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与经济环境变化的因素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aikan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与经济环境变化的因素进行了简要的探讨,认为在各种复杂的因素中,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对其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少数民族 社会变迁 经济环境 变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1-179-02
  
  一、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朱圣钟老师的《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书是目前第一部系统研究凉山地区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学术著作。如该书序言所说,“严格地说,这本书实际上是研究凉山地区的区域历史地理的著作,是一部民族区域经济地理的著作。”
  四川凉山地区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文地区,彝族是凉山地区的主要民族,历史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方位和交通位置,汉民族对这个地区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其他的周边少数民族如藏族、普米族、纳西族等对这个地区也有一定影响。这些民族在生产力水平、文化背景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对这个多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显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凉山彝族的支系较多,由于区位因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是相差很大,而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产业布局的差异,受汉民族影响的差异也很大。
  在这本书中,作者研究了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的农业自然环境、水利建设、土地开发利用、农林牧副渔猎业结构及各业内部结构、各农业经济片区发展水平的差异、农业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等。该书主体分四章:第一章“历史时期凉山地区彝族分布与政区沿革”,主要探讨了各个历史时期彝族分布变化和政区设置情况;第二章“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的经济开发”,探讨了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开发的时间空间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第三章“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的环境及其变迁”,探讨了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的环境变迁过程及其规律;第四章“历史时期凉山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关系”,通过前三章的详细论述及其资料积累,最后对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先人农业生产的经验教训,合理地布局现代农业生产,为当前凉山彝族地区协调经济开发与环境整治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思考,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凉山地区为彝族聚居区,彝族以畜牧狩猎为主的传统经济模式对于凉山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不大,经济开发和环境变化的进程都相当缓慢。当凉山地区的经济开发在外力的推动下逐渐发展时,彝族传统的经济模式在阻碍经济开发进程的同时,对于维护凉山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凉山彝族地区的经济开发与环境变化间的相互作用还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大致在彝汉杂居区内,经济开发多由河谷坪坝向山地推进,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是先由河谷地带向山地推进的,而在彝族聚居区内,由于彝族多山居,河谷坪坝少有彝族人居住,所以彝族的经济开发先在高山地带进行,因而生态环境的变化是由山地向河谷地带推进的。
  在不同的时期内,由于生产力水平、地理环境、政治制度、政策方针的差异,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往往形成十分大的差别,产生的结果可能并不完全一样。历史时期凉山地区环境变迁的原因有自然灾害、人类开发利用等,而人类开发利用是造成凉山地区环境变迁最主要的因素。从宏观角度来看,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的经济开发主要是原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自然环境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环境状况逐渐由适应经济发展演变为不适应乃至限制经济的发展。历史时期凉山地区的经济开发多采取掠夺式开发而不注重资源保护,当前凉山地区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与历史时期的掠夺式开发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当前乃至今后对凉山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考虑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从研究角度上来看,作者在其著作的第二章中把农业开发的主要标志——农地的垦殖,按时代的顺序纵向叙述,而农地垦殖与水利建设又是紧密相关,相互促进的,这两个主题基本上就把农业规模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出来;其次是将农(种植)林牧副渔各部门横向展开,分别探讨其由来、传播、兴盛与衰落的过程;第三是按自然条件分地区综述其农业生产水平的演变与差异。例如在第二章第二节中,作者就集中了大量篇幅于研究农业生产的结构演变,其结构不仅涉及到农(种植)林牧副渔猎等各个生产部门,而且各部门内部也有若干种类,如种植业中五谷等组成的粮食作物以外,还有麻类、棉花、香料、蔬菜等经济作物。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看,农业生产的结构研究同时深入反映了区域人文差异,而这又是民族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由此,作者就将历史地理学与民族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种方法是我们民族学在进行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研究过程中值得借鉴的。
  我们可以这么说,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实质上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说体现的是人地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农业开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揭示区域人地关系的规律和区域开发的成败得失,认识区域人地关系的来源和过程,为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发展,制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战略,合理开发利用区域自然资源,保持区域环境,维护人类长远与根本利益提供参考做出贡献。”②
  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经济环境变化的因素
  在朱先生的这本书中集中地讨论了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经济环境变化的诸种因素,作者认为在各种复杂的因素中,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对其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作者所指的人文环境既包括该民族该地区特有的历史、经济生产方式、人口、聚落、习俗、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也包括其他周边地区周边民族相对先进并对当地产生影响的文化因素,以及受先进文化影响而产生变化发展的本民族文化因素。
