隶与痛苦的山谷中;这种诗歌继承了过去的时代,以它的勇敢坚毅的声音充实了现在,还向遥远的未来发出它的声音”。 (赫尔岑语)。在这种恐怖和普遍消沉的气氛下,普希金抑郁不堪。他的孤独、忧郁、悲观情绪反映在1827至1828年发表的抒情诗《三泉》、《回忆》、《徒然的才能,偶然的才能》中。但是,悲观的调子没有在 普希金的创作中占主导地位,它们往往和积极的思想交织在一起。当普希金从抑郁中振作起来的时候,我们仍可听到他为失去的战友所唱的“旧日的颂歌”。
2.婚后生活
1831年2月18日,普希金和莫斯科一位19岁的少女娜·尼·冈察罗娃结婚,随后迁居彼得堡,重入外交部任职。
30年代普希金的文学创作兴趣发生变化,题材由当代转向历史,体裁从诗歌转向散文。他在1833年写的叙事长诗《青铜骑士》,与长诗《波尔塔瓦》(1828)等合成一组歌颂彼得大帝的作品。1836年问世的长篇散文小说《上尉的女儿》成为代表后期创作倾向的典型作品。短篇小说《黑桃皇后》揭露渗透进彼得堡上流社会的金钱膜拜,与欧洲同类小说遥相呼应;以民间创作为素材写成的一组童话诗(《牧师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沙皇萨尔旦的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同人民的想象力一脉相承,都说明诗人对人类文化营养的强大吸收力。
1836年普希金创办《现代人》杂志,扩大了文学事业的影响。普希金本人不是专业批评家,但他重视文学批评。散见于他各种论述中的艺术见解卓有见地,成了俄国文艺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30年代的黑暗统治使普希金更加注意现实问题,并且通过创作加以反映。除了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别尔金小说集》外,还有通过历史题材反映农民问题的小说,如《杜布洛夫斯基》(1835)和《上尉的女儿》(1837)。
3.晚年时期
30年代中期普希金和官方矛盾不断加深。1835年,他因写诗讽刺教育大臣乌瓦洛夫而受到沙皇的警告,沙皇周围的人借机准备着陷害普希金的圈套。1836年法国大革命的逃亡者丹特士不断追求普希金的妻子,上流社会制造了侮辱普希金及其妻子的诽谤性流言。
1837年1月27日,诗人为了保卫自己的荣誉和尊严,和丹特士进行决斗。他在决斗中受了重伤,1月29日逝世。普希金的死震动了整个俄罗斯,进步阶层和普通人民对诗人的被害表示深切的哀悼,莱蒙托夫怀着仇恨情绪向沙皇政府提出控诉和抗议的诗篇《诗人之死》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