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实践与人文渗透

来源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eeu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其中美术欣赏部分可谓重中之重。美术教师对以前重视技能而忽视人文精神所带来的影响开始反思,本人也积极参与其中,尝试改革与实践。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这种观念,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的未来与发展。
  职中美术课程以艺术欣赏为主,更加关注学生人文意识的萌发与教学实践的融合,它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它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打破了学科知识的界限,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应该说,美术欣赏课程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利用美术欣赏课作为进行渗透人文精神的阵地,在美术教学课堂内外,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
  一、创设自由和谐互动氛围,引导学生萌发人文意识
  我校有很多学生社团,其中由我指导的小炒智囊团专门负责学校日常讲座及校园活动的广告宣传任务。社团中的成员多数是我在平时美术课上发现的、具有很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稳定、优异,又各有所长,把他们组织在一起活动,能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尽情的发挥,同时也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艺术和日常生活的连接,可以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并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美的点滴;学会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美化生活,进而提高生活质量。任何艺术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则可以通过艺术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以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萌发自我人文意识的效果。
  二、整合互动有效互动教学,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学科优势资源与美术相融合,我尝试通过课外活动来加强与补充职中美术课人文素养融合的实践研究,来帮助学生通过美术课堂的有限学习,挖掘自己的潜能,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乡土美术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人文元素。我们用标准的大纲、标准的教材、标准的评价、标准考试规范大家,使教学走入了模式化的怪圈。其实,任何一个人,要取得成就,他就必须有特色;每一个学校,要有影响,必须有特色;一个地区的教育,也只有特色鲜明,才能真正有立足之地。
  美术教学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资源特色,季节气候、地理条件、科技水平、地方工艺等都不一样,各地完全可以因地制宜,根据本土资源来设计特色课程。美术欣赏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提升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借助多元思考互动元素,触发学生感悟人文内涵
  美术欣赏课是一种人文课程,它不再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训练,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
  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但对于职中美术欣赏课的教育目标,则需要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些标准和要求促使美術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性的生态型知识结构,使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能够得到潜在的提高。
  针对这一点,我努力做过一些尝试。
  一次,我在上高二年级的最后一节美术课时,我让学生以杜甫的《绝句》为题,完成一张创意作品。题目布置下来,同学们起初颇感惊奇,接着便兴奋起来,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有的同学开始在下面窃窃私语,多数同学则显示出跃跃欲试的表情。这时我便抓住时机,向同学提出具体要求:发挥创造性思维,展开想象,不受约束地去创作,并允许同学之间进行讨论,作业可带回家去做,第二天交上来。
  从课堂情绪来看,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而当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被同学们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开阔的思路、丰富的想象、敏捷的灵感吸引住了。
  一位同学结合最近报道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创作了一组漫画:第一幅的画面上,两幅丑恶的嘴脸正在交谈,他们是三鹿主管领导和黑心奶农,正在做金钱交易(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幅画面是一行白鹭把象征受害者的婴幼儿拉向天空,国家信誉遭受质疑(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幅画面是震怒的全国人民的诉状像雪花一样飘向检察院的窗口(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幅画面是一条孤船载着罪恶飘向死亡之门(门泊东吴万里船)。整幅画面简明、精练,巧妙地运用了诗意,体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不失时机地与人们关注的事件结合起来。
  其余同学的作品也都创意新颖,不拘一格,有的同学从地图的版块、围棋的攻守、环境的保护、祖国的统一、学校的生活等各个方面围绕这首诗展开想象,大胆地进行交换、延伸进行创作,既有情趣,又富寓意。从艺术角度看来,学生们的作品尽管还不够完美,甚至有些粗糙,但其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创意,确实令人叫好,也是最可贵的。在我评讲时,学生也对自己大胆想象的创作表示满意,流露出成功后的喜悦与得意,情绪非常高昂,似乎悟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我感到这次尝试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给他们一种积极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对人文艺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通过这次教学尝试,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智慧和能力的火花随时都会迸发出来,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就是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因势利导,将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深的层次。
  培养学生的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在美术课程中所学习的任何东西,都应视为浩瀚的人文海洋中的几个小岛,通过这些小岛,他们接触的应该是人文精神的海洋,让学生知道艺术的意义和价值,知道艺术是为人类存在着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其他文献
随着对肿瘤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型抗肿瘤药获批上市,主要包括靶向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新型抗肿瘤药物具有特异性高、靶向精准、疗效好、毒性低等优
碎片化的时代,新媒体形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生长,每个媒体碎片就好像是一个不断生长的细胞,伴随着一个个细胞的成长,整个新媒体这个母体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主流、越来越吸引
柿竹园有色金属矿位于湖南省郴州市境内,是闻名遐迩的有色金属博物馆。野鸡尾矿区是该矿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该区覆盖型岩溶发育,随着生产的不断进行,导致地面塌陷等岩溶地质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有设计物理实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利用新旧知识联系。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生;问题情境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3例藏族男性患者(例1,64岁;例2,51岁;例3,39岁)既往均有痛风病史,为行内镜下检查或治疗做肠道准备而服用磷酸钠盐口服溶液90 ml。服药后第2天均出现典型痛风发作,但血尿酸均比服药前下
摘要: 小学一年级是孩子成长的起步阶段,基础素质养成的初始阶段,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期。每一位老师,从一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一系列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从点滴培养 榜样示范 讲究方法 教师垂范  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我深深地懂得小学一年级这一阶段的重要性,是一个人成长的起步阶段,基础素质养成的初始阶段,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期。有人曾把行为习惯比作人的
在初中语文实践教学中,怎样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需要长期研究的一个主题。本文对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建议:关注学生学习兴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那么,新课标下怎样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呢?  一、关注学生学习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习兴趣逐渐减退,教师呼唤教学手段的更新。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营造教学氛围,突出物质变化的过程,探索变化规律,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与实验结合促进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多媒体;学生;化学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教育面临着重大的改变,特别是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使教育教学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面临培养学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是学生学好数学,提高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下面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转变教师教育意识  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服务是创设舒心环境,获取最佳效益有有效手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者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
期刊