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强奸的中止还是未遂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n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情简介】
  2008年3月3日下午,陆某和马某在江州区某小学附近的一间小卖店饮酒。该小学放学时,陆某见到布满屯的小学生黄某(男,11岁)、黄某某(女,7岁)从学校步行回布满,陆某和马某便尾随黄某、黄某某,至布满屯附近的岔路时,陆某和马某拿出小食品给黄某和黄某某吃,黄某感到害怕就逃跑,马某追赶黄某某,陆某把黄某某抱到路边并脱黄某某的裤子,企图强奸黄某某,此时渠显小学教师潘某驾驶摩托车经过,陆某听到摩托车声响,害怕事情败露便逃离现场。
  【公诉】
  公安机关以陆某犯强奸罪向检察机关移送审查起诉。
  江州区检察院经审查认为,该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以强奸罪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但对此案的犯罪行为处于什么状态有不同意见,最后采纳了主诉官的意见,以强奸(未遂)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判决】
  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认为,被告人陆某的行为已构成强奸罪,其在实施奸淫幼女的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属犯罪中止,公诉机关指控陆某犯罪未遂不当,予以纠正,被告人陆某奸淫幼女,应从重处罚,但鉴于其属犯罪中止,应当减轻处罚,判决被告人陆某犯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
  宣判后,被告人服刑,沒有提出上诉。
  【争议观点】
  对本案的犯罪形态问题,主要有以下争议观点。
  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陆某在实施犯罪时,由于本案证人潘某驾驶摩托车经过,被告人陆某在感觉到事情败露的情况下,才放弃继续实施犯罪,属于被告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止犯罪,是犯罪未遂。
  第二种意见认为,陆某因听到他人驾驶摩托车经过的声音而害怕事情败露,即放开被害人逃离现场,自动放弃犯罪,为强奸中止,属于犯罪中止。
  【抗诉理由】
  检察机关收到一审判决书后进行抗诉讨论,讨论意见一致认为:被告人陆某犯罪形态是犯罪未遂,且被告人陆某奸淫幼女,应从重处罚,因此,判处被告人陆海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为适用法律错误,因而造成量刑畸轻。
   【法理评析】
   笔者认为本案应定性为强奸未遂,分析如下:
  第一,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主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停止形态。两者都是没有实现犯罪的完成状态,它们的主要区别:(1)是否因意志以外的原因。外界对犯罪分子的影响是否对其停止犯罪有强制作用,是衡量是否自动中止犯罪的标准,如果外界影响对其已起到强制作用,即已被视为继续犯罪的障碍的,则不得认为是自动中止,而是被迫放弃,是未遂,相反,如虽有影响却无强制作用,仍出于犯罪人自愿中止的,则仍为自动中止;(2)是否自动放弃或自动中止犯罪。自动放弃是自动停止继续进行的犯罪活动,自动中止是犯罪分子在自由的情况下,出于自己的意愿而停止犯罪犯罪活动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是犯罪分子在自己认为能完成犯罪的情况下,自愿放弃犯罪意图而不是出于外力强制不得不被迫停止。犯罪中止是“能达目的而不欲”,而犯罪未遂是“欲达目的而不能”;(3)发生的阶段不同。犯罪中止既可以出现在犯罪预备阶段,也可以出现在犯罪实行阶段,犯罪未遂只能出现在着手实施犯罪的实行阶段。
  第二,陆某犯罪形态的分析。本案中,陆某已经将黄某某抱到路边并脱黄某某的裤子,企图强奸,已经是着手实施犯罪,只因潘某骑摩托车过来,陆某听到摩托车声响,害怕事情败露才逃离现场。陆某放弃强奸是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既听到摩托车声,害怕败露,并不是因为内心的自愿放弃,而是被迫放弃,陆某并不是在认为能完成犯罪的情况下自愿放弃犯罪意图,而因内心的恐怖。他不情愿放弃强奸的行为,是“欲达目的而不能”,外界的影响对其起到了强制的作用,因此陆某的行为是强奸的未遂。
  【再审结果】
  检察院提出抗诉后,二审法院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意见,改判陆某犯强奸罪,未遂,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作者通讯地址:广西崇左市江州区人民检察院,广西 崇左 352200)
其他文献
摘 要:死刑制度,不论在中方还是西方都有很悠久的历史。许多的中西学者都对死刑制度进行了理论研究,对死刑制度的社会价值、法律价值进行分析。本文就我国死刑制度的本质、产生、发展、功能以及以后的发展做了介绍。同时叙述了不同学者对于死刑制度的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观点,针对这些看法和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进而对死刑制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有新的评价和看法。  关键词:死刑制度;产生;现状;发展  死刑,是古