  从朱圣钟老师的《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书的分析来看,地理环境对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也可以这么说,地理环境在这一关系网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我们都知道,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社会环境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其中某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都有可能引发整个系统内部的连锁反应,达到新的人地关系的平衡状态。
  历史时期人类依存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不论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的,还是大自然本身的原因引起的变化,都会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众所周知,传统农业生产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基本凭借自然力在田野上进行的物质再生产活动。一个地区的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的状况,决定着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类型、结构、作物分布与经营方式;反过来,农业开发又深刻影响到一个地区的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的演变。“地理环境对于社会人类的影响,是一种可变的量。被地理环境的特征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人类控制自然的权力,因而使人类对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了一种新的关系”。③
  一个区域的人地系统有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其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说,有时候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某些方面,可能是其最主要的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的时候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是人地关系的主要方面;有时候人对自然的改造则是主要的方面;而更多的时候二者则表现为一种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互相牵制又互相促进的复杂关系,不能一概而论。人与地的关系是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而产生的,其矛盾也通过技术的改进而不断发展。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与受社会发展规律控制的人类及其生产生活方式都是动态的,所以我们不能单独将这两个因素完全独立起来,而应该将其放在一个互动的整体之中进行研究。④
其他文献
摘 要 由于缺乏检察监督,知识产权案件的行刑执法衔接未得到有效保障,“以罚代刑”的情形不断出现。破解行刑执法衔接的关键是加强检察法律监督,而此前提为确立“刑事优先原则”;在具体的制度构建中应当以信息共享平台为主线,完善相关立法,并建立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制度。  关键词 行刑执法衔接 检察监督 刑事优先原则  作者简介:冼天平,法学硕士,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  中图分类号:D920.4文
摘要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规模、数量逐年攀升,不难发现每次事件背后趋同于民意表达缺乏可疏通的渠道。另一方面,集会游行示威制度却能在人民群众合法合理宣泄情绪、要求快速公正处理争议以及吸引相关部门关注等方面迎合群众心理需求,为“愤愤不平的老百姓”提供了高效的表达窗口。然而我国集会游行制度却存在多组不足,相关部门应尽早补充健全该制度。使得社会的不满情绪具备制度性的释放渠道,保障群众内心利益能够顺畅表达,从
摘要 因我国现行立法对居间活动少有涉及,造成司法程序中解决居间纠纷的无法可依状态及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居间合同及格式条款相关理论,对居间报酬确定和居间费用负担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 私下交易 格式条款 居间报酬  作者简介:金碧霞,天台县人民法院民二庭。  【裁判要旨】  1.对私下交易行为的认定,应考虑委托人是否有利用居间人提供的信息、机会与出卖方私下成交或另行委托他人居间成交的行为以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著作权保护问题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群体应当通过制定法律进行著作权保护;对于数字化作者,根据其创作的数字化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按照著作权或者邻接权进行保护。此外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应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对其进行集体管理,并代为行使相关著作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下面设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由这一财团法人按其设立宗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
摘 要 只有在“国家依法救济刑事被害人”已经成为社会主流需求的时候,对国家课以救济刑事被害人的法律义务才具有合理性、可行性。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先实行“国家救助”、后实行“国家补偿”,应当成为逐步建构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的理智选择。具体而言,与被害人救助程序相比,在构建被害人国家补偿程序过程中我们应当在救济程序的最低公正标准的基础上,更为重视借鉴境外被害人国家补偿程序的立法经验,遵守有关国际条约和国
摘要 教育很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健康的定义:健康除了躯体无疾病以外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后三者实际上就是健康人格的内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渠道和核心课程,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但是我国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对学生的规范教育,忽视把相应的规范内化为学生的人格素质,成为德育实效性差的一个原因。高职生存在健康人格教育缺失的
摘要 公众参与是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公众参与在中国已经兴起,不仅获得了理论上和政治上的正当化,而且扩散到公共生活的实践领域。在传统的参与形式之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兴的非制度化的网络参与发挥着独有的能动性。本文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自身独有的特点、作用与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与问题出现的原因,最终提出强化网络参
摘要婚姻家庭问题在国际私法的理论和实践中一向占据重要地位。在我国,含有涉外因素的婚姻家庭关系也越来越常见。本文试联系2011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讨论涉外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适用原则及具体问题。  关键词结婚 离婚 夫妻财产  作者简介:郭晓敏,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6-0
摘要 开放的网络文化给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开拓了新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网络的开放性、多元化导致学生选择上的无所适从,校园网络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导致校园网络文化不成气候,学生选择网络的自主性导致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握开放性、多元化网络中的健康信息,改善滞后的校园网络建设,引导、帮助学生摆脱对网络的依赖性。  关键词 网络
摘要 微博等自媒体在给个人带来快捷方便好处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不当行为。对个人微博的调研结果表明,自媒体用户的权利义务不明晰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明确自媒体的具体权利与义务,尤其应区分不同用户使用自媒体的义务与责任,以有效治理实践中微博等自媒体的乱象。  关键词 自媒体 个人微博 权利 义务  基金项目:2012年度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许业东、陈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