期刊
近年来,我国各地检察机关纷纷结合本地区特点,尝试在刑事检察业务中推行刑事和解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但是刑事和解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阻碍了刑事和解的成功进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刑事和解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一剖析,以期对检察实践有所帮助。  一、刑事和解制度概况  无论是原始社会的“同态复仇”及神灵审判,还是近代纠问制及对抗制刑事诉讼模式,刑事诉讼的核心都是犯罪人,而近年来刑事司
期刊
摘 要:患者隐私权是患者一项基本人权,是患者作为人的基本尊严。《侵权责任法》第一次对隐私权侵权行为的赔偿责任做出了原则性规定,而之前司法实践对隐私权的保护是以保护“名誉权”的方式来实现的。而患者隐私也不是毫无限制的,为了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权、他人的知情权及公众(公共)利益,医务人员可以合理使用患者的隐私而不构成侵权行为。  关键字:隐私权;名誉权;合理使用  一、问题的提出  医疗行为服务
期刊
新《民诉法》第204条的规定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执行异议之诉制度,该立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执行救济制度。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执行异议之诉的条件、诉讼主体、管辖等相关问题进一步作出解释,但新《民诉法》和《解释》的规定过于原则和简单,且立法存在冲突和缺陷,审判实务中各地法院对该类案件处理又各异,以致影响司法统一。
期刊
一、“检务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思想上重视不够,不能经常化,欠缺制度化   实践中,有的检察院对“检务公开”工作不够重视,工作开展不够规范,有的流于形式;有的公开形式单一,有的仅局限在控申部门,反贪、反渎、公诉和侦查监督等部门,没有有效推进。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务公开”工作的落实和有效开展,使得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和检察工作的了解限于表面,不够深入。  (二) 资金短缺,公
期刊
摘 要:本文概述检察文化的内容、特点,分析影响基层检察院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表现,并就如何激活基层检察文化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检察文化;规范执法行为;激励机制;空间平台   一、检察文化的概念、内容及特点   对于文化,历来是难以准确下定义的。在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罗孔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一书中,罗列了从1871到1951年8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至少有164种。
期刊
摘 要:近年来,警察职务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不仅给社会和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也败坏了人民警察的形象,对警察职务犯罪进行预防和控制已迫在眉睫。我们的目的在于能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或者手段,来遏制其产生与发展。本文旨在探究警察职务犯罪的防治对策,结合法学、金融学、心理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警察职务犯罪产生发展的原因、以及可能出现的后果进行分析,重点探讨预防警察职务
期刊
一、 基本情况  (一)江州涉及土地利益纠纷整体情况。土地纠纷一直在伴随着农村在土地上滋长,随着这几年江州区整体建设的提速,土地纠纷问题也日益突出。全区各职能部门均以大局为重,为建设和谐江州,在解决土地纠纷上拿出了智慧,也拿出了力度。在江州,土地纠纷的解决机制一般以调解协商解决为主,其次才是靠行政裁决和司法裁决解决。据通过问访初步统计,仅2009年,区政府、区司法局、国土局、信访办、区调解处理土
期刊
案情:  被告人孙某和严某打听到张某在万某家打牌赢了钱,便想向张某弄几个钱花花。于是二人来到万某家楼下,把正在三楼打牌的张某叫下来,说:“听说你最近打牌赢了钱,借1000块给我们花花。”张掏出300元给孙严二人,表示不用还了。孙某坚持要1000元,张不从,孙即打了张一记耳光,严也跟着踢了张一脚,并要张某去其他地方借钱。张某即到三楼去借钱,孙、严二人站在楼下等着拿钱。(注:三楼万某家有一部电话和5
期刊
摘 要:奥克肖特的法治理论将法治理解为依据法律规则而形成的一种道德联合模式。法律规则的性质在于其非功利性,因此法治模式的首要特征在于它的非利益性。法治的原则具有重要意义。法治所需要的正义不是符合抽象原则和自然法的抽象正义,而是一种适当的论证方式。法治联合模式所要求的国家观也是一种反对技术国家和警察国家的非工具性国家观。  关键词:法治;联合模式;正义;非工具性  一、引言  在法学和政治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